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培善, Duda S J. 峰值速度和加速度对环境应力场的依赖性[J]. 地球物理学报, 1993, 36(2): 180-191. [2] 白彤霞, 陈培善. 利用北京数字化台网资料估计首都圈地区的构造环境应力场[J]. 华南地震, 1998, 18(1): 9-14. [3] 陈培善, 白彤霞, 肖磊. 根据环境应力场寻找中国大陆地区的潜在震源[J]. 地震学报, 1995, 17(3): 294-198. [4] 陈培善, 肖磊, 白彤霞, 等. 唐山地震序列的环境应力场[J]. 地震学报, 1994, 16(4):440-447. [5] 王绍晋, 龙晓帆.云南三次强震前后环境剪应力场动态变化[J].地震学报,1999,21(2):150-155. [6] 王绍晋, 秦嘉政, 黄毓珍. 环境剪应力场动态变化在施甸地震中短期预测中的应用[J]. 地震研究, 2002, 25(3):232-239. [7] 闻则刚, 胡秀敏, 何璟琳, 等. 应用数字地震台网资料求解广东地区的环境剪应力场[J]. 华南地震, 2000, 20(4): 54-59. [8] 叶秀薇, 闻则刚, 杨马陵, 等. 广东地区4级左右地震前环境剪应力场的变化[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3, 22(6): 26-31. [9] 康英, 郑斯华, 刘杰, 等. 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的求解及其相似关系[J]. 华南地震, 2004, 24(2): 11-21. [10] 中国地震局. 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技术规范(试行): 地震观测部分[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