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学忠, 吕晓健, 王慧敏. 中国大陆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b值与地震趋势研究[J]. 地震, 2001, 21(1): 59-62. [2] 黄忠贤, 陈虹. 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分期及其与构造运动的关系[J]. 中国地震, 1996, 12(4): 403-410. [3] Wallace R E. Terms for expressing earthquake paetnital predciiton and porbablitiy[J]. Bull Seism Soc Am, 1984, 74: 1819-1825. [4] 沈军, 汪一鹏. 用断裂滑动速率估计小江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J]. 地震研究, 1999, 22(3): 251-259. [5] 沈军, 汪一鹏, 宋方敏, 等. 相对蠕滑速率与特征地震复发间隔的估计—以小江断裂带为例[J]. 地震地质, 1998, 20(4): 328-331. [6] 沈军, 李莹甄, 汪一鹏. 地震构造的能量积累和释放特征与新疆天山部分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J]. 地震地质, 2004, 26(1): 1-12. [7] 李莹甄, 沈军, 王海涛. 天山各分区地震活动性与能量积累阶段关系初探[J]. 中国地震, 2005, 21(4): 496-507. [8] 马宏生, 刘杰, 张国民, 等. 基于G-R关系的应变积累释放模型研究中国大陆强震的分区活动[J]. 地震学报, 2005, 27(4): 355-366. [9] Gutenberg B, Richter C F. 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second paper)[J]. Bull Seism Soc Amer, 1956, 46: 105-145. [10] HUGO BENIOFF. Earthquakes and rock creep[J]. Bull Seism Soc Am, 1951, 41(1): 31-62. [11] 易桂喜, 闻学泽, 范军, 等. 由地震活动参数分析安宁河一则木河断裂带的现今活动习性级地震危险性[J]. 地震学报, 2004, 26(3): 294-303. [12] 陆远忠, 李胜乐, 邓志辉, 等. 基于GIS的地震预报分析系统[M]. 成都: 成都地图出版社, 2002. [13] 张治洮. 南北地震带的构造特色[J]. 地震研究, 1989, 12(2): 103-114. [14] 张培震, 邓起东, 张国民, 等.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中国科学, 2003, 33(suppl): 12-20. [15] 张国民, 马宏生, 王辉, 等.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关系[J].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4, 43(7): 591-599. [16] 马宏生, 张国民, 刘杰, 等.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关系研究[J]. 地学前缘, 2003, 10(suppl): 74-80. [17] 乔学军, 王琪杜, 瑞林. 川滇地区活动地块现今地壳形变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 5): 805-811. [18] 闻学泽, 易桂喜. 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统计单元的新划分[J]. 地震研究, 2003, 26(suppl): 1-9. [19] 陈培善, 白彤霞, 李保昆. b值和地震复发周期[J].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46(4): 510-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