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大陆地震预报方法和理论[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8. [2] 李裕澈, 卢振业. 地震事典[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0. 580. [3] 国家地震局成都地震大队. 震源机制与前兆地震活动关系初步探讨[J]. 地震战线, 1973, (2): 100-116. [4] 国家地震局成都地震大队. 炉霍7.9级地震震源应力场初步分析[J]. 地震技术资料汇编, 1974, (2): 34-37. [5] 蜀水. 震源应力场岩石膨胀性和水的扩散作用[J]. 地球物理学报, 1974, 19(2): 74-93. [6] 刘蒲雄, 陈章立. 地震条带及其预报效能[A]. 地震监测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 测震学分册[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9. [7] 梅世蓉, 冯德益, 张国民, 等. 中国地震预报概论[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 53, 74. [8] 朱凤鸣, 吴戈. 1975年海城地震[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2. 14. [9] 普里高津. 新科学精览[M]. 北京: 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0. 44. [10] 尼科里斯, 普里高津. 探索复杂性[M].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6. 10, 80, 162, 166, 180. [11] 彼得, 柯文尼, 罗杰. 时间之箭[M]. 长沙: 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5. 147, 170. [12] 刘洪新. 新科学精览[M]. 北京: 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0. 238. [13] 李文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64, 100. [14] 普里戈金, 斯唐热. 从混沌到有序[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15] 国家地震局1976唐山地震编辑组. 1976年唐山地震[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2. [16]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中国地震活动性图集[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7] 罗灼礼, 王伟君, 陈凌. 海城、 岫岩地震序列非线性机构特征及判定前兆序列的时间结构变异诊断法[J]. 地震, 2000, 20(增刊): 18-27. [18] 罗灼礼, 孟国杰. 关于地震丛集特征、 成因及临界状态讨论[J]. 地震, 2002, 22(3): 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