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地震》,
导航切换
地震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作者中心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期刊在线
简明目录
带摘要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点击排行
期刊订阅
道德声明
联系我们
English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与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分析
陈学忠, 李艳娥, 王恒信
地震 2014, 34 (
1
): 34-40.
摘要
(
5793
)
PDF(pc)
(1705KB)(
1987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欧亚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释放能量与全球7级以上地震释放总能量之比,利用
χ
2
检验方法对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与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当出现欧亚带年地震释放能量比高于50%且有8级以上地震发生时,其后3年内中国大陆地区将有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或8级地震的可能性,这个关系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
基于SfM方法生成的密集点云数据的典型建筑物分类研究
张雪华, 王晓青, 袁小祥, 王金霞
地震 2017, 37 (
3
): 127-137.
摘要
(
261
)
PDF(pc)
(1005KB)(
1120
)
可视化
收藏
建筑物类型的研究对于震后救援和损失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针对SfM(Structure from Motion)方法生成的三维密集点云数据的建筑物分类研究较少。 首先基于SfM原理生成密集点云, 然后通过建筑物单体点云高度均值和标准差对建筑物的高度和屋顶类型进行初步分类, 进一步提出了建筑物单体屋顶最高点与最低点点云中心点的水平距离因子对单坡和双坡屋顶类型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以玛曲县城为研究区, 使用SfM算法对无人机影像进行处理, 并利用上述多因子再分类方法进行建筑物高度和类型分类。 实验结果表明, 设置高度均值和标准差阈值分别为6 m和0.25 m时能够准确区分单层、 非单层建筑物和平、 坡屋顶类型建筑物; 对于单坡和双坡顶建筑物, 利用距离因子, 设定距离阈值1.5 m时可完全区分。 对该地区典型建筑物的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基于点云分析的建筑物高度和类型提取方法, 可为地震灾害风险分析和未来潜在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所需的建筑物信息的提取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
分区分类的生命线工程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研究
张桂欣, 孙柏涛, 陈相兆
地震 2017, 37 (
4
): 69-79.
摘要
(
305
)
PDF(pc)
(1401KB)(
858
)
可视化
收藏
生命线工程的震害及损失评估工作对于震害防御和震后地震应急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 生命线工程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网络系统, 目前对其开展的震害及损失评估研究工作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本文充分利用研究较多且较系统的建筑物震害及损失评估结果, 结合历次典型历史地震震害中建筑物和生命线震害情况, 通过分析建筑物损失和生命线工程损失的数量关系, 建立二者之间的关联模型; 通过对人口、 GDP、 土地利用等公里网格数据进行分析, 给出中国大陆地区的分区分类原则, 建立分区分类的生命线工程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分析模型; 基于GIS软件平台, 开发了生命线工程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分析模块, 利用该模块, 得出了四川省不同地震烈度下的生命线工程直接经济损失空间分布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4.
井水温度微动态及其形成机制
车用太, 刘成龙, 鱼金子
地震 2008, 28 (
4
): 20-28.
摘要
(
89
)
PDF(pc)
(429KB)(
834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我国地震地下水温度观测概况及已获得的微动态现象, 即水温固体潮、 水温同震效应、 水温前兆异常等, 并对其形成机理做了理论分析。 提出水温微动态形成机理研究应从二个地温梯度、 二个对流、 一个传导、 一个扩散等热系统与热过程去考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5.
国产GF-2和ZY-3卫星数据在活动断裂定量研究中的应用以哈思山南麓断裂带为例
鲁恒新,徐岳仁,陈立泽,张学民,申旭辉,崔静
地震 2017, 37 (
1
): 121-133.
摘要
(
324
)
PDF(pc)
(1181KB)(
819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国产GF-2和ZY-3卫星数据, 以海原断裂带哈思山南麓断裂为例, 应用目视综合解译、 三维立体解译, 结合野外验证, 定量分析国产高分数据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GF-2融合影像展示了清晰的断层陡坎、 冲沟左旋断错及同震破裂等现象, 依据解译结果哈思山南麓断裂可分为正走滑型的荒凉滩—沙葱沟段、 左旋走滑型的沙葱沟—黄河段以及以左旋运动为主黄河—沈家庄段。 沿断裂带进行的1∶50000遥感解译工作在地层边界、 构造微地貌细节信息提取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 解译得到的最小左旋水平位移量4.3 m, 反映1920年海原地震的水平同震位移量, 而最大左旋水平位移量333.5 m, 则反映该段晚第四纪的持续运动。 研究表明, 海量国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在中国西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可替代国外同等分辨率的数据, 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6.
东昆仑断裂带历史地震、 古地震及地震空区讨论
李建军,张军龙,蔡瑶瑶
地震 2017, 37 (
1
): 103-111.
摘要
(
354
)
PDF(pc)
(663KB)(
809
)
可视化
收藏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断裂, 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性。 现代在不同段发生过多次由东向西迁移的强震, 连接形成千余公里长的地表破裂带。 各段历史地震调查、 古地震、 复发周期和滑动速率等研究表明东昆仑断裂带存在两个地震空区, 其中玛曲段地震空区的危险性大, 最大潜在地震矩震级不小于7.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7.
电磁卫星地震应用进展及未来发展思考
张学民, 钱家栋, 申旭辉, 刘静, 王亚璐, 黄建平, 赵庶凡, 欧阳新艳
地震 2020, 40 (
2
): 18-37.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0.02.002
摘要
(
502
)
PDF(pc)
(6069KB)(
768
)
可视化
收藏
法国DEMETER(Det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Transmitted from Earthquake Regions)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专门针对地震电离层扰动监测的电磁卫星, 于2004年发射, 2010年底结束运行, 共在轨飞行6.5年, 获得3万多条整轨数据, 为地震监测及电离层物理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全球科学家利用这颗卫星的数据开展了大量的地震应用研究, 发表文章上百篇, 将电磁卫星的地震应用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中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China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于2018年2月2日成功发射, 目前已完成在轨测试并交付使用, 科学数据也已正式对外发布。 如何充分发挥CSES卫星的应用效能, 将空间电磁监测向业务化运行转化, 总结和思考DEMETER卫星的技术进步、 研究成果及曾经出现过的问题, 十分重要。 因此, 本文着重介绍DEMETER卫星在地震监测应用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进展, 并结合CSES卫星的设计和运转实践, 对未来空间地震电磁探测及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些初步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8.
跨断层形变测量异常特征分析
李杰, 唐廷梅, 荆强, 楼关寿, 刘文义
地震 2010, 30 (
2
): 100-111.
摘要
(
88
)
PDF(pc)
(1260KB)(
759
)
可视化
收藏
在统计近40年我国强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的基础上, 对异常持续时间、 异常空间分布、 异常幅度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特征和监测不同震级地震跨断层场地的最大间距及观测周期。 结果表明: 异常主要以中短期和中期异常为主, 尤其在震前1年内异常最多; 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呈正比例的关系; 异常在空间分布上有随震级增大而扩大的现象; 异常幅度有随异常持续时间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震中距在160~350 km范围内异常幅度较大; 异常形态主要分为趋势型和突变型两种。 监测不同震级的地震跨断层形变场地间距可以不同, 监测7级地震形变场地间距应小于450 km; 6级应小于300 km; 5级应小于200 km; 4级应小于100 km。 跨断层形变观测周期应不大于3个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9.
断层带土壤气中H
2
观测探索地震短临预报的新途径
车用太, 刘耀炜, 何钄
地震 2015, 35 (
4
): 1-10.
摘要
(
175
)
PDF(pc)
(2361KB)(
752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氢的化学与地球化学特性及氢气与地震的关系, 论证了利用断层带氢气观测突破地震短临预报难关的可能性。 氢(H)是粒径最小, 质量最轻, 迁移速度最快, 穿透力最强的元素。 氢气(H
2
)在大气中的含量很低(0.5 ppm), 在地壳中的含量较高(n~n×10
2
ppm), 集中分布在5~8 km深度, 主要释放于断层带上。 H
2
动态与断裂活动、 地震活动的关系明显, 特别是地震前n~n×10天常常表现出信噪比很高的异常, 因此学者们一直在探索将断层带H
2
观测用于地震预报, 但由于观测技术的限制进展缓慢。 随着ATG-6118H型数字化测氢仪的研制成功, 在地震台站连续观测H
2
有了可能。 鉴于上述情况, 文中提出了在较大的地震断层带上成网观测断层带土壤气H
2
的思想, 并对网的布设原则与规模、 观测点的选择与观测孔建设等技术要求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0.
高压输电系统引起的空间电磁扰动
张学民, 钱家栋, 吴迎燕, 赵庶凡, 娄文宇
地震 2019, 39 (
1
): 90-100.
摘要
(
324
)
PDF(pc)
(4216KB)(
732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大力推进, 高压输电系统逐渐成为电磁环境监测的主要人为干扰源之一。 本文总结了以法国DEMETER卫星电磁场数据为主开展的高压电力线辐射研究的最新成果, 对电力线产生的各类空间电磁扰动现象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 其中包括电力线谐振辐射(PLHR)、 磁层线辐射(MLR)、 ELF/VLF辐射、 高能粒子沉降等, 并对与其耦合机制相关的电磁波传播及波粒相互作用模型进行了总结讨论, 旨在对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1)数据处理方法、 干扰识别和地震弱信号提取分析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1.
2013年松原5级震群序列精定位、 震源机制解及发震构造特征
李君, 王勤彩
地震 2018, 38 (
4
): 62-73.
摘要
(
347
)
PDF(pc)
(6531KB)(
730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松辽盆地内2013年10月、 11月接连发生5次5级以上强震, 该震群对研究东北地区孕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和CAP方法(Cut and Paste)对松原5级震群序列的发震构造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 双差定位结果显示, 松原5级震群序列震中分布长轴呈NW—SE向(长轴方位约317°), 长度约10 km, 宽度约5 km, 与长岭—大山子断裂方位近乎垂直, 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13 km。 19个
M
S
≥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 松原5级地震震群主要以逆冲、 逆冲兼走滑型地震为主, 震源机制节面解Ⅰ的优势方位为NW—SE向。 综合分析小震精定位与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 我们认为, 2013年松原5级震群序列的发震构造是一条与长岭—大山子断裂几乎垂直的隐伏断裂, 震群序列中较大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比质心深度深。 松辽5级震源区的背景应力场既受太平洋板块对北东亚板块推挤作用的影响, 又受松辽盆地内部断裂带的控制, 在东北地区地下俯冲带深部强震活动的影响下, 深震活动强化了地幔物质的扰动, 进一步促进浅层介质的应力积累, 松辽盆地内部断裂带交汇处相对薄弱, 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 便发生中强地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2.
东昆仑断裂带东部塔藏断裂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张军龙, 任金卫, 付俊东, 胡朝忠, 熊仁伟, 陈长云, 杨攀新
地震 2012, 32 (
1
): 1-16.
摘要
(
164
)
PDF(pc)
(1322KB)(
721
)
可视化
收藏
东昆仑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中东部的巴颜喀拉地块北缘边界断裂带, 研究其强震破裂行为对于认识断裂带活动性及分析川西北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沿断裂发育的大量断错地貌勘查、 典型微地貌DGPS测量及样品年代测定, 认为东昆仑断裂带向东的强震活动性延伸至若尔盖盆地北侧, 即东昆仑断裂带东部塔藏断裂的罗叉段。 此段在卫星影像上呈清晰的灰黑色、 灰黄色线性条带, 地震形变带主要表现为断层陡坎、 坡中谷、 冲沟和阶地位错、 植物异常呈线性分布、 跌水、 断层泉、 断塞塘以及伴随地表错动而出现的滑坡、 垮塌和倒石堆。 这些破裂现象沿先存断层断续分布, 组成长约50 km的“L”形地震形变带。 断裂活动造成冲沟和阶地左行运动, 位错量主要集中在5.5~6.0 m、 18~23 m、 68~75 m和200~220 m范围。 最近地震发生在(340±30)~(500±30)BP间, 宏观震中位于本多村西北5~7 km, 震级为
M
W
7.3左右, 同震位移最大值为6 m, 水平位错量为5.5~6.0 m, 垂直位错量一般为0.2~0.5 m, 其比例为51~101。 对地震形变带中的各种变形遗迹和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研究表明, 塔藏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确定了塔藏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层, 近期断层在压剪切作用控制下以左行运动为主, 兼有少量逆冲分量, 同东昆仑断裂带其他段的活动性质相似, 认为东昆仑断裂带延伸至若尔盖盆地北侧, 研究结果支持“大陆逃逸”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3.
光纤传感技术未来地震监测的发展方向
刘文义, 张文涛, 李丽, 黄稳柱, 李芳
地震 2012, 32 (
4
): 92-102.
摘要
(
232
)
PDF(pc)
(1822KB)(
715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光纤传感器进行地震前兆观测是一种独具优势的地震监测新手段。 光纤传感器具有高精度、 抗电磁干扰、 不存在零漂、 易于组网以及适于长距离传输等一系列独特优势, 可以解决地震前兆观测中电学测量仪器存在的固有问题。 介绍了几类常用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综述了光纤传感器在地壳形变观测和地震波探测两个应用领域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并指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制了一套基于光纤传感器的钻孔应变、 地震波和地温同时测量的多参量钻孔综合地震观测设备, 现场实验表明, 该光纤综合钻孔地震观测设备适应地震前兆观测中对抗环境干扰能力、 测量精度、 稳定性等方面的性能要求,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4.
基于高精度地基LiDAR技术的活动断层错断地貌研究以冷龙岭活动断裂带为例
康帅, 张景发, 崔效峰, 姜文亮, 焦其松
地震 2017, 37 (
3
): 61-71.
摘要
(
283
)
PDF(pc)
(788KB)(
688
)
可视化
收藏
高精度地形测量是活动断裂带定量研究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强震活动形成的错断地貌进行测量分析, 可以估算断层位移, 分析断层破裂的历史过程, 揭示强震复发特征。 激光雷达测距技术(LiDAR)为研究断层破裂特征提供了重要手段。 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冷龙岭活动断裂为研究目标, 利用地基LiDAR对一些典型错断地貌进行了测量, 并就地基LiDAR构建活动断层三维错断地貌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测量得到的点云数据进行点云匹配、 镶嵌、 植物滤除以及不规则三角网建模处理, 得到了0.05 m空间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 划分了地貌单元, 识别了断层陡坎与断层错断冲沟等地貌, 实现了对断裂微地貌形态的高清晰度三维再现, 并据此揭示了沿断裂带存在的多次地震事件, 断裂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活动, 并具有微小的倾滑运动分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5.
河北地区活断层潜在地震最大震级及危险性研究
孙丽娜,齐玉妍,金学申
地震 2017, 37 (
2
): 147-156.
摘要
(
302
)
PDF(pc)
(3044KB)(
680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是华北地区乃至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构造背景复杂, 断层发育。 随着全省11个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的推进, 若干科研课题的研究, 地质构造资料逐步积累, 晚更新世以来的断层资料得到进一步更新。 如何评估这些活动断层上的最大潜在地震震级及危险性是地震中长期预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本文采用闻学泽等提出的潜在地震最大震级评估模型, 对河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层进行断层小区划分, 建立了断层小区内最大地震震级
M
max
与震级频度关系
a
t
/b
值之间的经验关系, 并利用公式外推获得断层小区内的推测潜在震级上限值。 另外, 本文用强震等待时间的指数分布关系式计算了部分断层小区未来的中强地震发震概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6.
2019年四川长宁6.0级地震序列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地震构造环境研究
宫悦, 王宇玺, 梁明剑, 龙锋, 赵敏
地震 2020, 40 (
4
): 90-102.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0.04.007
摘要
(
246
)
PDF(pc)
(4852KB)(
680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序列类型能够直观地反映构造应力场环境、 地震构造及孕震环境介质的差异性。 主—余型地震多发生在相对均匀的介质环境, 而前—主—余型地震及震群型地震往往发生在复杂的构造环境。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的6.0级地震余震活动总体呈NW向分布, 其南东段的余震呈相对单一的NW向条带状, 而北西段的余震活动呈现丛集的特征。 两段的地震序列类型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南东段地震序列为主—余型, 序列衰减速度较快; 北西段地震序列为震群型, 序列初期衰减非常缓慢, 余震丰富。 此次6.0级地震序列发生在长宁—双河大背斜上, 该复式背斜主要由多个次级褶皱构造和不同走向的伴生断层组成, 结构复杂。 长宁6.0级地震序列的分段性特征表明, 该地震序列不是发生在单一的断裂构造上, 为多个构造级联破裂所导致的复合型地震序列。 此外, 序列北西段余震的深度逐渐变深, 可能预示着该区域受华蓥山断裂带活动的影响, 地震序列对华蓥山断裂带未来地震活动的影响应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7.
差分GPS方法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探讨
张军龙, 田勤俭, 李智敏, 任治坤, 郝凯
地震 2007, 27 (
3
): 74-82.
摘要
(
82
)
PDF(pc)
(1442KB)(
672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差分GPS方法, 测量西宁盆地内部各级阶地参数, 对比野外阶地特征, 探讨区域新构造时期活动特征, 以及西宁城市周缘活断层的分布及活动特征。 通过这一区域的实践, 认为DGPS方法能够快速、 精确的获得区域内阶地面的坐标和高程, 是确定弱活动或隐伏断裂的可行方法。 南川河断裂错断T
3
、 T
4
、 T
5
阶地, 断裂的活动时间为T
3
阶地形成后, T
2
级阶地形成前的0.10 Ma B.P.至0.05 Ma B.P.。 垂直断距15~20 m, 最小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30 mm/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8.
大岗山水库天然地震活动本底特征
阮祥, 韩进, 谢蓉华, 龙锋
地震 2017, 37 (
3
): 157-168.
摘要
(
283
)
PDF(pc)
(1349KB)(
671
)
可视化
收藏
大岗山水库位于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上, 北西向的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南段的磨西断裂以及近南北向的大渡河断裂穿过库区, 天然地震活动背景强烈。 本文主要利用历史和现今中强震目录、 大岗山水库地震台网观测数据, 通过对库区附近地震活动性的分析, 讨论蓄水前库坝区及其周围天然地震活动背景, 为蓄水后的地震活动跟踪研判提供依据。 区域历史强震活动显示, 历史上大区域内7级以上大震频发, 其中1786年磨西73/4级地震震中距坝仅54 km, 且破裂延伸至水库蓄水区, 震中烈度超过X度; 现今地震能量释放则主要集中在水库东北方的龙门山断裂带, 水库蓄水影响区内则主要以5级以下中小地震为主。 水库地震监测区内, 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库区西侧的两个小区域, 一个位于泸定与康定交界附近, 另一个则在水库水域西侧的磨西地区, 呈NW—SE条带展布; 地震活动性参数
a、 b
值以及最大期望震级
M
max
都反映库区以西和西北边地震危险性较高。 水库地震监测区与水库蓄水影响区地震活动水平在时间趋势变化上有较好一致性, 表明水库蓄水前已有显著的中小地震活动, 可能影响到未来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判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9.
机器学习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进展
袁爱璟, 王伟君, 彭菲, 闫坤, 寇华东
地震 2021, 41 (
1
): 51-66.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1.005
摘要
(
791
)
PDF(pc)
(3494KB)(
670
)
可视化
收藏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 特别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 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 在数据挖掘、 计算机视觉、 自然语言处理、 数据特征提取和预测等方面的应用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 地震预测是复杂、 涉及面广、 不成熟而且充满争议的科学问题; 其发展受到尚不清楚的地震机理和孕震结构、 不完备的观测数据与真伪不清的地震现象等方面的限制。 但是, 机器学习有可能改善复杂地震数据的挖掘和发现, 推动地震预测科学的发展。 本文回顾了机器学习在地震预测的应用, 包括强震、 强余震和岩石破裂失稳等方面的预测, 并展望了机器学习在地震预测方面的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0.
伴随成像及其在地球深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肖卓, 高原
地震 2020, 40 (
3
): 52-64.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0.03.005
摘要
(
610
)
PDF(pc)
(2947KB)(
643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高精度的三维波场模拟和伴随方法, 伴随成像成功实现了天然地震全波形成像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下的应用。伴随成像技术基于谱元法, 使用全三维、 多参数的初始模型对地震波场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正演波场和伴随波场的相互作用快速求取目标函数的梯度, 结合高性能计算技术, 实现大尺度全波场成像。相比于传统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伴随成像对地球内部结构异常体的描述更加精细和全面, 更适用于构造活跃地区的深部动力学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伴随成像方法的基本原理, 随后阐述其具体实现流程, 并回顾该方法在地球深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最后对其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1.
噪声层析成像在壳幔结构研究中的现状与展望
王琼, 高原
地震 2012, 32 (
1
): 70-81.
摘要
(
105
)
PDF(pc)
(1772KB)(
635
)
可视化
收藏
噪声层析成像是一门最近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用环境噪声为数据研究地球结构, 摆脱了对震源信号的依赖。 由于噪声资料含有丰富的短周期信息, 噪声层析成像技术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对地壳浅层结构的分辨能力, 并可有效用于城市地下结构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噪声成像的发展现状、 计算方法和研究进展等几个方面的综述, 分析了噪声层析成像的优缺点, 对噪声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噪声资料结合地震面波和体波反演的各向异性研究, 有助于更准确地揭示壳幔结构和深部动力特征。 综合运用噪声分析技术与其它有源信号的分析技术, 将会促进对壳幔地震学参数动态变化和地震前后的物性变化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2.
面向地震风险评估的中国大陆区县级人口总量时空预测方法研究
丁玲, 王晓青, 王书民, 窦爱霞, 袁小祥, 丁香
地震 2017, 37 (
4
): 58-68.
摘要
(
238
)
PDF(pc)
(674KB)(
634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大陆区县级历史人口数据为基础, 研究人口总量和人口增长率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 并综合运用阻滞模型、 指数模型、 对数模型、 线性模型等拟合方法, 得到相当精度的拟合预测模型, 获得了经验证较可靠的中国大陆未来区县级总人口预测结果。 同时, 以2020年预测人口为例, 定量分析了2010—2020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各区县未来人口增减变化情况, 其能够较准确的表达未来人口空间分布。 本研究旨在为地震风险评估对人口在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未来预测需求提供可靠数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3.
自然电场全方位观测试验与地表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席继楼, 庄楠, 刘超, 颜晓晔, 钟李彬, 刘华姣
地震 2018, 38 (
4
): 49-61.
摘要
(
225
)
PDF(pc)
(2615KB)(
633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电场是由地球介质物理、 化学作用产生的天然电场, 是地电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至2017年期间, 在四川省成都市地震局所属崇州地震台, 开展了自然电场全方位观测试验。 试验结果显示: ① 零输入电压同步观测结果满足最大允许误差的指标要求, 同点位电极极化电位差观测结果基本满足长期稳定性指标要求, 观测系统总体工作可靠; ② 同测向多个测道对比观测结果具有比较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 能够基本反映该试验测区自然电场的变化特性; ③ 自然电场全方位观测结果在各个测向具有比较大的差异性, 受地表复杂因素影响可能为主要原因。 进一步研究显示, 当存在地表水的水平或横向渗流时, 由此形成的过滤电场作用对自然电场观测产生的附加影响比较大, 特别是当地形地貌比较复杂时, 其影响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4.
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及其应用
王炜, 吴耿锋, 张博锋, 王媛
地震 2005, 25 (
2
): 19-25.
摘要
(
288
)
PDF(pc)
(89KB)(
633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原理、 学习算法及其在地震预报专家系统ESEP 3.0中的应用。 实际应用结果表明, 该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地克服BP神经网络学习过程的收敛过分依赖于初值和可能出现局部收敛的缺陷, 具有较快的运算速度、 较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较好的预报效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5.
重力数据三维共轭梯度聚焦反演及应用
刘希康,丁志峰,李媛,张双喜,王同庆
地震 2017, 37 (
1
): 10-19.
摘要
(
269
)
PDF(pc)
(579KB)(
626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共轭梯度算法对欠定线性目标函数进行求解。 为改善目标函数的多解性、 消除多余构造信息影响, 引入粗糙度系数矩阵; 为克服“趋肤效应”, 更好地反映地质体的真实形态, 在模型目标函数中引入深度加权函数; 为更好的反映地质体的某些尖锐构造和边界, 本文对目标函数添加了基于最小支撑泛函的聚焦反演约束。 通过对多种模型的计算, 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重力资料地下密度反演中去, 得到了较好的反演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6.
赵各庄井水位水温演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韩孔艳, 邢成起, 崔博闻, 孔来顺, 孙小入
地震 2019, 39 (
3
): 178-186.
摘要
(
295
)
PDF(pc)
(2499KB)(
625
)
可视化
收藏
平谷赵各庄井深200 m, 观测含水层为182 m以下的全井段, 是浅层冷水和深层热水的混合水。 受开采及降雨影响, 水位、 水温长趋势及年动态具有同步协调性变化, 地下水开采使井筒内冷水比例变小, 水位下降, 水温上升; 降雨渗入补给使流入观测井筒内冷水占比例变大, 水位上升, 水温下降, 但雨季结束, 井筒内冷水流入量变少, 井水温逐渐回升。 气压和固体潮使井筒与含水层间有水流运动, 水位出现周期性波动, 从而改变井筒内冷热水比例, 引起水温周期性变化的次生效应, 两者有短期同步协调变化。 不同种干扰因素造成了不同周期的变化影响, 在排除干扰, 提取地震异常信息时, 应选用不同方法及取样周期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7.
Prophet时序预测模型在电离层TEC异常探测中的应用
翟笃林, 张学民, 熊攀, 宋锐
地震 2019, 39 (
2
): 46-62.
摘要
(
391
)
PDF(pc)
(3354KB)(
622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一种基于Facebook 开源的Prophet预测模型进行电离层TEC异常识别的新方法。 首先, 对比分析了该方法与传统时间序列预测方法(ARIMA模型等)预测电离层TEC建模背景值的精度, 以及与经典电离层TEC异常识别方法(滑动四分位法)提取前面对应一致的电离层TEC背景值的精度。 结果表明, Prophet预测模型预测建模背景值的精度要明显优于其他方法, 且预测的建模精度比ARIMA模型等方法高2.55倍左右, 比滑动四分位法高10.74倍左右。 同时, 在最佳预测建模区间时, 其精度值大小比较依次为
RMSE
IQR
=10.5841>RMSE
ARIMA
=3.2780>RMSE
Prophet
=0.8469
, 说明传统探测法预测建模背景值时具有较大的不足。 随后, 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为例, 利用该方法分析了电离层TEC异常扰动情况, 并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 在震前第10 d和第2 d电离层TEC发生较为明显的负异常, 第7 d电离层TEC发生较为明显的正异常。 对比实验表明, Prophet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明显优于滑动四分位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8.
川滇地震预报实验场高精度氢观测台阵建设分析
柯云龙, 刘耀炜, 张磊, 李营, 陈志, 包创, 梁宏, 陈学芬, 杨耀
地震 2018, 38 (
3
): 35-48.
摘要
(
226
)
PDF(pc)
(1368KB)(
621
)
可视化
收藏
氢气动态与断裂活动、 地震的关系密切。 在川滇实验场范围内的安宁河断裂带和则木河断裂带选取典型场地, 建设由连续观测点和定期观测点组成的观测台阵, 开展连续高精度氢浓度、 同深度地温和环境气温、 气压同步观测, 进行氢气观测技术研究工作。 着重介绍高精度氢地震观测台阵的设计思路、 建设内容以及运行情况, 并分析了观测数据。 结果表明, 观测台阵建设的技术指标达到设计目标, 并讨论出了断裂带土壤氢气连续观测与定期观测点的建设方案与技术指标。 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数据显示, 氢气浓度背景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 暗示了不同构造区氢气浓度的背景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9.
北京及其邻区小震重定位与活动构造分析
陈成沟, 邢成起, 胡乐银, 武敏捷, 岳晓媛
地震 2017, 37 (
3
): 84-94.
摘要
(
251
)
PDF(pc)
(890KB)(
616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双差定位法对北京及其邻区(38°~42°N, 113°~120°E)范围内2002年1月~2015年12月的11796个小震进行重新定位, 获得9311个重定位结果, 结合北京及其邻区地质构造特征, 分析了小震空间分布特征与活动构造的关系及其揭示的信息。 结果表明: 重新定位结果显著提高了原始定位结果的精度。 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6~16 km, 显示孕震层主要位于中上地壳, 且平原区的震源深度比基岩山区深。 小震的空间分布明显受活动构造控制, 主要分布在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发育的张家口—渤海构造带、 山西断陷盆地带和华北平原断拗区内, 并多沿活动断裂(带)呈线状分布或在不同方向活动断裂交会区呈面状分布。 小震活动可明显反映断裂(带)的活动性, 如程各庄—夏垫—固安断裂带、 唐山—沧东断裂带、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等均呈明显的分段活动性。 小震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揭示断裂的倾向、 倾角及其延伸展布情况。 沿二十里长山断裂至蓟运河断裂一线可能存在地下贯通的NW向隐伏活动断裂带, 过文安地区可能存在走向为NNE—SSW的隐伏活动断裂带, 永定河断裂可能延伸至平原区内部, 到达廊坊一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0.
道路震害遥感提取方法现状与应急应用展望
李强, 张景发
地震 2017, 37 (
4
): 80-92.
摘要
(
294
)
PDF(pc)
(488KB)(
615
)
可视化
收藏
强地震发生后, 道路是抗震救灾的生命线, 快速有效地提供灾区可通行道路的状况可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的部署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基于遥感图像的震害道路识别是遥感地震应急领域中的难点, 但对于地震应急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在总结分析地震前后道路影像特征的基础上, 系统地介绍了遥感影像道路提取方法, 之后介绍了遥感震害道路评估工作流程, 重点阐述了遥感震害道路提取与评估方法, 然后综合分析了遥感道路提取在地震应急中的不足, 最后展望了未来遥感技术在震害道路提取与评估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1.
口泉断裂断层气地球化学变化特征及断层活动性
王江,李营,陈志
地震 2017, 37 (
1
): 39-51.
摘要
(
257
)
PDF(pc)
(876KB)(
615
)
可视化
收藏
2015年对口泉断裂进行了3期断层气地球化学重复观测, 分析了中段石井村剖面和北段上皇庄剖面CO
2
、 Rn、 Hg浓度及通量时空变化特征, 发现这两条剖面内CO
2
、 Rn浓度及通量时空变化特征基本一致。 石井村剖面CO
2
通量、 Rn浓度及通量高于上皇庄剖面。 上皇庄剖面Hg浓度及通量3期随时间持续上升。 认为口泉断裂断层活动活跃, 第四纪活动性中段高于北段, 且北段断层活动呈增强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2.
2001年昆仑山8.1级大震及其趋势研究
门可佩
地震 2002, 22 (
3
): 39-44.
摘要
(
114
)
PDF(pc)
(68KB)(
614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1996~ 2001年我国西部强震活动在时空上的有序特征及其与台湾强震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分析讨论了2001年昆仑山8. 1级大震的重要意义,同时根据有序性分析对青藏块体北部地区未来7级强震趋势进行了预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3.
井水温观测分析中的水-热动力学研究综述
李旭茂, 刘耀炜, 张磊, 施得旸, 李婧
地震 2020, 40 (
1
): 34-51.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0.01.003
摘要
(
336
)
PDF(pc)
(2114KB)(
613
)
可视化
收藏
从井水温动态影响因素、 井水温对动力加载的响应机理、 水-热动力学理论模型三方面阐述了井水温研究进展。 高精度数字化观测技术, 为井水温的科学研究提供可靠、 有效的数据支持。 补给源和水动力作用是影响井水温动态变化的两大因素, 补给源决定了井-含水层系统温度的垂直分布曲线的形态, 水动力作用决定了含水层地下水补给量的多少和地下水流速的快慢, 从而影响井-含水层系统温度变化的大小, 而动力加载作用影响井-含水层系统内部的水流流动速度, 改变水温变化情况。 通过对井水温动态影响因素与水-热动力学形成机理研究的总结, 有助于厘清井水温动态和含水层的关系, 为井水温动态的定量分析和机理解释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4.
地磁垂直分量Z日变幅逐日比及其与磁暴和地震的关系
袁桂平, 李鸿宇, 张贵霞, 潘颖
地震 2018, 38 (
1
): 139-146.
摘要
(
389
)
PDF(pc)
(2647KB)(
612
)
可视化
收藏
地磁垂直分量Z日变幅逐日比是基于变化磁场在地球电导率的作用下会产生一个与变化磁场相反的感应磁场, 该感应磁场不仅包含了外空磁场的信息, 还包含了地下电导率的信息。 因此, 相对于地磁场其他成分来说Z分量更多地反应了地下活动的变化, 逐日比是利用前后两日地磁Z分量日变幅相比来提取该异常现象, 但磁暴可能会对逐日比异常判定产生影响。 我们取1984年至今江苏区域范围达到逐日比异常判定指标的29个事件结合磁暴以及该异常事件之后和地震的对应关系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发现, 无磁暴时逐日比异常和预测范围内地震对应关系达到0.77, 有磁暴时逐日比异常和地震对应关系为0.25。 综合分析认为逐日比异常事件发生后, 若该日无磁暴或者Dst指数小于异常第二日, 那么该异常为地震前兆的可能性大概为0.8, 反之则该异常有可能是磁暴的影响而不是来自于地下活动的影响, 需结合其他前兆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该研究增强了逐日比异常判定地震地磁前兆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5.
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活跃期特征分析
高立新,戴勇
地震 2017, 37 (
2
): 115-125.
摘要
(
236
)
PDF(pc)
(4210KB)(
611
)
可视化
收藏
从中国东北地区不同活跃期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的能量释放、 持续时间, 活跃期关门地震时间韵律, 第5活跃期中强地震有序分布图像等角度, 对比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第5活跃期的基本特征。 结果表明: 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第5活跃期能量释放远低于其他几个活跃期, 深震和浅震的能量释放比值大, 持续时间长, 关门地震重演了前4个活跃期的时间韵律, 表现为时间、 空间丛集以及震群性质, 出现空区和条带状有序活动图像, 2013年的7次5.0级以上可能是第5活跃期的结束地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6.
WebGIS 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刘吉夫, 陈永, 陈棋福, 黄静
地震 2003, 23 (
4
): 10-20.
摘要
(
349
)
PDF(pc)
(113KB)(
606
)
可视化
收藏
WebGIS 系统出现至今, 我国在理论和应用等方面做了许多探索, 但限于条件, 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 至今尚无真正意义上的WebGIS 应用实例。为了促进WebGIS 的应用进程, 有必要对这些年研究和探索的成果作一个总结。在大量浏览近几年登载在国内各类媒体上的有关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学位论文以及应用实例的基础上, 概括了WebGIS 的主要特点, 总结了WebGIS 的关键问题和实现技术, 并着重介绍了目前WebGIS 在农业、林业、气象、水利、地震、海洋、国土资源、环境保护、铁路交通、电力、城市建设和规划等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 最后对WebGIS 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作为开放性的应用平台, WebGIS在我国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7.
地电场观测中的工频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席继楼, 赵家骝, 关歆莹, 谭大诚, 庄楠, 刘超, 李国佑, 王莉森, 李文新
地震 2015, 35 (
4
): 53-63.
摘要
(
188
)
PDF(pc)
(2538KB)(
605
)
可视化
收藏
在地电场观测中, 由电力系统产生的工频干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电磁环境干扰。 文章在简要概述地电场观测方法的基础上, 对影响地电场观测的工频干扰的产生原因、 干扰方式和影响机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对干扰抑制方法及其特殊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并结合实际观测, 对工频干扰的抑制效果进行了初步讨论。 研究认为,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电力环境日益复杂, 工频干扰对地电场观测的影响日趋严重, 进一步开展抗干扰方法和技术研究, 对促进地电场观测、 应用和发展, 具有比较大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8.
基于遥感和GIS的建筑物震害损失评估方法研究与实现
王龙, 王晓青, 丁香, 窦爱霞
地震 2007, 27 (
4
): 77-84.
摘要
(
180
)
PDF(pc)
(1016KB)(
605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一种使用遥感技术进行震后损失快速评估的方法, 评估流程包括震害提取和损失评估两个部分。 评估方式根据需求可以分为基于震害指数的评估和基于图像分类结果的评估两种模式, 前者通过震害指数与烈度的关系得到地面居民住地的宏观震害情况, 结合地震应急数据进行建筑物损失评估; 后者采用图像处理技术, 选取典型震害样本以图像分类技术得到地面居民住地的分级分类的震害结果, 然后计算参数进行损失评估。 损失评估的计算根据震害提取模式而不同。 这种遥感震害评估方法和计算流程结合了遥感和GIS技术, 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目标, 提高了震害提取的自动化程度, 实现多人工作模式, 通过有效率的人机交互来提高遥感震害评估的速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9.
陇县—岐山—马召断裂几何结构特征
陈庆宇, 熊仁伟, 田勤俭
地震 2018, 38 (
3
): 66-80.
摘要
(
195
)
PDF(pc)
(2315KB)(
604
)
可视化
收藏
陇县—岐山—马召断裂是陇县—宝鸡断裂带中规模最大、 活动性最强的一支, 其几何特征与晚第四纪活动性对认识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的地震构造特征与构造变形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高分二号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空间分辨率0.8 m)和1∶50000 DEM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野外地质调查, 确定断裂的几何展布。 陇县—岐山—马召断裂整体走向为300°~315°, 西北起于草碧镇, 向东南经千阳、 岐山、 扶风南部一线的黄土台塬, 经哑柏镇抵于秦岭北马召镇, 全长约130 km。 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整体表现出左旋走滑为主的运动特征, 在部分段落具一定垂直运动分量。 根据断裂的阶区、 断裂交会和分离、 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等特征将陇县—岐山—马召断裂分为三段, 自西北向东南依次为草碧—田家沟段、 底寺—古水段和绛帐—马召段。 其中, 草碧—田家沟段又可细分为左阶排列的两个次级段, 即草碧—沙坳段与枣子沟—田家沟段。 陇县—岐山—马召断裂在岐山县北与北山山前断裂交会, 为草碧—田家沟段和底寺—古水段的一个分段标志, 陇县—岐山—马召断裂与北山山前断裂交会后有3 km行迹模糊。 陇县—岐山—马召断裂在古水村与渭河断裂交会, 为底寺—古水段和绛帐—马召段的分段标志, 绛帐—马召段以与秦岭北缘断裂交会为标志分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40.
长宁
M
S
6.0地震前后地电场秒数据变化特征研究
席继楼, 陈敏, 董蕾, 刘超, 关华平
地震 2020, 40 (
4
): 129-143.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0.04.010
摘要
(
207
)
PDF(pc)
(3641KB)(
596
)
可视化
收藏
地电场是地球电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利用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 对重庆市所属仙女山地震台的地电场秒采样观测数据变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结果显示: ① 长宁
M
S
6.0地震前后, 在距离震中390 km的仙女山地震台, 记录到了地电场异常变化; ② 仙女山台地电场异常变化的平均方位角为N77.55°E, 大约由长宁
M
S
6.0地震震中位置指向仙女山地震台方向; ③ 仙女山地震台的典型地电场异常变化为间歇性不定周期变化, 在长宁
M
S
6.0地震发震前8天开始密集出现, 震后第4天以后, 逐步转化为较高频率扰动变化; ④ 仙女山台地电场异常变化成簇出现, 每一簇变化由多组按照非线性规律衰减的阶跃变化信号组合叠加而成。 综合分析认为: 长宁
M
S
6.0地震前后地电场异常变化, 主要与发震构造裂隙突变和岩体微破裂过程中, 地下流体高压运移产生的过滤电动势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