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地震》,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机器学习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进展
    袁爱璟, 王伟君, 彭菲, 闫坤, 寇华东
    地震    2021, 41 (1): 51-66.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1.005
    摘要562)      PDF(pc) (3494KB)(457)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 特别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 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 在数据挖掘、 计算机视觉、 自然语言处理、 数据特征提取和预测等方面的应用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 地震预测是复杂、 涉及面广、 不成熟而且充满争议的科学问题; 其发展受到尚不清楚的地震机理和孕震结构、 不完备的观测数据与真伪不清的地震现象等方面的限制。 但是, 机器学习有可能改善复杂地震数据的挖掘和发现, 推动地震预测科学的发展。 本文回顾了机器学习在地震预测的应用, 包括强震、 强余震和岩石破裂失稳等方面的预测, 并展望了机器学习在地震预测方面的研究趋势。
    中国大陆强震时空分布特征及2021年玛多7.4级地震后趋势分析
    王芃, 邵志刚, 石富强, 尹晓菲
    地震    2021, 41 (4): 1-14.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4.001
    摘要501)      PDF(pc) (4092KB)(278)   
    对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有助于中国大陆强震趋势的判定。 由于地震目录完整性的限制, 目前对中国大陆强震时间间隔的分析多基于1900年以来地震目录。 因为记录时长相对较短, 难以排除当前强震时序特征基于偶然的可能性, 并且可能导致过拟合而影响预测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根据2021—2030年中国大陆地震重点危险区确定工作中的相关资料, 对合成地震目录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区域地震活动强弱交替是一种普遍现象, 当假设中国大陆活动断层具有准周期复发特征时, 合成地震目录时序特征与当前目录最为接近。 基于上述认识, 使用适用范围更广的单参数指数分布拟合了中国大陆强震间隔, 并结合相邻强震构造关联随时间的变化对2021年5月22日玛多7.4级地震后中国大陆的强震趋势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继玛多7.4级地震之后, 未来两年中国大陆再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大, 下次强震发生在2022年年底之前的概率为61.81%。 下次强震发生在2021年的概率为30.58%, 最有可能的发震区域是巴颜喀拉地块; 下次强震发生在2022年的概率为44.97%, 重点关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
    1941年9月21日江西寻乌北地震考证及发震构造探讨
    邓辉, 董非非, 谢斌
    地震    2021, 41 (3): 104-113.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3.008
    摘要402)      PDF(pc) (2684KB)(131)   
    1941年江西寻乌北5¾级地震的震中位置和等震线, 在各版本地震目录和调查报告中不尽一致。 在收集前人研究成果和补充新资料的基础上, 通过对地震调查资料的详细考证, 核查各记录点地震烈度, 复核地震宏观震中参数, 重新确定其等震线范围, 并结合地震地质调查工作, 对1941年寻乌北地震可能的发震构造进行了综合研究。 分析认为, 1941年寻乌北5¾级地震宏观震中参数为25.1°N、 115.7°E, 等震线呈NW向展布, 其发震构造可能是震区内的NW向断裂, 河源—邵武断裂则为其控震构造。
    中国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与强震构造区力学特征研究
    侍文, 陈石, 韩建成, 李红蕾, 卢红艳
    地震    2021, 41 (1): 1-12.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1.001
    摘要401)      PDF(pc) (6138KB)(384)   
    研究中国大陆强震区岩石圈力学特性对理解该区强震孕育环境及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及初始载荷比(F)与大陆岩石圈力学特征紧密相关。 本文利用导纳和相关函数联合反演方法以及贝叶斯最优参数估计方法, 基于全球最新的WGM2012重力异常数据、 ETOPO1地形数据和CRUST1.0 模型的Moho面深度数据, 计算中国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Te) 和初始载荷比 (F)。 通过对比分析, 探索该地区岩石圈TeFTe梯度和F梯度对强震孕育环境的影响作用。 本文发现, 强震构造区岩石圈一般具有较低的Te值、 较高的TeF梯度值。 结果表明, 岩石圈综合力学强度较低且力学强度和内部载荷变化剧烈的地区, 往往更有利于强震的孕育。
    关于地震观测系统中滤波器的讨论
    薛兵
    地震    2021, 41 (1): 40-50.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1.004
    摘要395)      PDF(pc) (3112KB)(190)   
    用于定点连续观测的地震观测仪器, 产出的观测数据是一个时间序列, 反映了被观测量随时间的变化。 本文将地震观测系统中任何与频率特性有关的信号处理过程均视为滤波器, 如传感器的频率特性、 数据采集过程中的抗混叠滤波等, 对地震观测系统中的滤波器进行了深入讨论。 实际工作中往往认为慢变量信号中不存在高频分量, 使得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忽视了抗混叠滤波器的应用, 从而在实际观测中导致频率混叠干扰时有发生。 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通过模拟计算的示例, 显示了频率混叠干扰对观测数据质量的影响, 解释了分量应变分钟值观测数据中同震响应波形的不合理现象, 进一步阐明了数据采集过程中抗混叠滤波器的重要作用。
    2020年新疆于田MS6.4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耿爽, 王林, 田勤俭, 徐岳仁, 李文巧, 袁兆德
    地震    2021, 41 (2): 1-13.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2.001
    摘要362)      PDF(pc) (8874KB)(97)   
    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西昆仑地区发生MS6.4地震, 这是继2008年MS7.3和2014年MS7.3两次于田地震后发生的又一次强震。 判定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进行地震解剖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本文基于GIS平台与技术, 对构造地质、 高分遥感、 地貌地形、 地震、 GPS速度场、 震源机制等各种资料进行整合, 通过跨学科资料的综合分析, 对地震相关的动力学、 运动学机制进行了研究, 对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的判定。 此次于田地震的发生可能是2014年强震破裂段进一步向西南方向破裂的结果。 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震中位于琼木孜塔格峰附近。 高分遥感解译及构造地貌变形分析的结果表明极震区是一个典型的张性盆岭构造区, 发育有小型的断陷盆地和正断性质的控盆断裂。 震后高分卫星影像表明在震区未发现明显的地表破裂带以及地震次生灾害。 此次地震可能是由西昆仑地块与松潘—甘孜地块之间NE向构造带内张性构造体系的活动而引发的。 由于构造带两侧地块的斜向拉张运动, 使得正断层、 走滑断层在构造带内先后形成并且持续地、 同步地活动。 正断比走滑更主要一些, 其分别能够很好地适应并吸收张性纯剪切分量以及横向简单剪切分量, 从而使得构造带内正断型、 走滑型地震频发, 此次于田MS6.4地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构造区范围内的地壳自地表向深部可能存在着多层次的张性构造体系, 各个体系之间可能不具有明显的关联性。 本次地震可能与地表张性构造体系关系不大, 推断是深层次张性构造体系活动的结果。
    2019年甘肃夏河MS5.7地震前重力场变化
    赵云峰, 祝意青, 刘芳, 徐云马, 张国庆, 毛经伦, 朱辉
    地震    2021, 41 (1): 67-77.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1.006
    摘要357)      PDF(pc) (4024KB)(209)   
    本文对2017年以来中国地震局在南北地震带采集到的5期相对重力测网数据进行了平差计算, 简要分析了甘东南研究区内测点平差精度, 进而分析了2019年10月28日甘肃夏河MS5.7地震前的区域重力场变化。 结果表明: ① 研究区内90%测点平差后重力值精度小于10×10-8 m·s-2, 与绝对重力观测结果符合性也较好, 表明观测质量较高, 数据可靠; ② 2017年 4月至2018年4月, 临潭—宕昌断裂南西侧重力正变化、 北东侧重力负变化, 与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前重力变化反向, 断裂西段夏河、 合作附近出现显著的重力差异变化; ③ 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 临潭—宕昌断裂南西侧重力变化-10×10-8~-30×10-8 m·s-2、 北东侧重力变化+20×10-8~+30×10-8 m·s-2, 夏河MS5.7震中附近重力变化不明显, 呈现出围绕夏河县、 泽库县和碌曲县等三县交界地区准四象限分布的特征; ④ 强震易发生在重力变化四象限分布中心地带或正、 负异常区过渡的高梯度带上, 九寨沟MS7.0地震后, 我们曾基于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在夏河MS5.7地震前做过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 尤其是地点预测。
    郯庐断裂带中段安丘—莒县断裂淮河—女山湖段几何展布
    杨源源, 李鹏飞, 方良好, 路硕, 姚大全, 赵朋, 郑海刚, 疏鹏, 郑颖平, 潘浩波
    地震    2022, 42 (1): 54-69.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2.01.004
    摘要341)      PDF(pc) (9815KB)(66)   
    郯庐断裂带中段最新活动的安丘—莒县断裂(命名为F5断裂)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震活动断裂。 已有研究表明, F5断裂向南已延伸进入安徽境内的淮河—女山湖之间, 但该段的具体几何展布还存在以下问题未解决: 一是F5断裂以东的紫阳山东侧断裂是否属于F5断裂分支; 二是F5断裂向南是否延伸至女山湖北岸。 为解决以上问题, 本次工作基于遥感解译、 地质地貌调查、 探槽开挖及断错地层年代样品测试等方法, 对紫阳山东侧断裂及女山湖北岸一带断裂开展了研究。 结果表明, 紫阳山东侧断裂发育时代较老, 在早、 中更新世发生过强烈逆冲挤压运动, 晚第四纪以来不活动, 该断裂不属于F5断裂分支; 郯庐断裂带在女山湖北岸上詹村一带断错了晚更新世地层, 该处断裂为F5断裂向南的延伸部分; F5断裂已完全贯穿于淮河—女山湖之间, 断层迹线单一、 连续, 段落总长度约20 km。 文中还讨论了F5断裂向南应该终止于女山湖至明光市一带, 断裂终止受区域古老构造格局控制, 表明该断裂既有新生性又有继承性。
    四川石棉公益海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石宏宇, 王万丽, 周晓成, 颜玉聪, 李鹏飞, 姜莉, 陈志
    地震    2021, 41 (1): 93-115.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1.008
    摘要272)      PDF(pc) (4905KB)(250)   
    利用水文地球化学数据建立温泉水文循环模型, 探讨温泉水文地球化学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对中强地震短临流体异常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石棉公益海温泉水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和氢氧同位素以及锶同位素的测量, 探讨了该区域水文地球化学时空变化特征。 因此, 于2008年10月至2019年9月, 共对公益海温泉采集水样206个, 并对温泉水中离子组分和浓度, 温泉逸出气组分、 温泉气体同位素、 碳同位素和氢氧同位素含量进行测量。 分析结果表明: ① 公益海温泉主要为Na-HCO3·Cl型水, δD、 δ18O同位素测值分别为-14.19‰~-14.83‰和-108.67‰~-110.47‰, 分布于大气降水线附近, 说明温泉水主要源于大气降水; ② 据SiO2地温计计算热储温度约94.12℃, 循环深度约4.3 km, 表明大气降水入渗地下, 在热源加热后, 沿着断层和裂隙循环到地表, 形成温泉补给; 并且, 锶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研究发现, 87Sr和86Sr主要来自硅酸盐类矿物, 微量元素含量较低, 水岩反应程度较弱; ③ 通过对研究区进行长时间连续观测发现, 在公益海周围300 km范围内的3个五级以上的地震使温泉水中常量元素的浓度, 分别出现了震前异常、 同震响应和震后效应。 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公益海温泉位于公益海断裂和安宁河断裂的交会区, 推测周围的地震会触发公益海温泉水中的离子地球化学特征产生变化。 结合已有地质资料与公益海温泉水文地球化学数据, 建立公益海断裂带温泉水文循环模型, 这些对公益海断裂带周围未来中强地震短临流体异常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辽宁地区时变重力场源变化特征分析
    贾晓东, 翟丽娜, 陈石
    地震    2021, 41 (1): 180-190.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1.014
    摘要243)      PDF(pc) (3093KB)(254)   
    地震重力分析通过研究时变重力场变化获取地球内部介质物性变化信息。 采用贝叶斯重力网平差方法对辽宁地区2011—2014年共计四年7期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进行处理, 对研究区重力观测网总体监测能力做出分析, 选用欧拉反褶积对研究区的重力变化场源深度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反演和解释。 通过反演计算发现, 在2013年灯塔MS5.1地震前沈阳—辽阳地区重力变化较大, 形成高梯度带, 反映该地区地震活动性增强; 而欧拉反褶积计算反演地下介质场源深度在10~40 km, 与地震实际发生深度相符, 且集中在断裂带附近。 本研究可为研究辽宁地区深部孕震环境特征提供一定参考。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人工智能实时地震监测分析系统的应用与展望
    周连庆, 赵翠萍, 张捷, 车时
    地震    2021, 41 (3): 1-21.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3.001
    摘要242)      PDF(pc) (10027KB)(88)   
    “智能地动”(EarthX)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实时运行的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 2018年12月起, “智能地动”系统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试运行, 实时处理川滇地区123个地震台站数据。 该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检测、 拾取震相进而定位地震, 在第一个台站接收到P波后数秒内快速产出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级, 自发震时刻开始计算, 平均定位仅用时28.9 s。 此外, 系统还使用全波形拟合的方法, 在1~3分钟左右快速产出震源机制解和矩震级, 而无须任何人工干预。 EarthX系统在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4日期间, 共记录地震897次, 产出M3.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81次。 基本实现了3级以上地震的自动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的产出, 机制解的平均产出时间为震后103.8 s, 弥补了当前地震监测台网不能产出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空白。 通过EarthX系统的推广应用, 可逐步取代传统的地震监测发布手段, 将台网人员从繁重的地震数据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检测模型在区域台网的泛化性研究
    赵明, 陈石
    地震    2021, 41 (1): 166-179.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1.013
    摘要240)      PDF(pc) (10217KB)(67)   
    将识别地震的深度学习算法PhaseNet应用于四川台网和首都圈台网, 对该模型的泛化能力进行了测试和评估。 首先利用2010年1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圈台网199个地震台站记录的29328个事件(ML0~ML4)所对应的126761段事件波形, 以及 2019年4—9月四川及邻省部分台网227个地震台站记录的16595个事件(ML0~ML6.0)所对应的120233段事件波形分别建立了SC和CA测试数据集, 并用预训练好的PhaseNet模型进行P、 S震相自动识别和到时拾取, 并将拾取结果与人工拾取结果在不同误差阈值下进行对比。 测试结果表明, PhaseNet在两个数据集上具有良好的震相检测能力(误差阈值为0.5 s), 其P、 S震相检测的F1值都超过0.75, 具有比较稳定的准确拾取P波到时能力(误差阈值0.1 s), 其检测F1值均超过0.6, 而S波到时拾取的F1值分别为0.33(SC)和0.53(CA)。 进一步分析了测试结果与震中距、 震级、 信噪比、 台站所处地域之间的关系, 为下一步继续训练更优化的模型指明了方向。 研究结果表明, PhaseNet算法在区域台网地震自动检测和到时拾取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和提升空间, 可以为区域台网的自动编目工作提供辅助。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质构造基本形态与地震各向异性基本特征
    李莹, 高原
    地震    2021, 41 (4): 15-45.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4.002
    摘要240)      PDF(pc) (6306KB)(180)   
    青藏高原东南缘受印度板块NE向推挤和高原物质SE向挤出及四川盆地、 华南块体阻挡的共同作用, 成为高原物质SE向逃逸的关键通道。 本文综述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由不同震相和不同方法得到的不同深度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 结合区域内断裂分布、 地表运动、 构造应力以及深部结构等方面, 全面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南缘上地壳至中下地壳及上地幔的介质各向异性与变形耦合特征。 青藏高原东南缘壳幔地震各向异性的差异反映了区域内复杂的深部构造和壳幔变形。 由于青藏高原形成机制、 壳幔耦合状态和软弱层分布形态等科学问题尚处于学术探讨之中, 有效结合不同数据和综合多种方法, 有益于获得更加准确、 精细的地壳—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图像, 对深部物质运动与动力模式进行更有效的约束。
    基于GNSS数据的三种应变计算方法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应用
    金阳, 金红林, 高原, 黄星
    地震    2021, 41 (4): 57-67.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4.004
    摘要237)      PDF(pc) (7350KB)(60)   
    利用GNSS速度场求解应变率的方法存在多元化特征, 可以区分为数学方法和物理方法。 本文选取求解应变率的三种数学方法: 最小二乘配置法、 多尺度球面小波法、 Gussian加权内插法, 对1999—2019年青藏高原东南缘(97°E~106°E, 21°N~30°N)GNSS速度场以及均匀GNSS速度场进行解算, 探讨以上三种方法在该区域的适用性特征。 通过分析由两组不同数据分布密度获得的主应变率(最大/最小)、 最大剪切应变率、 面应变率结果, 发现利用多尺度球面小波法获得的应变参数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表现。 在数据分布密度高时可以详细反映小区域内空间变形特征, 有助于详细确定断裂变形特征。 本研究结果仅代表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研究区域结果, 对于其他区域计算方法的选取仍需考虑其构造变形背景、 测点分布密度等条件。
    InSAR数据约束的2020年西藏定日MW5.7地震源模型及构造意义
    王永哲, 陈石, 陈鲲
    地震    2021, 41 (1): 116-128.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1.009
    摘要235)      PDF(pc) (6411KB)(235)   
    2020年3月20日, 处在北喜马拉雅断裂与申扎—定结断裂交会区的西藏定日发生MW5.7地震, 此次地震发震断层源模型的研究对于认识该地区的复杂地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升、 降轨Sentinel-1A星载SAR数据, 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处理获得了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场, 其中, 雷达视线方向(LOS)最大地表位移达到0.16 m。 基于均匀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 利用得到的地表形变数据, 通过非线性和线性反演确定了包含断层几何参数以及滑动分布的震源模型, 最后对发震断层的构造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发震断层是具有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浅部隐伏正断层, 断层走向为319°, 倾角为44°, 断层滑动主要集中在1~6 km深的范围内, 最大滑动量位于深度4 km处且达到0.8 m。 地震释放的地震矩为4.14×1017 N·m, 对应矩震级为MW5.7, 与地震波形反演结果一致。 通过分析, 我们认为此次定日地震的发震断层可能为申扎—定结主断裂南端“Y”字型的分支断裂, 该地区“Y”字型构造的存在可能是小震集中于此的主要原因。
    时变重力场球面模型反演算法和模拟实验
    张贝, 陈石, 李红蕾, 杨锦玲, 韩建成, 卢红艳
    地震    2021, 41 (1): 13-24.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1.002
    摘要233)      PDF(pc) (6423KB)(245)   
    时变重力场是研究地球内部介质物性变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地面流动重力测量获得的时变重力信号的场源反演方法, 该方法采用球坐标系下的六面体单元来模拟场源介质, 适合大尺度地震流动重力测量数据的等效源模型构建。 通过引入重力时变信号的一阶光滑先验条件, 压制了时变重力信号中的短周期高频分量, 可用于提取与地震孕育相关的长周期信号。 通过理论和模型实验证明了本文算法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并使用南北地震带南段2014—2017年的流动重力实测数据进行了反演解释, 获得了地壳内部等效场源的视密度时变信号, 变化量级在正常地壳密度的±0.7‰之间, 其空间形态受川滇菱形块体边界控制。 研究成果可用于时变重力场模型解释和深部场源特征提取, 可为地震重力前兆信号分析和相关研究提供完备的方法保障。
    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重力场源变化分析
    王林海, 陈石, 张贝, 卢红艳
    地震    2021, 41 (1): 78-92.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1.007
    摘要216)      PDF(pc) (7035KB)(64)   
    陆地重力观测获取的时变重力信号是研究地壳内部孕震区介质变化的重要依据。 利用贝叶斯平差方法处理了川西地区2010—2012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 发现相对重力仪的格值系数在两年内变化可达2×10-4, 而且仪器存在较小的非线性漂移率; 重力场累积动态变化图像显示, 2013年芦山MS7.0地震发生在重力梯度带零值线与龙门山断裂带交会部位附近。 进一步采用等效源方法划定了测网内以雅安、 康定和石棉为中心的场源分辨能力较高的区域, 并反演了地震前的地壳视密度变化。 场源视密度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2年, 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南侧和鲜水河断裂南段的东侧区域形成了范围较大的等效视密度增加区, 而在小金至康定一带和都江堰周边地区也存在小规模的视密度增加。 本文基于陆地时变重力测量结果反演得到芦山地震前的地壳内部等效视密度变化, 可为研究壳内深部孕震环境变化特征提供参考。
    2012年以来新丰江水库区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时空变化特征
    姜喜姣, 林庆西, 龚萱, 杨选
    地震    2022, 42 (3): 64-80.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2.03.005
    摘要211)      PDF(pc) (5194KB)(35)   
    研究新丰江水库地震活动和震源机制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分布, 对理解新丰江库区诱发地震的特点和成因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于2012—2018年新丰江库区ML2.0及以上地震的142个地震波形数据, 分别采用FOCMEC方法和SATSI方法反演了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 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新丰江库区地震破裂类型以正断型为主, 兼有部分倾滑分量, 其次为走滑型; P轴优势走向为NWW—SEE向, 倾角近于垂直, T轴优势走向为NNE—SSW向, 倾角近乎水平; 库区整体以NWW—SEE向的垂直挤压和NNE—SSW向的水平拉伸为主, 应力类型为正断型; 由东南部NW—SE向至西北部的NWW—SEE向, 最大主应力轴方向呈现逆时针旋转的趋势, 旋转角度约为18°, 应力类型也由正断型转变为走滑型; 2012年以来, 新丰江各区域的应力场较为稳定, 但在2015年和2018年可能发生过相对较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否存在, 依据现有结果仍不得而知, 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银川台阵资料自动化震相分析和定位
    宿君, 王未来, 张龙, 陈明飞
    地震    2021, 41 (1): 153-165.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1.012
    摘要209)      PDF(pc) (6104KB)(212)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机器学习算法显著提高了震相拾取的精度和效率。 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和递归神经网络的震相识别方法对银川台阵2019年6~7月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事件检测和P、 S震相拾取, 并通过快速震相关联和事件定位得到了银川地区较全的地震目录。 结果表明, 当震相数小于10时, 虽然可以检测出较多事件, 但分布呈弥散状, 与区域地震活动特征不符。 进一步对震相数≥10的事件进行了人工复核。 总体而言, 随着震相数量的增加, 事件的误检率逐步降低。 震相数16是该地区自动检测和定位结果准确性的拐点。 当震相数≥20时, 全部召回了地震目录中的13个地震事件, 二者平均定位差异4.27 km。 经过人工复核, 检测到的真实地震事件为区域内地震目录中事件数量的9倍。 本文使用的基于机器学习和快速震相关联和定位方法的流程可在确保准确率的基础上降低人工检测的难度, 提高地震检测的效率。
    基于等效源的重力异常空间导数计算方法及其在川滇地区的应用
    李红蕾, 韩建成, 陈石, 侍文, 张贝
    地震    2021, 41 (1): 129-140.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1.010
    摘要202)      PDF(pc) (5323KB)(194)   
    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采用基于贝叶斯准则的等效源模型滤波增强方法来识别地质体边界。 通过理论模型实验讨论了在相同的噪声水平情况下, 不同算法对于计算结果的影响, 模型实验结果表明, 与直接计算和传统高斯滤波增强技术相比, 新算法可以有效消除传统算法中普遍存在的对于噪声的过度敏感问题, 所得到的地质体边界形态失真更小。 随后, 利用此方法对川滇地区的重力数据进行了处理, 并对该地区的重力水平总梯度(THD)、 重力垂直梯度模(AVG)、 重力解析信号模量(AAS)、 重力水平梯度垂向导数(VGHD)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提供了川滇地区的构造分区信息, 对该地区构造演化、 边界定位及动力学过程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青藏高原东南缘多尺度重力场及构造含义
    陈兆辉, 陈石, 张双喜, 刘金钊
    地震    2021, 41 (1): 25-39.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1.003
    摘要199)      PDF(pc) (9141KB)(89)   
    本文基于EGM2008重力场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均衡重力异常和多尺度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以鲁甸和景谷地震为例, 认识其深部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过程, 为该区域的构造运动和地震孕育环境研究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 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与地质构造格局相关性较好, 川滇地块剧烈的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非均衡状态与其强烈的地壳变形、 断裂及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强震多分布在断裂带两侧重力异常的过渡地带和高梯度带, 断裂带两侧横向和垂向的显著介质密度差异是强震孕育的深部构造背景。 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揭示的鲁甸、 景谷震源区深浅差异性的重力异常特征, 暗示鲁甸和景谷地震孕震环境的不同。
    2020年新疆于田MS6.4地震断层面快速测定及发震构造研究
    杨彦明, 黄世源, 戴勇, 王磊
    地震    2021, 41 (2): 29-46.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2.003
    摘要195)      PDF(pc) (4773KB)(139)   
    本文基于新疆、 西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 利用gCAP反演方法和空间格点搜索算法获得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矩心的空间位置为35.649°N, 82.339°E, 深度为5 km。 最佳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66°, 倾角59°, 滑动角-144°; 节面Ⅱ走向26°, 倾角38°, 滑动角-55°, 矩震级为MW6.21。 根据不同震源机制解结果, 获得中心震源机制解和标准差, 表明震源机制解较为稳定和可靠。 使用H-C方法进行地震发震断层的快速判断, 显示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 综合震源区地质构造特征、 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 最终推断此次地震断层面为节面Ⅱ, 阿尔金断裂西段是发震断层, 震源机制解显示以正滑为主, 是一次张性破裂地震事件, 属于阿尔金断裂西段强烈活动的响应。
    华南地区时变重力场建模实验和异常分析
    杨锦玲, 陈石, 李红蕾, 张贝, 阮明明
    地震    2021, 41 (1): 141-152.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1.011
    摘要192)      PDF(pc) (6538KB)(207)   
    陆面时变重力测量是监测地壳内部密度变化和物质运移的重要手段。 为确定华南时变重力观测网络的场源监测能力和重力场变化特征, 本文采用球面六面体单元构建重力场模型, 开展重力场建模实验, 对比不同建模方法与噪声条件下的局部重力场恢复效果, 并对2015—2017年来5期实测流动重力观测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 最小二乘配置方法的建模效果和抗噪声干扰能力较好。 华南重力测网在地表等效可观测信号约±30×10-8 m/s2的条件下, 场源空间分辨能力约为55 km; 实际重建的2015至2017年重力场累积变化基本趋势较一致, 重力负异常在不同时间尺度下表现为持续增强和积累, 且在局部出现正负波动的周期性变化。 本文研究结果对评价陆地重力数据质量, 指导地震重力观测网络系统改造升级, 客观地开展重力场变化解释、 分析强震孕育和物质变迁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于时变重力数据的川滇地区场源模型反演和解释
    郑秋月, 王青华, 刘东, 黄江培, 陈石
    地震    2021, 41 (1): 205-218.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1.016
    摘要184)      PDF(pc) (9965KB)(76)   
    时变重力信号能反映地球内部介质迁移引起的不均衡变化, 本文利用三维欧拉反褶积方法, 通过建立合适的场源模型获得最佳反演参数, 并采用水平梯度滤波法消除部分虚假发散解, 优化反演结果。 在此基础上, 利用川滇地区2015—2019年流动重力重复观测资料, 分析了不同时空尺度的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 开展对川滇地区重力变化场源特征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结果表明: 欧拉反褶积方法能有效反演重力场变化异常的场源三维空间分布特征, 反演结果与2018年12月16日四川兴文县MS5.7地震, 2019年6月17日长宁县MS6.0地震及同年7月4日珙县发生的MS5.6地震位置相对应, 揭示了区域内的构造活动特征, 为地表时变重力数据的反演和解释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同时也对捕捉与深部构造相关的地震前兆信息、 开展强震中长期预测的应用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GPS应变场云图方法识别地震形变场异常初步分析
    常金龙, 甘卫军, 孟令升, 朱成林, 刘俊清
    地震    2021, 41 (3): 22-31.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3.002
    摘要178)      PDF(pc) (4357KB)(128)   
    介绍一种获取地震形变场异常的应变场云图方法。 首先在指定时间窗内对GPS位移时间序列进行拟合速度值、 插值速度场和计算应变场处理, 然后以一定步长滑动得到时空连续的应变场动态变化图像, 进而提取形变场异常信息。 通过分析门源MS6.4地震与震前应变场时空演化对应关系, 说明本方法对预测地震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在2019年年终会商中, 对嫩江ML4.5地震提出预测意见并检验了实用性。 研究认为, 应变场云图是一种有效、 直观识别震前形变场异常的方法, 可在地震会商工作中推广应用。
    2020年新疆于田MS6.4地震的地震迁移趋势
    张军龙, 母若愚
    地震    2021, 41 (2): 47-61.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2.004
    摘要177)      PDF(pc) (3404KB)(137)   
    根据大空间尺度上存在特殊的地震迁移并具有规律性的现象, 在回顾2020年于田MS6.4地震的震前异常和1900年以来于田地区“始发地震—迁移地震”序列的基础上, 分析了于田MS6.4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动力学背景, 讨论了于田地区 “始发地震—迁移地震”的时空分布及其趋势。 本文侧重于对近些年于田地区地震迁移现象(如迁移方向、 时间间隔)的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地震迁移可以作为该区域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之一, 并尝试应用于未来地震迁移趋势分析。 地震迁移现象的成因及动力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
    川滇地区陆地流动重力测网场源分辨能力评估
    徐伟民, 陈石, 阮明明, 杨锦玲, 韩建成, 李红蕾, 卢红艳
    地震    2021, 41 (1): 191-204.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1.015
    摘要177)      PDF(pc) (6542KB)(189)   
    陆地重力测量是研究地球内部物质运移和质量变化的重要手段, 场源分辨能力是评估流动重力测网监测效能和由场及源应用研究的关键指标。 本文以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活跃的川滇地区为例, 在设定场源异常体参数下, 通过Tesseroid网格模型建立不同分辨率的重力异常扰动模型检测板, 并基于川滇地区陆地流动重力测网测点分布, 对比反距离加权法、 Krigng插值法和最小二乘配置法对模型异常检测场的恢复效果。 在此基础上, 基于不同分辨率的模型检测板和模型抗噪分析结果, 研究川滇地区陆地流动重力测网的空间分辨率和场源反演分辨能力, 进而评估该地区重力测网的场源分辨能力, 并对该地区2014至2017年测网实测数据开展应用研究。 结果表明, 最小二乘配置法对川滇地区重力场恢复效果最佳, 川滇地区陆地流动重力测网大部分地区的空间分辨率优于0.75°×0.75°, 部分地区可达0.25°×0.25°; 在Ⅰ级活动地块边界带为0.50°×0.50°, 在Ⅱ级活动地块边界带优于0.75°×0.75°; 进一步根据活动地块边界和重力测点分布, 对川滇地区分区开展陆地流动测网场源分辨能力评估。
    2020年新疆于田MS6.4地震温泉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研究
    颜玉聪, 周晓成, 李静超, 刘峰立, 欧阳澍培
    地震    2021, 41 (2): 113-128.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2.009
    摘要174)      PDF(pc) (3067KB)(203)   
    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县发生MS6.4地震, 地震发生前后对震中80 km内的两个温泉在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的水文地球化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①温泉水的来源为其周围昆仑山的冰川融水, ②克孜勒沙衣温泉补给高程6 km, 水化学类型为Na-HCO3、 部分平衡水、 温泉循环深度达到1.7 km左右, 其主要气体组分为N2, 幔源氦占10.6%。 ③乌什开布隆温泉补给高程为3.1 km, Ca·Na-HCO3·SO4型, 未成熟水, 可能与浅层冷水发生了混合作用, 循环深度仅达到0.5 km, 该温泉的水化学组分对周围的地震活动有明显的异常响应, 伽师MS6.4地震前, 区域应力的不断加载使断裂带内裂隙发生明显变化, 从而温泉流体行为发生变化, 使乌什开布隆温泉的离子浓度小幅度上升, 且Cl-含量在于田MS6.4地震后16天突增。 因此, 对乌什开布隆温泉及克孜勒沙衣温泉的流体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连续监测, 可以为未来阿尔金断裂及西昆仑断裂的交会区地震危险性提供有效判断指标。
    云南省南汀河断裂带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王万丽, 周晓成, 石宏宇, 颜玉聪, 欧阳澍培, 刘峰立, 房文亚, 李鹏飞
    地震    2022, 42 (2): 14-32.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2.02.002
    摘要174)      PDF(pc) (5701KB)(63)   
    利用温泉水文地球化学连续测量方法, 可以监测活动断裂带内的状态。 本文于2015年7月至2019年11月, 通过测定12个温泉的194个水样中常量、 微量元素及稳定同位素来研究南汀河断裂带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并于2019年2月将幸福温泉作为连续监测点, 每三天采集一次样品。 结果显示: ① 同位素(δD、 δ18O)结果指示温泉水源于大气降水, 东西支断裂补给降水高程分别为1.6~2.1 km和1.0~1.9 km。 ② 研究区水化学类型主要有四种: HCO3-Na、 HCO3·SO4-Na、 SO4-Ca、 HCO3-Ca, 东支断裂带均为HCO3-Na型水; 西支北东段有HCO3·CO4-Na和HCO3-Na型水, 中段为HCO3-Na型水, 西南段是HCO3-Ca型水。 ③ SiO2值11.1~101.0 mg/L, 热储温度42.7℃~137.8℃, 循环深度0.6~2.5 km; 西支北东段茂兰和小定喜为部分平衡水, 东支和其余温泉为未成熟水, 矿化度低, 综合微量元素富集因子和含量反映出断裂内部循环过程中水岩反应程度较弱。 ④ 温泉水化学变化与地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 2019年3月8日, 云南永德MS4.4地震前5天, Cl-含量相对于背景值增长约40.6%, 震中距72 km; 2020年6月11日, 云南临沧发生ML3.3地震, 6月10日, SO2-4含量相对于背景值增长27.2%, 震中距13 km。 幸福温泉水化学组分Cl-和SO2-4对周围地震活动有明显的地震前兆异常响应。 总之, 研究南汀河断裂带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对研究区短临前兆异常识别、 判定以及理解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异常机理有重要的意义。
    地球模型对季节性负荷形变计算的影响以川滇地区为例
    佘雅文, 吴伟伟, 刘泰, 付广裕
    地震    2021, 41 (4): 46-56.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4.003
    摘要173)      PDF(pc) (5866KB)(134)   
    利用川滇地区的GNSS和GRACE数据, 结合不同地球模型和负荷理论, 研究了地球模型对地表季节性负荷形变计算的影响, 该工作对于选取合适的地球模型开展负荷形变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研究表明: ① 川滇地区GNSS观测的地壳垂向季节性形变振幅为20 mm左右, GRACE反演的垂向形变与GNSS的结果相位一致, 振幅存在差异。 ② 区域地球模型的负荷勒夫数与其他地球模型的差异较大, 且负荷勒夫数hn对地球结构的变化较为敏感。 ③ 区域地球模型可以改善GRACE反演的负荷形变结果, 从而减小与GNSS观测结果的差异。 ④ 川滇地区大部分GNSS测站的加权均方根比值减小量呈现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
    2020年云南巧家M5.0地震震源机制解与震源区应力场研究
    杨帆, 盛书中, 胡晓辉, 崔华伟
    地震    2021, 41 (4): 93-105.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4.007
    摘要169)      PDF(pc) (5955KB)(193)   
    基于国家测震台网数据中心提供的波形资料, 采用gCAP方法反演2020年5月18日云南巧家M5.0地震及研究区域51次地震震源机制解, 并收集研究区域震源机制解50个。 采用网格搜索法反演区域构造应力场, 并对研究区域采用不同划分进行应力场反演。 获得以下结论: ① 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 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175°、 67°和-19°, 节面Ⅱ的走向、 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73°、 73°和-156°, 矩震级为4.97, 矩心深度为8.8 km。 表明主震属于兼具逆冲分量的走滑型地震; ② 震后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轴方位为NWW, 倾角接近水平, 主张应力轴方位为NNE, 倾角接近水平, 属于走滑型应力状态, 与周边地质构造运动状态相吻合; ③ 对研究区域采用不同划分所得应力场结果相差不大, 表明该区域应力场比较稳定, 受深大断裂带和震源机制解类型影响较小。
    2018年安徽无为ML4.1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特征
    缪阿丽, 李锋, 王俊, 祝涛, 叶碧文
    地震    2021, 41 (4): 192-202.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4.015
    摘要167)      PDF(pc) (2058KB)(117)   
    对2018年4月6日无为ML4.1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特征以及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无为地震前的异常分布在距震中64~233 km范围内, 这些异常在时间进程上, 可分为中期趋势背景异常和短临异常, 主要以中期趋势背景异常为主。 这些中期趋势背景异常均表现为水位的破年变变化。 从空间演化上看, 2018年安徽无为ML4.1地震前出现的中期趋势背景异常沿着长江破碎带有序分布。 这种比较明显的异常群体性特征为地震预测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 节面I的走向为NE向, 节面Ⅱ的走向NW向。 反演的震源机制的P轴(主压轴)方向为NE向(70°), 倾角近水平(7°)。 无为地震震源机制解所得主压应力作用方向与无为地震前异常展布方向相同。 这说明地震孕育过程中区域应力加载作用和流体前兆响应具有密切关系。
    利用同震和震后位移数据联合反演2011年日本MW9.0地震同震断层滑动
    陈伟, 刘泰, 佘雅文, 付广裕
    地震    2021, 41 (4): 121-135.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4.009
    摘要164)      PDF(pc) (4515KB)(143)   
    基于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 联合陆地和海底同震GPS数据以及日本本岛330个陆地GPS站点5~10年的震后数据, 反演了日本MW9.0地震的断层滑动模型, 提升了断层滑动分布在细节上的合理性。 首先, 基于日本本岛330个陆地GPS站点震前2年和震后10年的连续观测数据, 获取了日本MW9.0地震震后5~10年的年平均位移, 该时段的位移几乎完全由地幔黏弹性松弛效应引起; 接着, 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对震后5~10年的位移进行反复拟合, 确定了日本MW9.0地震震源及周边地区的地幔黏滞性系数最优解(9.0×1018 Pa·s)。 然后, 联合同震和震后位移数据, 引入黏弹性位错格林函数, 反演了2011年日本MW9.0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 结果表明, 该地震同震破裂的最大值达到了62.72 m, 同震滑动的总地震矩为4.48×1022 Nm, 相应的矩震级为MW9.03。 由于黏弹性松弛效应引起的震后位移中包含了同震破裂的信息, 基于黏弹性球体地震位错理论, 联合同震和震后位移数据反演断层同震破裂, 有效提高了日本MW9.0地震断层滑动分布的可靠性。 最后, 本文提出的反演方法为同震观测结果缺乏的大地震震后科考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大地震发生之后, 即使在同震期间没有足够的观测数据, 也可以在震后通过对震源区的加密观测积累的震后数据, 使用本文提出的反演方法优化同震断层滑动模型。
    2019年6月17日长宁MS6.0地震序列震源区二维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
    田建慧, 罗艳
    地震    2022, 42 (1): 1-17.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2.01.001
    摘要162)      PDF(pc) (8122KB)(63)   
    使用近震波形反演方法求解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 共得到30个可靠的M>3.0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 结合该地区已有的震源机制解, 开展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反演, 小尺度探讨震源区的构造应力环境。 反演结果显示, 震中附近区域主要以逆冲型应力性质为主, 局部地区包括少量走滑分量以及混合类型。 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主要以NEE向或NE向为主。 在筠连以东地区, 不同于北部的逆冲型, 应力性质以走滑型兼少量混合类型为主, 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近EW向。 构造应力场方向与形成长宁背斜的构造应力存在一定交角, 2019年长宁6.0级地震可能是由NE或NEE向近水平应力挤压产生的该地区滑脱面之上背斜核部的逆断层活动造成的。
    “地震可预测性国际合作研究”—1.0阶段工作理念及成果
    张盛峰, 张永仙
    地震    2021, 41 (4): 203-217.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4.016
    摘要161)      PDF(pc) (5020KB)(104)   
    20世纪90年代由世界多个国家的地震学家围绕“地震可否预测”问题进行国际讨论后, 人们开始思考适用于地震预测研究的规则应该有哪些, 尤其是地震学家针对地震预测研究中所采取的途径和工作思路开始发生了变化。 2007年开始的“区域地震似然模型”(Regional Earthquake Likelihood Models, RELM)工作组和由此进一步而来的“地震可预测性国际合作研究”(Collaboratory for the Study of Earthquake Predictability, CSEP)计划开始之后, 一大批地震预测模型和与评估其预测效能有关的统计检验方法加入进来, 在设立相同的预测规则和使用统一的数据来源下, 通过全球设立不同测试中心的方式, 共同参与到对地震可预测性问题的系统研究中来。 当前, CSEP计划已由开始的1.0阶段发展至2.0阶段, 为使读者了解与这几项国际合作研究相关的工作主旨和发展历程, 本文总结了与CSEP工作1.0阶段相关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地震压磁效应计算及实例分析
    宋成科
    地震    2022, 42 (3): 52-63.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2.03.004
    摘要153)      PDF(pc) (3060KB)(27)   
    为了解地震产生的地磁异常, 本文定量计算了一种地震地磁异常现象地震压磁效应。 首先介绍了压磁效应定量计算的理论方法, 建立了纯走滑和纯逆冲的简单断层模型, 计算了断层滑动产生的压磁效应, 结果显示压磁效应形态具有一定的对称性, 滑动面走向对压磁效应形态影响较大, 滑动面的埋深对压磁效应量值影响较大。 根据2008年汶川MW7.9地震两个非均匀滑动模型, 计算了地震产生的压磁效应, 结果显示较大的磁场变化出现在滑动面上, 在滑动面两侧压磁效应量值衰减得很快, 在距离滑动面几十千米时, 压磁场衰减至1 nT, 甚至更小。 使用成都地磁台地震前后观测数据获得了高于背景噪声水平的地磁场变化, 为+0.45 nT, 该变化与使用大地测量观测资料反演得到的滑动模型计算的压磁效应比较一致, 说明合理的压磁模型能够解释观测的同震稳定的地磁变化。
    利用InSAR获取2020年新疆于田MW6.3地震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刘超亚, 董彦芳, 洪顺英, 孟国杰, 黄星, 刘泰
    地震    2021, 41 (2): 62-79.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2.005
    摘要152)      PDF(pc) (8557KB)(34)   
    本文基于InSAR技术, 利用欧空局Sentinel-1A/ B升降轨SAR数据, 提取了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MW6.3地震的同震形变场。 利用升、 降轨同震形变场约束, 分别采用MPSO算法和Bayesian方法反演此次地震发震断层均匀滑动的几何参数, 并进行对比。 然后采用SDM方法获得发震断层非均匀滑动分布, 并分析了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周边断层的应力扰动。 结果表明, 同震形变场以NS向为长轴, 总体呈现西部沉降而东部隆升的特点, 而且隆升量明显小于沉降量; 滑动分布反演表明发震断层的平均滑动量为0.13 m, 平均滑动角为-104.56°, 此次地震为典型的正断破裂事件, 最大滑动量约0.55 m, 最大滑动量处滑动角为-105.2°, 位于断层倾向深度14.42 km, 释放的地震矩能量约3.65×1018 N·m, 相当于矩震级MW6.3; 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对西部琼木孜塔格断层、 硝尔库勒南缘断层等起到应力卸载作用, 对北部的木孜鲁克—鲸鱼湖断层起到应力加载作用, 结合同震库仑应力对周围断层的扰动情况, 此次地震可能对琼木孜塔格断裂带和木孜鲁克—鲸鱼湖断裂带的西端影响较大。
    2020年新疆于田6.4级地震前电离层扰动现象分析
    张学民, 刘静, 熊攀, 周煜林
    地震    2021, 41 (2): 145-157.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2.011
    摘要151)      PDF(pc) (10368KB)(28)   
    基于中国区域GPS反演TEC、 JPL TEC mapping、 张衡一号卫星探测等离子体参量数据, 着重分析了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6.4级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现象, 结合之前于田发生的两次7级以上地震, 研究认为于田地震前异常集中出现在震前一周内, 以上升异常为主, 异常有明显的局地效应, 部分异常在磁共轭区有同步效应。 多参量综合分析增强了异常的判识能力, 并提高了异常的可靠性。 太阳及空间磁扰活动对电离层地震判识有较大影响, 会极大增加全球异常频次, 但日食现象引起的TEC扰动与地震电离层异常有明显差异, 较易区分, 弱磁扰活动下的地震电离层异常判识能力有待加强。
    浅层地震反射和折射层析成像在海州—韩山断裂探测中的联合应用
    夏暖, 吴子泉, 付俊东, 张建民, 王冬雷, 彭刘亚
    地震    2021, 41 (4): 136-147.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4.010
    摘要146)      PDF(pc) (7092KB)(27)   
    海州—韩山断裂是连云港地区一条重要断裂, 属于海泗断裂带的西边界断裂。 断裂隐伏于较浅的覆盖层之下且控制了基岩岩性分界。 浅层地震反射法作为断层探测的首选方法, 对海州—韩山断裂进行探测时仅能识别出基岩顶面反射波, 难以实现对断裂的准确判别。 而折射层析成像法适用于速度横向差异大的区域, 可获取断层两盘岩性速度差异信息, 进而判定断层位置, 弥补反射法的不足。 本文在跨海州—韩山断裂同一位置上联合应用浅层地震反射和折射层析成像两种探测方法, 进行了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和合成地震记录验证。 研究表明, 浅层地震反射和折射层析成像两种方法联合探测海州—韩山断裂, 较单一方法可对断层实现更精准的定位, 获取更丰富的断层信息, 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断层探测提供了思路。
    地震台站标准化中地震计防震加固装置试验分析
    肖武军, 赵楠, 李小军, 赵刚, 刘泉, 曲利, 骆佳骥
    地震    2021, 41 (4): 158-167.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4.012
    摘要145)      PDF(pc) (2588KB)(79)   
    本文根据地震观测台站标准化对地震计等专业设备开展防震加固的要求, 对地震传感器加装防震装置后开展振动台测试与台站观测数据一致性分析。 振动台测试结果表明在振动台面出现PGA大于103.2 cm·s-2时, 地震计出现了明显位移现象, 因此, 建议地处场地烈度大于Ⅶ度区台站地震计须加装防震装置; 我们采用平方相干方式对台站观测数据进行一致性分析, 通过频域与时域对近震和远震记录进行对比, 发现加装防震装置与未加防震装置地震计系统一致性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