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耀炜, 曹玲玲, 平建军. 地下流体短期前兆典型特征分析[J]. 中国地震, 2004, 20(4): 372-379. [2] 车用太, 鱼金于. 地下流体的源兆、 场兆、 远兆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J]. 地震, 1997, 17(3): 283-288. [3] 郭增建. 震源物理[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79. 102-103. [4] 鱼金子, 车用太, 王广才. 地震前兆台网监测能力评估方法及其在首都圈地区的试用[J]. 地震, 2000, 20(4): 7-11. [5] 王道, 张洪斌, 许秋龙, 等. 新疆沙湾5.2级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特征的分析[J]. 地震, 1997, 17(3): 297-303. [6] 高小其, 王道, 许秋龙. 硫化物的映震特征及其映震机理的研究[J]. 地震, 2001, 21(l): 91-97. [7] 高小其, 许秋龙, 蓝陵, 等. 新04、 10号井水位及新10号泉流量映震特征的对比分析[J]. 内陆地震, 2002, 16(4): 346-354. [8] 李艳萍, 高小其. 电导率的测定及其在地震监测和水质分析中的应用[J]. 内陆地震, 2001, 15(1): 88-92. [9] 高小其, 蓝陵, 许秋龙, 等. 乌鲁木齐10号泉氦气含量变化的映震特征[J]. 四川地震, 2002, (3): 27-31. [10] 高小其, 李新勇, 李艳萍, 等. 乌鲁木齐10号泉地下水中溶解气甲烷的映震特征的研究[J]. 华南地震, 2001, 21(1): 14-18. [11] 高小其, 许秋龙, 李艳萍, 等. 乌鲁木齐10号泉流量的映震特征及其映震机理[J]. 地震研究, 2001, (3): 233-237. [12] 高小其, 迪里夏提. 乌鲁木齐地区地下水中氟离子映震特征的研究[J]. 地震学刊, 2002, 22(1): 5-11. [13] 高小其, 许秋龙, 杨马陵. 呼图壁21号井动水位震兆异常特征的研究[J]. 华南地震, 2004, 24(2): 28-35. [14] 张学敏, 蓝陵, 李艳萍.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多年水氡观测资料的统计与分析[J]. 内陆地震, 2003, 17(3): 259-267. [15] 高小其, 许秋龙. 乌鲁木齐10号泉水汞短临前兆特征探讨[J]. 内陆地震, 1999, 13(1): 72-77. [16] 陈玲. 新20号井井水位动态分析及地震预测效能评价[J]. 内陆地震, 2003, 17(2): 150-156. [17] 高小其, 许秋龙, 李艳萍, 等. 新疆轮台两次地震前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的对比分析[J].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3): 56-62. [18] 高小其, 许秋龙. 石河子5.4级地震前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的分析[J]. 内陆地震, 2004, 18(1): 64-71. [19] 许秋龙, 李艳萍, 李新勇. 2002~2003年新疆地下流体前兆异常跟踪分析[J]. 内陆地震, 2004, 18(1): 56-63. [20] 高小其, 许秋龙, 李新勇, 等. 新疆05油气井震前(后)井喷浅议[J]. 华南地震, 2001, 21(3): 48-52. [21] 高小其, 崔勇, 李艳萍. 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强震远场效应的研究[J]. 高原地震, 2000, 12(4): 25-32. [22] 高小其, 许秋龙, 王道, 等. 地下流体中强震源兆、 场兆、 强震远兆映震特征及其映震机理的研究[J]. 地震, 2002, 22(3): 81-88. [23] 高小其, 李艳萍, 许秋龙, 等. 伽师地震中北天山地区水化学的远场效应的研究[J]. 山西地震, 2000, (1): 34-39. [24] 崔勇, 迪里夏提·克优木. 乌鲁木齐10号泉溶解气甲烷的3次长趋势异常变化的分析[J]. 内陆地震, 2004, 18(4): 371-375. [25] 王道, 卢静芳, 陈玲. 西藏7.5级地震在乌鲁木齐地区地下水中的远场效应[J]. 内陆地震, 1999, 13(1): 93-95. [26] 高小其, 许秋龙, 王道.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地下流体远场效应的研究[J]. 高原地震, 2002, 14(3): 12-20. [27] 王世芹, 刘丽芳, 付虹. 云南地区地下水动态的地震源兆与场兆特征分析[J]. 地震研究, 2004, (2): 126-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