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思田, 路凤香, 林畅松. 中国东部及邻区中、 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7. [2] 马杏垣.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纲要[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7. [3] 徐政语, 林舸, 刘池阳, 等. 从江汉叠合盆地构造形变特征看华南与华北陆块的拼贴过程[J]. 地质科学, 2004, 39(2): 284-295. [4] 刘和甫, 粱慧社, 李晓清.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与伸展山岭耦合机制[J]. 地学前缘, 2000, 7(4): 477-486. [5] 徐佩芬, 刘福田, 王清晨. 大别一苏鲁碰撞造山带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3(3): 377-386. [6] 王必金. 江汉盆地构造演化与勘探方向[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06. [7] 王必金, 林畅松, 陈莹, 等. 江汉盆地幕式构造运动及其演化特征[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6, 41(2): 226-230. [8] 陈家庚, 曹新玲, 李自强. 水力压裂法测定华北地下深部应力[J]. 地震学报, 1982, 4(4): 350-361. [9] 高锡铭, 曾新平. 长江三峡及邻区构造应力场和震源错动类型的研究[J].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4, 14(2): 1-12. [10] 李蓉川, 吴兴国. 江汉—洞庭盆地地震活动性研究[J]. 地震研究, 1992, 15(3): 255-262. [11] 钱祥麟. 新生代板内造山作用研究认识中国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关键[J]. 地学前缘, 2004, 11(3): 221-225. [12] 徐杰, 邓起东, 张玉岫, 等. 江汉—洞庭盆地构造特征和地震激动的初步分析[J]. 地震地质, 1991, 13(4): 332-342. [13] 徐锡伟, 韩竹军. 新一代地震区划图地震构造图说明书[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8. [14] 刘锁旺, 甘家思. 江汉洞庭盆地的非对称扩张与潜地地震危险性[J].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4, 14(2): 56-66. [15] 陈步云, 高文海. 贾家湾—沙园剖面地壳结构的初步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1986, 6(1): 67-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