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地震》,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跨断层形变测量异常特征分析
    李杰, 唐廷梅, 荆强, 楼关寿, 刘文义
    地震    2010, 30 (2): 100-111.  
    摘要65)      PDF(pc) (1260KB)(499)   
    在统计近40年我国强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的基础上, 对异常持续时间、 异常空间分布、 异常幅度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特征和监测不同震级地震跨断层场地的最大间距及观测周期。 结果表明: 异常主要以中短期和中期异常为主, 尤其在震前1年内异常最多; 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呈正比例的关系; 异常在空间分布上有随震级增大而扩大的现象; 异常幅度有随异常持续时间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震中距在160~350 km范围内异常幅度较大; 异常形态主要分为趋势型和突变型两种。 监测不同震级的地震跨断层形变场地间距可以不同, 监测7级地震形变场地间距应小于450 km; 6级应小于300 km; 5级应小于200 km; 4级应小于100 km。 跨断层形变观测周期应不大于3个月。
    利用ASP实现中国地震信息网的全文检索功能
    田力, 戴光辉, 周园, 岳新宇
    地震    2001, 21 (4): 136-141.  
    摘要43)      PDF(pc) (102KB)(154)   
    介绍利用ASP技术实现中国地震信息网的全文检索功能。重点介绍索引服务器端对象(Indexing Service Server Side Object)控件的使用。另外,查询内容显示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井水温度微动态及其形成机制
    车用太, 刘成龙, 鱼金子
    地震    2008, 28 (4): 20-28.  
    摘要65)      PDF(pc) (429KB)(483)   
    介绍了我国地震地下水温度观测概况及已获得的微动态现象, 即水温固体潮、 水温同震效应、 水温前兆异常等, 并对其形成机理做了理论分析。 提出水温微动态形成机理研究应从二个地温梯度、 二个对流、 一个传导、 一个扩散等热系统与热过程去考虑。
    差分GPS方法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探讨
    张军龙, 田勤俭, 李智敏, 任治坤, 郝凯
    地震    2007, 27 (3): 74-82.  
    摘要57)      PDF(pc) (1442KB)(382)   
    使用差分GPS方法, 测量西宁盆地内部各级阶地参数, 对比野外阶地特征, 探讨区域新构造时期活动特征, 以及西宁城市周缘活断层的分布及活动特征。 通过这一区域的实践, 认为DGPS方法能够快速、 精确的获得区域内阶地面的坐标和高程, 是确定弱活动或隐伏断裂的可行方法。 南川河断裂错断T3、 T4、 T5阶地, 断裂的活动时间为T3阶地形成后, T2级阶地形成前的0.10 Ma B.P.至0.05 Ma B.P.。 垂直断距15~20 m, 最小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30 mm/a。
    2001年昆仑山8.1级大震及其趋势研究
    门可佩
    地震    2002, 22 (3): 39-44.  
    摘要89)      PDF(pc) (68KB)(443)   
    通过对1996~ 2001年我国西部强震活动在时空上的有序特征及其与台湾强震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分析讨论了2001年昆仑山8. 1级大震的重要意义,同时根据有序性分析对青藏块体北部地区未来7级强震趋势进行了预测。
    基于遥感和GIS的建筑物震害损失评估方法研究与实现
    王龙, 王晓青, 丁香, 窦爱霞
    地震    2007, 27 (4): 77-84.  
    摘要137)      PDF(pc) (1016KB)(377)   
    介绍了一种使用遥感技术进行震后损失快速评估的方法, 评估流程包括震害提取和损失评估两个部分。 评估方式根据需求可以分为基于震害指数的评估和基于图像分类结果的评估两种模式, 前者通过震害指数与烈度的关系得到地面居民住地的宏观震害情况, 结合地震应急数据进行建筑物损失评估; 后者采用图像处理技术, 选取典型震害样本以图像分类技术得到地面居民住地的分级分类的震害结果, 然后计算参数进行损失评估。 损失评估的计算根据震害提取模式而不同。 这种遥感震害评估方法和计算流程结合了遥感和GIS技术, 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目标, 提高了震害提取的自动化程度, 实现多人工作模式, 通过有效率的人机交互来提高遥感震害评估的速度。
    长宁MS6.0地震前后地电场秒数据变化特征研究
    席继楼, 陈敏, 董蕾, 刘超, 关华平
    地震    2020, 40 (4): 129-143.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0.04.010
    摘要178)      PDF(pc) (3641KB)(437)   
    地电场是地球电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利用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 对重庆市所属仙女山地震台的地电场秒采样观测数据变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结果显示: ① 长宁MS6.0地震前后, 在距离震中390 km的仙女山地震台, 记录到了地电场异常变化; ② 仙女山台地电场异常变化的平均方位角为N77.55°E, 大约由长宁MS6.0地震震中位置指向仙女山地震台方向; ③ 仙女山地震台的典型地电场异常变化为间歇性不定周期变化, 在长宁MS6.0地震发震前8天开始密集出现, 震后第4天以后, 逐步转化为较高频率扰动变化; ④ 仙女山台地电场异常变化成簇出现, 每一簇变化由多组按照非线性规律衰减的阶跃变化信号组合叠加而成。 综合分析认为: 长宁MS6.0地震前后地电场异常变化, 主要与发震构造裂隙突变和岩体微破裂过程中, 地下流体高压运移产生的过滤电动势有关。
    唐山大震前后一般震群与前兆震群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薛艳, 梅世蓉
    地震    1999, 19 (2): 183-189.  
    摘要68)      PDF(pc) (96KB)(295)   
    通过对华北地区 1970~1991年震群活动资料的研究发现: ①在唐山大震前 6~ 7年,华北地区震群活动出现波浪式起伏增强特点,大震后区域震群活动总体减弱; ②唐山大震前的震群逐渐形成条带分布,震后 3年条带走向消失 ;③唐山大震前的震群活动显示出一定的迁移性;④ 大震前 5年,满足 b、 K、 h、U 和 d中的任意 3个指标的前兆震群在 7. 8级主震周围大量出现。
    用中国钻孔应变台网资料检验大震“前驱波”
    周龙寿, 邱泽华, 唐磊, 阚宝祥
    地震    2009, 29 (3): 67-78.  
    摘要58)      PDF(pc) (4230KB)(328)   
    利用中国钻孔应变台网的13个台站观测精度达10-10~10-8量级TJ式钻孔体应变仪观测资料,深入分析2004年12月23日澳大利亚麦阔里岛MS8.0和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MS8.9大震前应变变化,对这两次地震“前驱波”进行了客观地检验。 用高通滤波消除了周期大于128 min的固体潮汐影响,用回归分析方法消除了气压干扰。 用小波变换方法将2~128 min信号分解到6个不同频段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提取出信号中微弱变化信息。 根据小波变换提取的类似“前驱波”基本特征,提出“超限率”分析方法检验小波分解的细节部分。 对所有细节部分的超限率时间序列的回归直线斜率进行统计,得出了平均值和标准差,分析了正负比。 这3项统计数据显示,大震前15 d之内不能普遍检测到“前驱波”。
    噪声层析成像在壳幔结构研究中的现状与展望
    王琼, 高原
    地震    2012, 32 (1): 70-81.  
    摘要70)      PDF(pc) (1772KB)(374)   
    噪声层析成像是一门最近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用环境噪声为数据研究地球结构, 摆脱了对震源信号的依赖。 由于噪声资料含有丰富的短周期信息, 噪声层析成像技术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对地壳浅层结构的分辨能力, 并可有效用于城市地下结构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噪声成像的发展现状、 计算方法和研究进展等几个方面的综述, 分析了噪声层析成像的优缺点, 对噪声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噪声资料结合地震面波和体波反演的各向异性研究, 有助于更准确地揭示壳幔结构和深部动力特征。 综合运用噪声分析技术与其它有源信号的分析技术, 将会促进对壳幔地震学参数动态变化和地震前后的物性变化的研究探索。
    电离层异常能否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
    杜品仁, 蒋和荣, 郭兼善
    地震    1998, 18 (2): 119-126.  
    摘要102)      PDF(pc) (112KB)(306)   
    分析日本4次地震前5个电离层垂测站资料,发现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夜间电离层偶发E层的临界频率f0ES值多数呈下降趋势,少数呈增加趋势。分析国际地球物理年(IGY)期间多个地震震中附近电离层垂测站资料,得出f0F2参数变异的统计特性是震前有正扰趋势。本文对震源电场影响电离层的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有可能作为地震前兆。
    中国大陆地震地下流体异常特征研究
    简春林
    地震    2004, 24 (1): 42-49.  
    摘要49)      PDF(pc) (297KB)(305)   
    根据《中国震例》(1966~1999年)在中国大陆发生MS≥5.0地震188次震例资料 , 将其中与流体异常相关的126个震例中的803项流体异常按异常出现、 异常转折至发震随时间变化和异常数量随震中距距离变化分布的时、 空特征进行统计、 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趋势性异常还是短临异常, 在不同的时间段中, 异常数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分布特征; 异常数量空间分布会随震中距的变化而不同。 在统计研究中还表明, 两者在时、 空分布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
    2003年宁河地震序列特征的分析
    王俊国, 姚兰予, 卞真付, 李文栋, 吴晓芝, 何巧云, 庞群英
    地震    2004, 24 (2): 103-108.  
    摘要64)      PDF(pc) (1088KB)(302)   
    2003年4月天津宁河地震序列的发生, 使天津市大部分地区明显有感, 震中烈度Ⅴ度。 分析结果表明, 宁河地震序列从空间、 时间、 强度分布等方面均具有震群性质的基本特征, 但余震贫乏、 序列的频度和强度衰减快, 不同于传统意义的震群; 宁河地震序列发生的位置靠近唐山余震区的西南端, 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特征; 3次4级左右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不一致, 可能与震源区构造复杂有关, 是震源区调整让位的一种表现形式, 说明震源区应力仍在调整中。
    基于SfM方法生成的密集点云数据的典型建筑物分类研究
    张雪华, 王晓青, 袁小祥, 王金霞
    地震    2017, 37 (3): 127-137.  
    摘要232)      PDF(pc) (1005KB)(879)   
    建筑物类型的研究对于震后救援和损失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针对SfM(Structure from Motion)方法生成的三维密集点云数据的建筑物分类研究较少。 首先基于SfM原理生成密集点云, 然后通过建筑物单体点云高度均值和标准差对建筑物的高度和屋顶类型进行初步分类, 进一步提出了建筑物单体屋顶最高点与最低点点云中心点的水平距离因子对单坡和双坡屋顶类型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以玛曲县城为研究区, 使用SfM算法对无人机影像进行处理, 并利用上述多因子再分类方法进行建筑物高度和类型分类。 实验结果表明, 设置高度均值和标准差阈值分别为6 m和0.25 m时能够准确区分单层、 非单层建筑物和平、 坡屋顶类型建筑物; 对于单坡和双坡顶建筑物, 利用距离因子, 设定距离阈值1.5 m时可完全区分。 对该地区典型建筑物的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基于点云分析的建筑物高度和类型提取方法, 可为地震灾害风险分析和未来潜在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所需的建筑物信息的提取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高立新
    地震    2011, 31 (1): 41-51.  
    摘要60)      PDF(pc) (2943KB)(355)   
    本文根据日本海沟、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的关系、 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的平均震源机制结果以及日本海沟强震与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的关联性, 概述了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 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深源地震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具有成因上的联系, 中国东北深震是西太平洋板块高速度、 小倾角向欧亚大陆下俯冲的结果。 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的时空分布以及依据浅源地震的分期统计资料表明, 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经历了5个活动周期, 每个活动周期浅源地震的时空分布具有个性差异,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浅源地震每个活动周期结束地震时空分布特征, 发现每个活动周期结束地震前均经历了平均约4.19年的长时间平静, 结束地震以成对地震为主要表现形式。
    累积危险度的动态演化及其与强震的关系
    车兆宏, 张鹤, 杨凌, 范燕
    地震    2000, 20 (2): 1-6.  
    摘要66)      PDF(pc) (73KB)(241)   
    完善了累积危险度的强震危险地点跟踪预测方法,并对 1989年以来首都圈及邻近地区累积危险度的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累积危险度的演化过程,反映了地震孕育及构造应力活动的进程;2次6级地震前,均出现累积危险度数值增大,震后扩散—消退;累积危险度高值区及其边缘地带为可能发震地点。
    2019年四川长宁6.0级地震序列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地震构造环境研究
    宫悦, 王宇玺, 梁明剑, 龙锋, 赵敏
    地震    2020, 40 (4): 90-102.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0.04.007
    摘要217)      PDF(pc) (4852KB)(469)   
    地震序列类型能够直观地反映构造应力场环境、 地震构造及孕震环境介质的差异性。 主—余型地震多发生在相对均匀的介质环境, 而前—主—余型地震及震群型地震往往发生在复杂的构造环境。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的6.0级地震余震活动总体呈NW向分布, 其南东段的余震呈相对单一的NW向条带状, 而北西段的余震活动呈现丛集的特征。 两段的地震序列类型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南东段地震序列为主—余型, 序列衰减速度较快; 北西段地震序列为震群型, 序列初期衰减非常缓慢, 余震丰富。 此次6.0级地震序列发生在长宁—双河大背斜上, 该复式背斜主要由多个次级褶皱构造和不同走向的伴生断层组成, 结构复杂。 长宁6.0级地震序列的分段性特征表明, 该地震序列不是发生在单一的断裂构造上, 为多个构造级联破裂所导致的复合型地震序列。 此外, 序列北西段余震的深度逐渐变深, 可能预示着该区域受华蓥山断裂带活动的影响, 地震序列对华蓥山断裂带未来地震活动的影响应引起关注。
    滇西和北京区域重力场演化及其与地震关系的探讨
    孙少安, 项爱民, 李辉
    地震    1999, 19 (1): 97-106.  
    摘要58)      PDF(pc) (583KB)(241)   
    在总结、借鉴己有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新的区域重力场相对基准和图示技术,对滇西和北京区域重力网近十年来的观测资料进行了重新计算和分析。通过研究区域重力场空间分布变化与中强地震的关系,提出了适于滇西和北京区域重力网研究重力场空间分布变化的前兆异常指标,并对滇西和北京重力网区及周边地区未来的地震趋势进行了估计。 所得结论可供分析同类区域重力网观测资料参考使用。
    地壳中流体动力学模型研究*
    易立新, 车用大, 王广才
    地震    2003, 23 (2): 108-114.  
    摘要78)      PDF(pc) (2160KB)(270)   
    较全面介绍了近年国内外地壳地下流体动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并将其系统化为地壳尺度上地下流体动力学系统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模型根据影响地下流体动力特性的主要因素和介质渗透特征,把地壳渗流场分为深度小千6 km的浅部带、6~17 km的过渡带和大于17 km的深部带。数学处理上把驱动流体运动的各种地质作用归一化为“ 地质力”,以地下流体运动方程中的源汇项表示。分析了不同地质环境各种地质作用对地下流体系统的作用特征。对地壳中普迵存在的异常孔隙压力现象,从流体动力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并认为周期性地震活动是形成异常高孔隙压力的主导因素。
    青藏高原东北隅强震构造模型
    田勤俭, 丁国瑜, 申旭辉
    地震    2002, 22 (1): 9-16.  
    摘要69)      PDF(pc) (94KB)(301)   
    海原断裂带和中卫-同心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隅二条主要断裂带。通过区域地质、地貌分析和二条断裂带的结构、活动历史的对比研究,建立了该区走滑和挤压活动的应变分配模型。通过对主要断裂带破裂分段的研究,确定了该区的强震破裂单元。应变分配和破裂分段是建立地震构造模型的二个方面。
    国产GF-2和ZY-3卫星数据在活动断裂定量研究中的应用以哈思山南麓断裂带为例
    鲁恒新,徐岳仁,陈立泽,张学民,申旭辉,崔静
    地震    2017, 37 (1): 121-133.  
    摘要269)      PDF(pc) (1181KB)(686)   
    利用国产GF-2和ZY-3卫星数据, 以海原断裂带哈思山南麓断裂为例, 应用目视综合解译、 三维立体解译, 结合野外验证, 定量分析国产高分数据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GF-2融合影像展示了清晰的断层陡坎、 冲沟左旋断错及同震破裂等现象, 依据解译结果哈思山南麓断裂可分为正走滑型的荒凉滩—沙葱沟段、 左旋走滑型的沙葱沟—黄河段以及以左旋运动为主黄河—沈家庄段。 沿断裂带进行的1∶50000遥感解译工作在地层边界、 构造微地貌细节信息提取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 解译得到的最小左旋水平位移量4.3 m, 反映1920年海原地震的水平同震位移量, 而最大左旋水平位移量333.5 m, 则反映该段晚第四纪的持续运动。 研究表明, 海量国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在中国西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可替代国外同等分辨率的数据, 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2020年新疆于田MS6.4地震温泉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研究
    颜玉聪, 周晓成, 李静超, 刘峰立, 欧阳澍培
    地震    2021, 41 (2): 113-128.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2.009
    摘要192)      PDF(pc) (3067KB)(336)   
    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县发生MS6.4地震, 地震发生前后对震中80 km内的两个温泉在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的水文地球化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①温泉水的来源为其周围昆仑山的冰川融水, ②克孜勒沙衣温泉补给高程6 km, 水化学类型为Na-HCO3、 部分平衡水、 温泉循环深度达到1.7 km左右, 其主要气体组分为N2, 幔源氦占10.6%。 ③乌什开布隆温泉补给高程为3.1 km, Ca·Na-HCO3·SO4型, 未成熟水, 可能与浅层冷水发生了混合作用, 循环深度仅达到0.5 km, 该温泉的水化学组分对周围的地震活动有明显的异常响应, 伽师MS6.4地震前, 区域应力的不断加载使断裂带内裂隙发生明显变化, 从而温泉流体行为发生变化, 使乌什开布隆温泉的离子浓度小幅度上升, 且Cl-含量在于田MS6.4地震后16天突增。 因此, 对乌什开布隆温泉及克孜勒沙衣温泉的流体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连续监测, 可以为未来阿尔金断裂及西昆仑断裂的交会区地震危险性提供有效判断指标。
    华东地区中强地震序列特征研究
    黄耘, 郑江蓉
    地震    1999, 19 (2): 190-198.  
    摘要43)      PDF(pc) (92KB)(239)   
    通过系统分析 1970年以来华东地区 MS 5. 0以上中强地震序列,结合华东地区区域特征,根据最大地震与次大地震震级差,将地震序列划分为孤立型、接近孤立型主余型、主余型和震群型 4类。用 0. 5天、 1天、 2天、 3天、 5天和 7天等几个时段的余震样本来研究序列类型的早期判断,结果较为满意。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分析余震持续时间,认为某区域有一个地震活动背景值,当余震衰减到这个背景值时,则余震活动基本结束,用此方法总结了华东地区余震持续时间特点,并对强余震发生强度和次数作了分析。分析不同类型的余震序列特征参数 b 值、 u值的变化特征。总结本地区余震活动特点,从而为华东地区大震后准确判断地震趋势提供了科学依据。
    玉树Ms7.1地震前电离层异常扰动分析
    姚璐, 申旭辉, 张学民
    地震    2014, 34 (3): 74-85.  
    摘要97)      PDF(pc) (1201KB)(370)   
    本文基于美国JPL实验室提供的全球电离层GPS TEC(GIM)数据和COSMIC掩星探测 电子密度剖面,利用滑动四分位异常检测方法,综合分析了 2010年4月13日青海玉树Ms7. 1 地震前后15天内电离层异常的时空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震前11天电离层TEC开始出 现扰动异常,4月13日出现了明显的TEC增强现象,且峰值电子密度也存在相似的变化趋 势,综合考虑空间活动水平等因素,认为这些异常很可能与玉树地震有关。
    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及其应用
    王炜, 吴耿锋, 张博锋, 王媛
    地震    2005, 25 (2): 19-25.  
    摘要229)      PDF(pc) (89KB)(398)   
    介绍了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原理、 学习算法及其在地震预报专家系统ESEP 3.0中的应用。 实际应用结果表明, 该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地克服BP神经网络学习过程的收敛过分依赖于初值和可能出现局部收敛的缺陷, 具有较快的运算速度、 较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较好的预报效能。
    光纤传感技术未来地震监测的发展方向
    刘文义, 张文涛, 李丽, 黄稳柱, 李芳
    地震    2012, 32 (4): 92-102.  
    摘要185)      PDF(pc) (1822KB)(461)   
    利用光纤传感器进行地震前兆观测是一种独具优势的地震监测新手段。 光纤传感器具有高精度、 抗电磁干扰、 不存在零漂、 易于组网以及适于长距离传输等一系列独特优势, 可以解决地震前兆观测中电学测量仪器存在的固有问题。 介绍了几类常用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综述了光纤传感器在地壳形变观测和地震波探测两个应用领域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并指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制了一套基于光纤传感器的钻孔应变、 地震波和地温同时测量的多参量钻孔综合地震观测设备, 现场实验表明, 该光纤综合钻孔地震观测设备适应地震前兆观测中对抗环境干扰能力、 测量精度、 稳定性等方面的性能要求,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变形分析和数值模拟
    张晁军, 石耀霖, 马丽, 陈棋福, 王武星
    地震    2008, 28 (3): 23-32.  
    摘要79)      PDF(pc) (2184KB)(307)   
    鲜水河断裂带积累了20多年的跨断层变形资料, 如何解释这种变形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该文采用了弹性上地壳覆盖在粘弹性Maxwell体之上的模型。 炉霍1973年MS7.6地震按该粘弹性模型计算的震后形变曲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实测观测结果, 显示与一些断层(如圣安德烈斯断层某些段落)存在缓慢蠕滑而无大地震发生不同, 鲜水河断裂带观测到的跨断层变形, 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用大地震后的粘弹性变形来解释。 当然, 计算得到的震后粘弹性形变幅度同跨断层短基线和短水准的实测形变幅度比较还存在一些差异, 不能完全解释, 表明了大陆断层活动的复杂性, 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Prophet时序预测模型在电离层TEC异常探测中的应用
    翟笃林, 张学民, 熊攀, 宋锐
    地震    2019, 39 (2): 46-62.  
    摘要349)      PDF(pc) (3354KB)(489)   
    提出一种基于Facebook 开源的Prophet预测模型进行电离层TEC异常识别的新方法。 首先, 对比分析了该方法与传统时间序列预测方法(ARIMA模型等)预测电离层TEC建模背景值的精度, 以及与经典电离层TEC异常识别方法(滑动四分位法)提取前面对应一致的电离层TEC背景值的精度。 结果表明, Prophet预测模型预测建模背景值的精度要明显优于其他方法, 且预测的建模精度比ARIMA模型等方法高2.55倍左右, 比滑动四分位法高10.74倍左右。 同时, 在最佳预测建模区间时, 其精度值大小比较依次为RMSEIQR=10.5841>RMSEARIMA=3.2780>RMSEProphet=0.8469, 说明传统探测法预测建模背景值时具有较大的不足。 随后, 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为例, 利用该方法分析了电离层TEC异常扰动情况, 并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 在震前第10 d和第2 d电离层TEC发生较为明显的负异常, 第7 d电离层TEC发生较为明显的正异常。 对比实验表明, Prophet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明显优于滑动四分位法。
    利用重复地震研究广东阳江地区地壳介质变化
    叶秀薇, 闻则刚, 刘锦, 杨马陵, 胡秀敏
    地震    2008, 28 (4): 103-111.  
    摘要72)      PDF(pc) (1923KB)(273)   
    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广东阳江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 提高走时精度以达到观测地壳介质变化的目的。 文中计算了阳江地区2002年1月至2007年9月ML≥2.0重复地震序列经射线追踪法校正后的P波走时差。 结果显示, 在2004年阳江4.9级地震前信宜台、 湛江台、 肇庆台的记录观察到该地区短期的地壳介质速度明显升高的现象。
    高性能集群计算系统的构建
    李圣强, 李闽峰, 刘桂平, 王斌, 吴婷, 王浩
    地震    2012, 32 (1): 144-149.  
    摘要164)      PDF(pc) (635KB)(316)   
    高性能集群计算系统因其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 较高的I/O性能、 高性能管理和较强的系统扩展能力而广受关注。 本文简要介绍了高性能计算的发展现状和高性能集群计算系统构成, 比较详细地描述了系统环境、 系统性能及集群管理与应用情况, 对高性能计算的新技术进行展望。 并以一个实例阐述了集群系统构建等内容。 该系统由192个计算节点、 4个I/O节点、 1个登录节点、 1个管理节点、 1个Windows集群服务节点、 1组盘阵、 1组计算与I/O网络和1组管理网络组成。 系统计算能力在2009年和2010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TOP100排行榜分别为第36位和第63位, 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能够在近几年内为地震科研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高精度地基LiDAR技术的活动断层错断地貌研究以冷龙岭活动断裂带为例
    康帅, 张景发, 崔效峰, 姜文亮, 焦其松
    地震    2017, 37 (3): 61-71.  
    摘要250)      PDF(pc) (788KB)(522)   
    高精度地形测量是活动断裂带定量研究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强震活动形成的错断地貌进行测量分析, 可以估算断层位移, 分析断层破裂的历史过程, 揭示强震复发特征。 激光雷达测距技术(LiDAR)为研究断层破裂特征提供了重要手段。 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冷龙岭活动断裂为研究目标, 利用地基LiDAR对一些典型错断地貌进行了测量, 并就地基LiDAR构建活动断层三维错断地貌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测量得到的点云数据进行点云匹配、 镶嵌、 植物滤除以及不规则三角网建模处理, 得到了0.05 m空间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 划分了地貌单元, 识别了断层陡坎与断层错断冲沟等地貌, 实现了对断裂微地貌形态的高清晰度三维再现, 并据此揭示了沿断裂带存在的多次地震事件, 断裂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活动, 并具有微小的倾滑运动分量。
    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与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分析
    陈学忠, 李艳娥, 王恒信
    地震    2014, 34 (1): 34-40.  
    摘要5710)      PDF(pc) (1705KB)(1955)   
    根据欧亚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释放能量与全球7级以上地震释放总能量之比,利用χ2检验方法对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与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当出现欧亚带年地震释放能量比高于50%且有8级以上地震发生时,其后3年内中国大陆地区将有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或8级地震的可能性,这个关系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大震水化学参量“场兆”与“源兆”判别指标的研究
    张慧, 王长岭
    地震    1999, 19 (2): 155-160.  
    摘要69)      PDF(pc) (77KB)(190)   
    分析处理了唐山、松潘、共和等 7级以上大震的震例资料,研究了大震水化学参量的源兆与场兆的判别指标,并指出: 水化学参量的趋势异常源兆出现得早,场兆出现得晚; 源兆所占的比例高,场兆所占的比例低等。 进而提出了 1年尺度 7级以上大震水化学参量的前兆指标。
    电磁卫星地震应用进展及未来发展思考
    张学民, 钱家栋, 申旭辉, 刘静, 王亚璐, 黄建平, 赵庶凡, 欧阳新艳
    地震    2020, 40 (2): 18-37.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0.02.002
    摘要454)      PDF(pc) (6069KB)(552)   
    法国DEMETER(Det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Transmitted from Earthquake Regions)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专门针对地震电离层扰动监测的电磁卫星, 于2004年发射, 2010年底结束运行, 共在轨飞行6.5年, 获得3万多条整轨数据, 为地震监测及电离层物理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全球科学家利用这颗卫星的数据开展了大量的地震应用研究, 发表文章上百篇, 将电磁卫星的地震应用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中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China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于2018年2月2日成功发射, 目前已完成在轨测试并交付使用, 科学数据也已正式对外发布。 如何充分发挥CSES卫星的应用效能, 将空间电磁监测向业务化运行转化, 总结和思考DEMETER卫星的技术进步、 研究成果及曾经出现过的问题, 十分重要。 因此, 本文着重介绍DEMETER卫星在地震监测应用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进展, 并结合CSES卫星的设计和运转实践, 对未来空间地震电磁探测及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些初步讨论。
    宁夏地区弱震条带梳理及预测指标总结
    罗恒之, 罗国富, 马禾青, 许英才, 李文君
    地震    2023, 43 (3): 178-189.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3.03.013
    摘要111)      PDF(pc) (3906KB)(162)   
    本文通过回溯整理1970年以来宁夏地区出现的地震条带异常, 分析了条带异常时空特征和内外地震频次比异常阈值, 获得了主震与条带的参数拟合方程, 总结了宁夏地震条带预测指标, 为宁夏震情短临跟踪和会商研判技术方案提供了一定支撑和依据。 结果表明: ① 1970年以来宁夏及邻区共发生12次ML≥2.5显著地震条带, 其中有8次地震条带结束后一年内在条带内部或端部发生5级以上地震, 优势映震期为半年, 能够通过预报效能R值评分检验, 具有一定中期预报意义; ② 主震发震时间、 震级大小与条带的长度、 持续时间、 总能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正相关, 可由回归方程给出参考平均值, 条带端部是未来中强地震发生的有利场所; ③ 宁夏地区条带内外地震频次比的平均值普遍较低, 映震条带形成期间存在大于0.75但不超过2倍均方差的显著高值, 虚报条带高值异常不显著。
    伴随成像及其在地球深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肖卓, 高原
    地震    2020, 40 (3): 52-64.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0.03.005
    摘要556)      PDF(pc) (2947KB)(495)   
    基于高精度的三维波场模拟和伴随方法, 伴随成像成功实现了天然地震全波形成像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下的应用。伴随成像技术基于谱元法, 使用全三维、 多参数的初始模型对地震波场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正演波场和伴随波场的相互作用快速求取目标函数的梯度, 结合高性能计算技术, 实现大尺度全波场成像。相比于传统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伴随成像对地球内部结构异常体的描述更加精细和全面, 更适用于构造活跃地区的深部动力学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伴随成像方法的基本原理, 随后阐述其具体实现流程, 并回顾该方法在地球深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最后对其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新疆天山近7级地震前震群活动的时空分布演化特征
    敖雪明, 龙海英, 王桂岭
    地震    2010, 30 (4): 124-132.  
    摘要60)      PDF(pc) (1466KB)(237)   
    通过普查与系统研究发现, 新疆天山近7级强震之前, 震群活动携带了丰富震兆信息。 主要结果如下: ① 震前1年半至3年多, 包括未来强震震中在内的整个地震带或某一区段震群活动明显增强; ② 在未来强震震中附近, 震群的数量最多且空间分布最为集中, 这些大量密集的震群构成的震群环包围了未来主震震中, 即形成震群空区或空段。 震群空区或空段的几何形状大多为椭圆, 其最大尺度约200 km; ③ 强震之前, 震群数量的多少, 随未来强震震级的增加而增加; ④ 个别强震前几个月, 震群增加的速率有加快的趋势, 同时震群空区内出现填空, 可作为近7级强震进入短期异常阶段的参考标志。 最后, 对所得结果的物理机制以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国水库诱发地震研究
    杜运连, 王洪涛, 袁丽文
    地震    2008, 28 (4): 39-51.  
    摘要124)      PDF(pc) (2559KB)(257)   
    通过对我国已发生诱发地震的29座水库资料整理, 分析其库容、 坝高对诱发地震的影响以及蓄水时间长短对诱发地震的发生概率和震级的影响关系, 提出水库地震应分为二类或二个阶段。 对福建及邻近地区的18座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 并对福建水口、 棉花滩、 街面水库及珊溪水库的多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和综合类比分析, 提出了水口水库和浙江珊溪水库发生诱发地震的主要因素。
    基于小波分析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中国大陆地震震级预测研究
    吴芳, 王卫东, 张永志, 赵云峰
    地震    2010, 30 (2): 54-60.  
    摘要63)      PDF(pc) (853KB)(244)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百年来中国大陆地震资料, 得到了地震活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特征, 同时利用各种尺度的小波系数得出地震活动主要周期, 并把此周期值作为参数应用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预测中。 结果表明, 此方法报准率较高, 平均误差与均方差较小。
    陇县—岐山—马召断裂几何结构特征
    陈庆宇, 熊仁伟, 田勤俭
    地震    2018, 38 (3): 66-80.  
    摘要170)      PDF(pc) (2315KB)(381)   
    陇县—岐山—马召断裂是陇县—宝鸡断裂带中规模最大、 活动性最强的一支, 其几何特征与晚第四纪活动性对认识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的地震构造特征与构造变形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高分二号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空间分辨率0.8 m)和1∶50000 DEM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野外地质调查, 确定断裂的几何展布。 陇县—岐山—马召断裂整体走向为300°~315°, 西北起于草碧镇, 向东南经千阳、 岐山、 扶风南部一线的黄土台塬, 经哑柏镇抵于秦岭北马召镇, 全长约130 km。 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整体表现出左旋走滑为主的运动特征, 在部分段落具一定垂直运动分量。 根据断裂的阶区、 断裂交会和分离、 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等特征将陇县—岐山—马召断裂分为三段, 自西北向东南依次为草碧—田家沟段、 底寺—古水段和绛帐—马召段。 其中, 草碧—田家沟段又可细分为左阶排列的两个次级段, 即草碧—沙坳段与枣子沟—田家沟段。 陇县—岐山—马召断裂在岐山县北与北山山前断裂交会, 为草碧—田家沟段和底寺—古水段的一个分段标志, 陇县—岐山—马召断裂与北山山前断裂交会后有3 km行迹模糊。 陇县—岐山—马召断裂在古水村与渭河断裂交会, 为底寺—古水段和绛帐—马召段的分段标志, 绛帐—马召段以与秦岭北缘断裂交会为标志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