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邱泽华, 石耀霖. 国际钻孔应变观测的发展现状[J]. 地震学报, 2004, 26(5): 481-488. [2] 邱泽华, 张宝红.我国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现状[J].国际地震动态,2002,(6):5-9. [3] 邱泽华, 谢富仁, 苏恺之, 等. 发展钻孔应变观测的战略构想[J]. 国际地震动态, 2004,(1):7-14. [4] 邱泽华, 石耀霖. 地震造成远距离应力阶变的观测实例[J]. 中国科学, 2003, 33(增刊), 60-64. [5] 张超. 钻孔法地应力测量中元件率定的若干力学问题[A].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编. 地应力测量的原理和应用[C].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1. 204-223. [6] 黄福明. 探头与井壁接触问题的研究[A].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编. 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重力、 地倾斜、 地应力分册)[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9. 280-284. [7] 蒋企. 测量灵敏度的井下率定[A].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编. 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重力、 地倾斜、 地应力分册)[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9. 262-265. [8] 韩德润.四分向探头测量结果的互检实验[A].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编. 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重力、 地倾斜、 地应力分册)[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9. 276-279. [9] 石耀霖, 范桃园. 地应力观测井中元件标定及应力场计算方法[J]. 地震, 2000, 20(2): 101-106. [10] 邱泽华, 石耀霖, 欧阳祖熙. 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相对标定[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5, 25(1): 118-122. [11] 欧阳祖熙, 张宗润. 钻孔应变仪与井壁耦合方法的研究[A].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8. 1-10. [12] 骆鸣津, 顾梦林, 李安印, 等. 用引潮力进行钻孔应变-应力的原地标定[J].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89, 9(4): 8-62. [13] 陈沅俊, 杨修信. 双衬套应变测量的计算[J]. 华北地震科学, 1990, 8(4): 80-89. [14] Hart R H G, Gladwin M T, Gwyther R L, et al. Tidal calibration of borehole strain metrics: Removing the effects of small-scale inhomogeneity[J]. JGR, 1996, 101(B11): 25553-25571. [15] 欧阳祖熙, 李秉元, 贾维九, 等. 一种钻井式地应力测量系统[A].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8. 11-20. [16] 潘立宙. 测量地应力的钻孔变形法[A].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编. 地应力测量的原理和应用[C].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1. 1-47. [17] 潘立宙. 与地应力测量有关的几个公式的推导和讨论[A].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编. 地应力测量的原理和应用[C].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1. 163-203. [18] Melchior P. The tide of the planet Earth, Pergamon Press[M]. 杜品人等译. 行星地球的固体潮.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19] 吴庆鹏. 重力学与固体潮[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