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车用太, 刘成龙, 鱼金子. 井水温度微动态及其形成机制[J]. 地震, 2008, 28(4): 20-28. [2] 贾化周, 杨玉荣. 地震地下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5. 34-39. [3] 黄尚瑶, 胡素敏, 马兰. 火山温泉地热能[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6. 88-94. [4] 刘耀炜, 杨选辉, 刘永铭, 等. 地下流体对苏门答腊地震的响应特征[A].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编. 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谷腊8.7级大地震及其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影响[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5. 131-144. [5] 刘耀炜. 动力加载作用与地下水物理动态过程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34-37, 39-40. [6] 石耀霖, 曹建玲, 马丽, 等. 唐山井水温的同震变化及其物理解释[J]. 地震学报, 2007, 29(3): 265-273. [7] 腾吉文.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3. 386-395. [8] 汪成民, 车用太, 万迪堃, 等. 地下水微动态研究[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8. 109-111, 158-160. [9] 尹宝军. 唐山井地下水动态特征研究[D].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0. 145-150. [10] 鱼金子, 车用太, 刘五州. 井水温度微动态形成的水动力学机制研究[J]. 地震, 1997, 17(4): 389-398. [11] 张昭栋, 郑金涵, 郑香媛, 等. 水井的频率特性与对地震波的响应[J]. 中国地震, 1991, 7(1): 53-58. [12] Cooper H H, Bredehoeft J D, Papadopulous I S, et al. The response of well-aquifer systems to seismic waves[J]. J Geophys Res, 1965, 70: 3915-3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