欢迎访问《地震》,
导航切换
地震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作者中心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期刊在线
简明目录
带摘要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点击排行
期刊订阅
道德声明
联系我们
English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2021年西藏双湖
M
S
5.8地震地表破裂及地震烈度初析
张军龙, 贡秋卓玛, 次仁多吉, 索朗南杰, 张建龙, 孙国涛, 司金罗布
地震 2023, 43 (
1
): 65-73.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1.006
摘要
(
100
)
PDF(pc)
(6321KB)(
27
)
可视化
2021年西藏双湖
M
S
5.8地震地表破裂和烈度参数提供了稀有震例, 对中弱地震的地震灾害评价和灾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野外调查发现, 2021年11月30日西藏双湖5.8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双湖县措折罗玛镇申亚扎地村附近, 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可达Ⅶ度。 其宏观震中位置、 极震区范围、 主要余震分布等都受到断裂控制。 地表破裂和震源机制解结果相吻合, 表明地震的直接成因是藏中近东西向伸展变形作用诱发吴如错盆地边界断裂发生正断层活动。 这次地震产生了清晰的地表破裂, 对于研究震级和破裂长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门源
M
6.9地震前孕震区跨断层形变异常特征及其机理
李媛, 陈长云, 李腊月, 周伟
地震 2023, 43 (
1
): 1-14.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1.001
摘要
(
95
)
PDF(pc)
(4410KB)(
39
)
可视化
跨断层形变测量在寻找地震前兆信息和强震预测预报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2年青海门源
M
6.9地震前, 祁连山—海原断裂带上的跨断层短水准资料有着显著的前兆异常。 本文基于截至2021年12月的跨断层短水准资料, 利用时序分析法、 形变异常强度分析法和垂直形变累积率分析法等, 提取震前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 探讨震前中短期断层活动情况及其变形机理。 结果表明, 在NE-SW向挤压和NW-SE向水平剪切共同作用的动力学背景下, 震源区垂直形变趋势累积处于高值, 具有一定的应变能累积背景; 在震前5年时间, 靠近震中的断层运动发生偏离线性的“迟滞”现象, 且在震前2年内异常空间分布具有向震中迁移集中的特征, 表征靠近震源区地壳应力快速积累, 应力局部化增强; 震前半年内, 距离震中60~120 km范围多个场地表现为一致性的、 与挤压受力背景相反的张性异常变化, 这种异常现象指示近震区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发生微动态调整、 断层局部出现预滑动等变化。
2022年青海门源
M
S
6.9地震余震演化与地震触发
闫坤, 王伟君, 寇华东, 叶志鹏
地震 2023, 43 (
1
): 15-32.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1.002
摘要
(
93
)
PDF(pc)
(11001KB)(
25
)
可视化
地震序列的时空演化有助于揭示地震成核过程和地震相互作用。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09年以来门源地区的目录地震重新定位, 并以其为模板, 匹配扫描连续波形, 完善2022年门源
M
S
6.9地震前后的活动图像。 结果表明: 2022年门源
M
S
6.9地震主要发生在托勒山北断裂南侧高角度南倾的走滑断裂上, 无明显前震活动, 是典型的主—余型序列; 早期余震向主震东西两侧扩展, 迁移距离与流逝时间呈对数关系, 符合震后余滑扩散特征, 并且西侧的迁移速率和地震强度高于东侧; 冷龙岭断裂和门源地震发震断裂斜交, 但它的地震活动与余震不同, 这些活动在余震扩散前锋到达前开始, 沿断层向东南方向迁移但很快受阻, 直到5 d后
M
S
5.2地震发生后才继续南迁, 最后终止于2016年门源
M
S
6.4地震余震扩散区的尾端附近。 因此, 两条断层上的地震时空演化反映了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冷龙岭断裂的地震活动受2022年门源主震库仑应力变化影响而触发。
青藏高原东北缘ALOS AW3D30高程模型和EIGEN-6C4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模型精度分析
张国庆, 梁伟锋
地震 2023, 43 (
1
): 93-104.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1.008
摘要
(
83
)
PDF(pc)
(4636KB)(
15
)
可视化
利用EGM96全球重力场模型对ALOS AW3D30全球数字高程模型的高程系统进行转换, 结合实测GNSS数据, 分析ALOS AW3D30模型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精度。 利用实测重力数据计算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自由空气异常, 并与EGIEN-6C4自由空气异常模型进行对比, 分析其精度。 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ALOS AW3D30模型与264个GNSS测点的差异标准差为3.4 m, 该地区ALOS AW3D30精度优于4 m;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整体呈负值, 局部为正值, 变化范围为-177×10
-5
~166×10
-5
m·s
-2
, 实测重力异常与模型结果空间分布基本一致, 存在局部差异; EIGEN-6C4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变化范围为-163×10
-5
~142×10
-5
m·s
-2
, 实测结果与模型结果差异为-119×10
-5
~63×10
-5
m·s
-2
, 平均值为-20×10
-5
m·s
-2
, 差异标准差为29×10
-5
m·s
-2
, 实测结果与模型结果差异较大,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真实地球重力场应该通过实测获得。 最后, 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实测重力异常与EGIEN-6C4重力异常模型, 利用消去—恢复法, 将实测重力异常与模型结果进行融合, 提高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 尤其是祁连山东缘、 海原断裂及周边地区的重力异常精度, 可以为区域重力场研究提供参考。
利用区域地震记录反演2022年泸定
M
S
6.8地震破裂过程
王安简, 李国辉, 高原
地震 2023, 43 (
1
): 33-41.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1.003
摘要
(
74
)
PDF(pc)
(6162KB)(
22
)
可视化
2022年9月5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一次
M
S
6.8地震。 基于区域地震波形数据, 对主震震源破裂过程进行反演, 结果表明: 这次地震发震断层为鲜水河断裂, 总体表现为左旋走滑。 破裂主要沿断层走向向NNE方向传播, 并由起始破裂点向浅部扩展, 整个过程持续约13 s, 释放标量地震矩为1.2×10
19
N·m, 相当于
M
W
6.6。 破裂长度约18 km, 宽度约14 km, 最大同震滑动量为2.7 m, 估计的矩心深度为6.2 km。 与远震波形数据反演结果相比, 此次地震主要破裂区位于震中SSE一侧, 在震中NNW一侧没有发现较为明显的破裂区。
2022年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特征
郑兵, 马伶俐, 王伟力, 温军军, 易天阳, 刘宏伟, 崔靖锋, 竹任国, 白云波
地震 2023, 43 (
1
): 42-53.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1.004
摘要
(
72
)
PDF(pc)
(6158KB)(
19
)
可视化
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地表重力值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利用四川地区2018年3月—2022年4月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得到重力场等值线变化图, 研究2022年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① 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震前约一年半左右进入重力变化显著时期; ② 芦山6.1级地震对马尔康6.0级地震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③ 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前震区重力变化等值线出现类似于四象限区域的分布特征, 显示该处应力高度集中; ④ 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震中区处于0值线附近且0值线在此处转折弧度较大, 是构造带易发震的薄弱位置。
滇西南地区深浅部构造变形特征
杨业鑫, 孟国杰, 吴伟伟, 罗艳, Thant Myo
地震 2023, 43 (
1
): 74-92.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1.007
摘要
(
67
)
PDF(pc)
(8445KB)(
31
)
可视化
滇西南地区是地震多发区, 研究该区的岩石圈深浅部变形特征是认识其孕震环境和地震成因的重要途径。 基于自主观测和收集的GNSS观测资料, 通过融合给出滇西南地区最新的GNSS速度场。 采用多尺度球面小波方法计算应变率张量, 分析主应变率、 面应变率和最大剪应变率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滇西南地区表现出近NNE—SSW向的挤压和NNW—SSE向的拉张。 近EW向断层表现为左旋走滑, 近NS向断层表现为右旋走滑, 黑河断裂和无量山断裂之间的区域具有明显的面压缩与面膨胀转换, 畹町断裂、 龙陵—瑞丽断裂东部、 南汀河断裂东部、 黑河断裂、 澜沧断裂和小江断裂跨过红河断裂延伸到孟连、 孟兴断裂区域具有较高的剪应变率, 最高达到50 nstrain/a。 利用1976—2020年的震源机制解, 采用区域阻尼应力反演方法反演应力张量, 并解算反映主应力相对大小的
R
值分布, 反演结果表明, 滇西南地区受到NNE—SSW向的主压应力作用, 整体上处于走滑应力状态, 而大盈江断裂东部腾冲火山附近的南北向断层存在正断兼斜滑的特点。 滇西南地区的主应力大小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南汀河断裂以南是主应力最大的区域, 其走滑特征也更加明显。 此外, 还收集了滇西南地震波各向异性数据, 分别对比主应力方向和主应变率方向的夹角、 主应力方向和Pms快波偏振方向的夹角、 主应力方向和XKS快波偏振方向的夹角、 Pms快波方向和XKS快波偏振方向的夹角, 得到地表和中上地壳、 中上地壳和下地壳、 下地壳和上地幔构造变形的差异性, 发现滇西南地区下地壳和上地幔变形机制不相同, 解耦并不全部位于下地壳和上地幔之间。 在龙陵—瑞丽断裂、 南汀河断裂, 孟连断裂附近下地壳和中上地壳之间存在变形差异, 下地壳与上地幔变形一致, 表明该区域下地壳与中上地壳发生解耦, 滇西南部分区域可能存在上地幔涌入下地壳的热物质流动通道, 存在局部的下地壳流。
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预测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管贻亮, 何畅, 樊文杰, 贺曼秋, 廖晓峰, 李霞, 刘素珍, 袁文秀, 艾萨·伊斯马伊力, 冯丽丽
地震 2022, 42 (
4
): 159-174.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2.04.013
摘要
(
64
)
PDF(pc)
(5924KB)(
31
)
可视化
对2015—2021年中国88个地磁台站的秒采样数据进行了垂直强度极化计算, 通过梳理高值异常与后续强震的时空关系, 系统总结了极化值的计算方法和异常判别准则, 建立了可量化的预测指标。 极化值高于2倍均方差的台站超过20%且持续3 d及以上则判定为异常。 异常区为归一置零极化值大于0.2的区域, 发震优势时间为6个月内, 地震强度与异常区面积呈正相关。 根据上述异常判别标准分析提取了16组异常、 32个异常区。 对报对、 虚报和漏报情况进行了逐一分析, 预报效能评价结果显示,
R
值为0.53, 高于具有97.5%置信水平的
R
0
值(
R
0
=0.234)。 2021年玛多
M
7.4地震前16 d出现同步性高值异常, 超过20%的台站异常持续3 d, 异常面积14.1×10
4
km
2
, 符合指标体系中的异常标准, 可以确定为震前极化异常。 研究表明, 预测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地震预测意义, 捕捉到大震前的极化异常, 可以为后续开展震情判定提供参考。
基于B/S的钻孔应变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
李富珍, 任天翔, 张怀, 石耀霖
地震 2023, 43 (
1
): 185-197.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1.014
摘要
(
61
)
PDF(pc)
(4299KB)(
23
)
可视化
随着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数据的积累和观测可靠性的提升, 提高钻孔应变观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可视效率是当前钻孔应变观测研究的重要任务。 钻孔应变观测数据在超宽频带内具有高分辨率, 使得钻孔应变观测对地震和地震预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正应力花瓣图表示法来显示地应力的变化, 不仅有助于定性分析台站所处地点的相对地应力变化, 也可以定量读取在某时刻任一方向上观测到的正应力。 本文通过这种方法与数据可视化技术结合, 以图表数据结合地图展示作为平台主体, 搭建了基于B/S体系结构的四分量钻孔应变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 该平台可以直观展示钻孔应变仪记录的地应力时空变化, 实现钻孔应变数据的可视化分析与多用户共享访问。
白鹤滩水库库区基于深度学习的震相拾取与地震定位
章宇成, 华卫
地震 2023, 43 (
1
): 137-151.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1.011
摘要
(
60
)
PDF(pc)
(9755KB)(
23
)
可视化
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广泛应用于震相拾取与地震定位研究, 采用深度神经网络搭建的EQTransformer模型对白鹤滩水库库区34个数字地震台站2016—2018年记录的连续数据进行P、 S波震相拾取, 并通过REAL进行震相关联和初步定位, 然后使用 VELEST和hypoDD地震定位算法优化地震位置。 研究表明, 基于深度学习的震相拾取, 与白鹤滩水库地区传统的人工处理方法相比显示出更高的效率, EQTransformer模型可拾取与人工拾取相当的P、 S波震相到时, 其时间差的均值分别为0.03 s和0.07 s, 符合正态分布。 REAL初步定位后的地震个数(13815个)接近常规目录(7862个)的2倍, 最终通过hypoDD获得了7108个高精度定位地震。 估算的震级比常规目录中的震级平均低0.27, 震级差值集中在0.7 以内, 最小完备震级由常规目录的
M
L
1.4更改为
M
L
0.6+0.27, 填补了部分常规目录的震级空白, 丰富了研究区域内的中小型地震。
2022年第十届青藏高原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10-WTGTP)在线上召开
刘同振, 夏新宇, 张怀, 艾印双, 杨树新, 高原
地震 2023, 43 (
1
): 198-200.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1.015
摘要
(
58
)
PDF(pc)
(302KB)(
20
)
可视化
基于背景噪声的滇西地区瑞利面波相速度成像
张艺, 郭震, 朱培育, 朱佳苗, 戴乐翔
地震 2023, 43 (
1
): 124-136.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1.010
摘要
(
57
)
PDF(pc)
(13055KB)(
14
)
可视化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一期(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中的190个流动站和云南省区域台网的35个宽频带固定台所记录到的两年半的连续地震记录, 运用噪声成像方法反演得到滇西(21.0°N~29.5°N, 97°E~103.5°E)的相速度分布图像。 反演结果揭示研究区地壳及上地幔速度结构存在明显横向不均匀性。 短周期6~12 s的相速度分布图像反映上地壳的速度结构与地表地质构造单元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腾冲火山区及其南侧的低速异常与该地区上地壳存在的岩浆囊或部分熔融体有关, 且在深度上的形态不一。 在程海断裂和普渡河断裂之间存在高速异常, 这与体波走时反演得到攀西呈现大面积高速异常的结果较为一致, 可能与该地区的玄武岩隆起有关。 14~25 s周期的相速度图像显示在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及腾冲火山区呈现低速异常, 暗示了该区下地壳流的存在。 由14~40 s图像对比发现, 受地壳厚度差异的影响, 南部地区高速异常逐渐增大。 此外, 腾冲火山区的低速异常从地表一直延伸至上地幔, 但似乎并不与川滇菱形块体内部的低速异常相连, 这可能是地幔热流的通道。 腾冲断裂和龙陵断裂的交会区域似乎为高低速异常的分界处, 该区下方可能就是1976年两次7级以上地震的震源区。
标准年动态曲线形态分析方法在地震地下流体氡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王岩鸿, 苏鹤军, 张慧, 李晨桦, 周慧玲
地震 2023, 43 (
1
): 171-184.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1.013
摘要
(
55
)
PDF(pc)
(5556KB)(
24
)
可视化
台站观测数据主要包含台站固有信息与前兆信息, 对前兆信息的准确识别和提取, 是提高运用氡观测站开展地震活动监测预测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采用标准年动态曲线形态分析方法, 对甘肃省内8个地下流体台站的水(气)氡异常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给出8个地下流体台站水(气)氡的前兆异常映震能力与空间响应特征。 研究表明, 标准年动态曲线形态分析方法是识别地下水(气)氡前兆短临异常信息的有效方法, 有望在地下流体前兆数据分析及异常落实工作中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松辽盆地主要发震构造土壤氢气地球化学特征
李继业, 胡澜缤, 康健, 李营, 王强, 孙强, 张雁翔
地震 2023, 43 (
1
): 152-170.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1.012
摘要
(
52
)
PDF(pc)
(5918KB)(
18
)
可视化
松辽盆地中部地质构造发育、 断裂纵横交错, 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烈地震, 其中扶余—肇东断裂、 呼兰河断裂是松辽盆地内部主要发震构造。 气体地球化学对地下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响应灵敏, 是指示地震和构造活动的有效指标, 在地震短临预测、 地震前兆研究以及构造活动分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在扶余—肇东断裂、 呼兰河断裂的次级断裂绥化—蒙古山断裂开展土壤氢气测量, 发现活动断裂破碎带附近土壤氢气出现显著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① 扶余—肇东断裂各测线氢气异常阈值浓度比为1.8~2.3, 异常峰值浓度比为3.0~6.4。 ② 绥化—蒙古山断裂各测线氢气异常阈值浓度比为1.8~2.5, 异常峰值浓度比为3.5~5.7。 ③ 对比异常衬度曲线发现, 扶余—肇东断裂背景浓度、 异常阈值、 峰值浓度均明显高于绥化—蒙古山断裂, 这与扶余—肇东断裂近年来地震活动显著活跃有关, 可能包含了地震前构造活动增强的信息。 ④ 活动断裂破碎带附近土壤氢气显著变化, 可能与两条断裂性质、 地质构造单元、 局部应力环境和断裂构造活动强弱等有关。
利用背景噪声资料研究海原断裂带及邻区Rayleigh波相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
车子强, 吴忠良, 高原
地震 2023, 43 (
1
): 105-123.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1.009
摘要
(
51
)
PDF(pc)
(10587KB)(
25
)
可视化
海原断裂带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NWW走向大型边界断裂带, 为了研究该区域地壳速度结构与变形特征, 使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布设的跨海原断裂带流动地震台阵(SACHY-Array)和研究区域内固定地震台站共61个台站(40个流动台站和21个固定台站)的垂向连续波形数据。 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 提取了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 反演得到周期范围为5~30 s、 分辨率1°×1°的Rayleigh波相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图像。 结果表明, 短周期5~10 s内, 河西走廊过渡带东部、 鄂尔多斯地块西北部以及银川地堑南部均呈现低速异常体, 祁连造山褶皱带东段表现为相对高速体; 海原断裂带西南侧快波偏振方向为NWW、 NW向, 鄂尔多斯西缘及邻区快波偏振方向主要为近NS向, 各向异性方向与区域断裂走向基本一致。 15~30 s周期内, 河西走廊过渡带东部及银川地堑南部的低速异常逐渐减弱且范围的不断减小, 15 s周期左右, 河西走廊过渡带东部的低速体在烟筒山断裂带下方有错断的趋向, 陇中盆地中央、 鄂尔多斯西南缘均存在高速异常体; 方位各向异性方向与短周期基本一致, 不过各向异性强度较弱。 本文认为, 海原断裂带是高低速过渡带, 位于断裂带北侧的河西走廊过渡带表现为低速异常, 而位于南侧的祁连褶皱造山带表现为高速异常, 海原断裂带及邻区具有复杂的地壳结构, 并可能存在局部的地壳破坏变形; 地壳方位各向异性作为地壳变形的重要约束指标, 说明了海原断裂带及邻区各向异性可能主要由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的剪切变形所产生, 青藏高原的NE向推挤作用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动力来源。
强震震级预测中凹凸体识别与级联破裂相关研究综述
魏斌, 刘琦, 王振宇, 许月怡, 邵志刚
地震 2023, 43 (
3
): 1-17.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3.001
摘要
(
41
)
PDF(pc)
(7964KB)(
36
)
可视化
强震震级预测在地震预测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同时对防震减灾工作也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 分析强震震级预测中凹凸体识别与级联破裂等关键问题。 通常, 地震的发生与凹凸体破坏有关, 而对凹凸体的识别, 主要可以从震源区介质性质、 中小地震活动、 断层运动状态、 应力状态、 摩擦属性等方面开展综合分析。 级联破裂的发生会提升地震震级, 增加地震灾害风险, 断层面曲率、 产状变化、 阶跃距离等断层几何性质, 以及断层面摩擦性质、 相邻断层段孕震层宽度变化、 断层面应力分布、 浅层低速区等断层及周围介质的物理性质控制其发生概率。 相关模型、 参数的研究有赖于密集观测和断层探察等基础性工作, 数值模拟和反演等技术应用以及多学科的综合, 希望本文可以为中国大陆重点断层段的强震震级预测工作提供参考。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背景噪声近地表成像: 在北京房山的应用
寇华东, 王伟君, 闫坤, 叶志鹏, 吕恒茹
地震 2023, 43 (
3
): 50-65.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3.004
摘要
(
39
)
PDF(pc)
(7771KB)(
14
)
可视化
低成本高可靠地获得人口密集地区的浅层地下结构, 对地震安全性评估和地下空间开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分布式光纤振动/声波传感(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 简称DAS)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 传感机理不同于传统地震仪的新型观测技术, 利用一条普通通信光缆和一个调制解调器就可以实现高密度、 长距离的振动测量。 我们在北京房山用一段460 m浅埋光纤记录的12个小时背景噪声, 获得瑞雷波相速度频散曲线, 反演出地下浅层S波速度剖面, 可以看到厚约15 m起伏较缓的低速土层, 反演结果与传统的噪声H/V谱比法探测结果相似, 但本文结果有更丰富的结构细节。 认为利用DAS高分辨率近地表速度结构探测是可行的, 如果能够利用已有的长距离地埋光缆资源, 将为近地表低成本、 高分辨率成像研究提供新的手段。
系舟山北麓断裂茶房口段蠕滑证据及深部变形机制研究
闫小兵, 李文巧, 由文智, 孙海燕, 郝雪景, 李宏伟
地震 2023, 43 (
3
): 91-101.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3.007
摘要
(
34
)
PDF(pc)
(2951KB)(
11
)
可视化
据史料记载, 1038年忻州、 定襄一带发生71/2级地震。 前人研究表明, 此次地震发震构造为系舟山北麓断裂, 震中位于定襄县董村镇茶房口一带。 系舟山北麓断裂茶房口段跨系舟山北麓断裂水准测量开始于1985年, 至2021年断层两盘共错动9.09 mm, 年平均蠕滑量0.25 mm。 蠕滑变形趋势显示茶房口段逐年发生蠕滑运动, 但整体蠕滑速率较低。 采用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方法得到茶房口同震断层泥的黏土含量为23%, 断层附近断层角砾岩的黏土含量为8%, 从老断层泥到断层角砾岩, 黏土矿物总含量逐渐降低。 研究表明, 断层带中黏土含量多少是决定断裂是否蠕滑的关键因素。 在地下5 km位置(约130 MPa)围压环境、 扰动压强恒定为100 MPa条件下, 模拟系舟山北麓断裂天然断层, 开展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系舟山北麓断裂天然断层在25℃、 50℃、 100℃、 150℃温度条件下, 在0.122 μm/s和1.22 μm/s的扰动速度下, 均表现为稳定蠕滑, 其结果和跨主断层水准测量、 断层泥微观结构分析结果吻合。
2022年青州
M
L
4.1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分析
郑家军, 李铂, 朱成林, 黄金水, 杨立涛, 董敏, 熊玮, 韩博, 刘海林, 池国民, 吴婧
地震 2023, 43 (
3
): 102-119.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3.008
摘要
(
29
)
PDF(pc)
(8351KB)(
15
)
可视化
以2022年青州
M
L
4.1地震为研究目标, 根据先前学者总结的区域重力场变化在大震孕育发生中的异常特征, 通过计算相邻两期重力变化、 累计重力变化的方式, 分析了震中附近变化的空间尺度和数量级。 本文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显著地区的测点单点变化情况, 包括高炳西、 济南站、 王坟及庙子等测点, 以及高炳西场地南北两测点重力差的变化情况。 根据高炳西场地南北两测点周边干扰情况, 包括降水量、 地面沉降、 地形改正等, 分析了该两测点重力差变化的原因。 本文认为青州
M
L
4.1地震发震前后的重力场有变化, 且该变化与地震孕育发生导致的地下物质迁移有关。
2014年景谷6.6级地震前重力场异常特征研究
刘芳, 祝意青, 赵云峰, 隗寿春
地震 2023, 43 (
1
): 54-64.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1.005
摘要
(
29
)
PDF(pc)
(6428KB)(
26
)
可视化
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伴随着构造运动、 物质迁移和密度变化, 将引起地球重力场变化, 流动重力重复观测有可能捕捉到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前兆信息, 从而为中短期地震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对云南地区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整体计算分析, 研究了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6.6级地震前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 并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技术对布格重力异常和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进行分解, 并选取合适的小波基分离得到不同深度场源特征的地壳介质横向不均匀性。 结果表明, EGM2008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和实测重力数据的小波多尺度结果较为一致。 对比分析发现, 此次景谷地震发生在区域重力场负异常的边缘, 由负向正变化的高梯度带附近。 基于小波多尺度分解的重力场图像能较清晰地反映2014年景谷6.6级地震孕育、 发生过程中震中区域深部物质密度变化引起的异常, 为地球构造运动及孕震机理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2020年山东长清
M
4.1地震前DF地脉动信号的变化特征
李惠玲, 张明, 林秀娜, 陈洪凯, 韦进, 闫明豪
地震 2023, 43 (
3
): 138-149.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3.010
摘要
(
28
)
PDF(pc)
(4595KB)(
11
)
可视化
地震前重力仪可能记录到与震源有关的高频扰动信号。 2020年2月18日山东长清发生
M
4.1地震, 距离震中约52 km的泰安站PET重力仪记录数据在震前5 d出现能量增强、 DF地脉动垂直位移增大(0.13×10
-6
m)的现象。 为了厘清该现象与长清地震的关系, 本文首先对2020年2月的重力数据进行0~0.5 Hz频段的时频分析并计算了DF脉动信号垂直位移, 得到结果与地震背景噪声能量辐射的全球模型(ASSM)同步; 在排除台风影响, 对比分析嘉祥台重力数据和泰安站JCZ-1地震计垂直向加速度记录数据, 同时结合芝罘海洋观测站数据, 判定该信号源自海浪激发的脉动信号。 泰安站重力仪DF地脉动垂直位移均方差作为预测指标的
R
值检验, 结果表明该DF信号的增强不符合异常识别指标, 与2020年长清
M
4.1地震无关。 本文对重力数据变化的分析方法和流程, 以及对造成数据变化信号源的判定方法和思路, 为重力仪观测数据的异常识别和判定提供了参考, 可应用于相关地震分析预报工作。
2021年玛多
M
S
7.4地震与2010年玉树
M
S
7.1地震前频谱特征分析
余娜, 孙玺皓, 张晓清
地震 2023, 43 (
3
): 150-158.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3.011
摘要
(
26
)
PDF(pc)
(3621KB)(
11
)
可视化
为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使用频带变窄且向低频段偏移特征识别前震的判定依据, 本文基于青海、 甘肃等区域数字化测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 对比分析2021年玛多7.4级地震前148 d发生的2020年12月24日青海玛多4.2级地震与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前的4.7 级地震快速傅里叶变换的频谱特征。 结果显示, 玛多4.2级地震频谱的频段较宽, 优势频段为0~5.0 Hz, 玉树4.7级地震频谱的频带变窄且向低频端偏移的特征较为显著, 优势频段为0~1.5 Hz。 对比分析认为, “频带变窄且向低频偏移”现象对识别直接前震有较好的效果, 需重点关注中小地震出现频谱偏移后短期内(1~3个月)震源区附近强震发生的可能性。
基于图像信息方法的南北地震带地震预测研究
田唯熙, 张永仙
地震 2023, 43 (
3
): 159-177.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3.012
摘要
(
26
)
PDF(pc)
(4535KB)(
14
)
可视化
图像信息法(PI)计算过程涉及到地震活动性的归一化, 因此针对地震活动性相似的地区PI预测效能较好。 以南北地震带为研究区域, 对图像信息法(PI)在南北地震带不同范围的预测效能进行了研究。 采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1970年以来中国地震目录, 选取5年尺度的“异常学习窗”和“预测时间窗”以及1°×1°网格, 以2017年以来发生的
M
S
≥6地震为目标, 通过ROC检验, 对地震进行回溯性预测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① PI方法对南北地震带南段、 中段、 北段区域进行计算的预测效能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但幅度较小, 显示PI方法的预测效能可能受到区域内地震活动性强度的影响。 ② PI方法对南北地震带分段计算的预测效能优于对整个南北地震带进行计算的预测效能。 其中, 把南北地震带北、 中段合起来作为一个计算区域时预测效能最好, 南、 中、 北各段预测效果次之, 把中、 南段合起来作为一个计算区域时预测效能相对较低, 南北地震带整体的预测效能最低。 通过地震活动性对南北地震带进行区域划分能使得预测效能提高。 ③ 计算结果显示, 滇西南永德—泸水地区、 龙门山断裂南段附近存在“热点”, 未来5年内这些地区为
M
S
≥6地震值得关注的重点区域。
蒙山山前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分析
冯建国, 赵耀, 王纪强, 高宗军, 王华林, 葛孚刚
地震 2023, 43 (
3
): 66-76.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3.005
摘要
(
26
)
PDF(pc)
(4079KB)(
21
)
可视化
蒙山山前断裂是鲁西地块一条较为活跃的NW向断裂, 为研究其第四纪活动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野外观察、 探槽剖面分析和年代测试等方法, 结合重力异常特征, 对蒙山山前断裂的最新活动性和深部构造进行了初步研究, 对于评价蒙山山前断裂的地震危险性有重要意义。 结果表明: ① 蒙山山前断裂第四纪以来以左旋走滑及正断运动为主。 断裂以于家庄村为界, 分为东西两段, 西段在第四纪以来活动不明显, 东段的主要活动时期为晚更新世; ② 蒙山山前断裂向深部下切至中下地壳, 属深大断裂; ③ 蒙山山前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可能发生过两次古地震事件, 分别在(44.1±3.4)~(24.3±1.2) ka和(22.7±1.8)~(6.2±0.5)ka; ④ 断裂带上曾发生过多次5级左右地震, 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潜在风险, 建议今后加强对该断裂的研究。
震源机制解交互反演软件设计与实现
崔仁胜, 陈阳, 赵翠萍, 罗钧
地震 2023, 43 (
3
): 190-202.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3.014
摘要
(
26
)
PDF(pc)
(4652KB)(
38
)
可视化
为快速获得中强地震可靠的震源机制解等震源参数, 设计并研制了基于CAP方法的震源机制解交互反演软件(SeisCAP)。 软件具有图形界面, 可直接读取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波形, 交互挑选反演台站, 自动开展观测波形处理、 理论地震图计算和震源机制解反演。 通过不同构造环境、 不同震级和不同类型的多个中强地震事件测试, 结果表明该软件具有可靠性和稳健性。 该软件易使用, 便于在中强地震发生后快速获取震源机制解, 为地震应急和震源研究提供数据和资料。
基于大地电磁探测剖面的沂沭断裂带三维模型建立
付俊东, 许洪泰, 夏暖, 陈平, 王雷, 熊仁伟
地震 2023, 43 (
3
): 34-49.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3.003
摘要
(
25
)
PDF(pc)
(7658KB)(
23
)
可视化
本文选取沂沭断裂带山东区段作为研究区, 基于大地电磁探测剖面资料, 结合地质剖面、 中深地震反射勘探剖面、 现代地震目录、 ALOS-DEM数据、 卫星影像等数据, 利用Blender三维建模软件, 采用“卫星影像—地表高程模型—浅层断裂线—大地电磁探测揭示的断裂地下结构—地下断裂面—地下地震小球—三维模型”的建模流程, 建立了沂沭断裂带山东区段20 km深度范围内三维模型。 得到以下认识: ① 沂沭断裂带从地表到地下整体表现出两堑加一垒的三维结构形态; ② 主要断裂之间表现出分段活动特征, 在不同段落产状差异明显, 断裂接触关系复杂; ③ 现代地震主要沿沂沭断裂内东地堑的两条断裂附近分布, 具有带状分布和丛集分布特征, 活动性较强段地震频次明显高于活动性较弱段。 沂沭断裂带三维模型的建立, 为探讨地震与活动断层之间的影响关系、 研究沂沭断裂带发震机理和地震情景再现提供依据。
宁夏地区弱震条带梳理及预测指标总结
罗恒之, 罗国富, 马禾青, 许英才, 李文君
地震 2023, 43 (
3
): 178-189.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3.013
摘要
(
24
)
PDF(pc)
(3906KB)(
10
)
可视化
本文通过回溯整理1970年以来宁夏地区出现的地震条带异常, 分析了条带异常时空特征和内外地震频次比异常阈值, 获得了主震与条带的参数拟合方程, 总结了宁夏地震条带预测指标, 为宁夏震情短临跟踪和会商研判技术方案提供了一定支撑和依据。 结果表明: ① 1970年以来宁夏及邻区共发生12次
M
L
≥2.5显著地震条带, 其中有8次地震条带结束后一年内在条带内部或端部发生5级以上地震, 优势映震期为半年, 能够通过预报效能
R
值评分检验, 具有一定中期预报意义; ② 主震发震时间、 震级大小与条带的长度、 持续时间、 总能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正相关, 可由回归方程给出参考平均值, 条带端部是未来中强地震发生的有利场所; ③ 宁夏地区条带内外地震频次比的平均值普遍较低, 映震条带形成期间存在大于0.75但不超过2倍均方差的显著高值, 虚报条带高值异常不显著。
门源地区应力场与发震断层研究
杨成, 万永革
地震 2023, 43 (
3
): 77-90.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3.006
摘要
(
23
)
PDF(pc)
(3714KB)(
24
)
可视化
应力场和发震断层形态确定是地震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为采用震源机制确定2022年1月8日发生
M
S
6.9地震的青海省门源地区的应力场和断层形态, 本研究首先搜集1927年到2022年门源地区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 对于同一地震具有多个震源机制解的情况, 将震源机制中心解作为该地震震源机制, 是求解应力场和断层形态的基础数据, 而后采用整理得到的震源机制节面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得到了该地震序列的可能断层面形状, 并求解了研究地区的构造应力场。 最后将构造应力场投影到断裂面上, 估计断层面的滑动角, 并模拟了应力场与发震断层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门源地震序列的总体断层走向、 倾角分别为103.19°, 72.44°, 与野外地质调查的冷龙岭断裂的走向倾角具有一致性。 门源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压轴走向为242.37°, 倾伏角为0.93°, 张轴走向为334.79°, 倾伏角为68.98°, 可以解释为青藏块体东北缘向东北方向扩展的过程中受到稳定的阿拉善块体阻挡, 导致了该地区逆冲兼走滑的断层破裂体系。 将应力场投影到门源地震序列的总体断层面上得到断层滑动角为50.68°, 相对剪应力和相对正应力值分别为0.822和-0.077, 说明门源地区在西藏地块和阿拉善地块的NE向挤压应力下, 在NWW—SEE向较陡的断裂上呈现较大的剪应力和较弱的挤压状态。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断层系统的三维计算网格模型
张熔鑫, 邢会林, 舒涛, 刘骏标, 郭志伟, 王建超, 谭玉阳
地震 2023, 43 (
3
): 18-33.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3.002
摘要
(
23
)
PDF(pc)
(8747KB)(
15
)
可视化
川滇地区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运动影响地震频发, 是开展地震研究的理想实验场。 为实现基于几何模型的三维断层系统有限元模型快速构建, 本文以川滇地区断层系统的主要断层几何模型为基础进行了以下研究。 ① 改进了推进波前法, 使其能够基于几何模型生成三维曲面的三角形网格, 并自动识别需要局部加密的区域以及进行网格加密。 ② 提出了交叉断层的交叉线识别算法, 根据非参数曲面间的空间几何关系识别不同面(包括断层面与研究区域边界)之间的相交线。 ③ 完善了三维断层系统有限元计算网格模型快速构建方法: 对原始断层几何模型进行延长、 连接等操作, 使其能在几何上代表断层真实形状; 将研究区域外边界与内部断层面整合, 并识别它们之间的交叉线; 以交叉线为约束, 使用改进的推进波前法对断层面进行网格重划分, 修复网格拓扑关系和提高网格质量; 最后, 以断层面新生成的三角形面网格为约束, 自动生成含断层的四面体计算网格模型。 ④ 将上述方法应用于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构建了川滇地区断层系统的三维计算网格模型, 为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该区域地震动力学过程奠定了计算网格模型基础。
锦屏一级水库蓄水前后地震活动、 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研究
陈翰林, 刘瑞丰, 王勤彩
地震 2023, 43 (
3
): 120-137.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3.009
摘要
(
22
)
PDF(pc)
(5037KB)(
18
)
可视化
本文研究了锦屏一级水库蓄水前后发生在库区及其周围
M
L
0.5以上的地震活动并进行了精定位, 反演了
M
L
3.0以上71个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 并通过计算比较了蓄水前后的应力场。 结果表明: 锦屏一级水库地震开始响应时间较长, 应与第一阶段水位抬升有限, 库水淹没范围尚未覆盖震群附近有关。 淹没范围扩大至震群所在区域后地震活动大幅增加, 之后几个阶段的蓄水过程和地震活动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蓄水后大量地震集中发生在木里藏族自治县葫芦沟附近, 震源深度集中在6~14 km, 与蓄水前相比震源深度变浅。 除葫芦沟以外的区域震源机制解结果,
P
、
T
轴分布及区域应力场反演结果都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葫芦沟附近震群的震源机制多为走滑型,
P
轴以NS向及NNW—SSE向为主,
T
轴以EW向及NEE—SWW向为主, 区域应力场最大和最小主应力轴近水平, 中间应力轴近直立,
R
值为0.5, 与其他区域存在差异, 其发震机制应受孔隙压扩散和水浸润弱化作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