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超英. 从板块碰撞看新疆地震活动的迁移[J]. 西北地震学报, 1992, 14(3): 90-92. [2] 潘家伟, 李海兵, Van der Woerd J, 等. 青藏高原西北部帕米尔东北缘构造地貌与活动构造研究[J]. 第四纪研究, 2009, 29(3): 586-598. [3] 王海涛, 李莹甄, 屠泓为. 新疆历史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J]. 内陆地震, 2006, 20(1): 10-17. [4] 陈杰, 曲国胜, 胡军, 等.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的基本特征与现代地震活动[J]. 地震地质, 1997, 19(4): 301-312. [5] 宁杰远, 藏绍先.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及应力场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1990, 33(6): 657-669. [6] 许志琴, 戚学祥, 杨经绥, 等. 陈方远.西昆仑康西瓦韧性走滑剪切带的两类剪切指向、 形成时限及其构造意义[J]. 地质通报, 2007, 26(10): 1252-1261. [7] 朱令人. 新疆通志(十一卷, 地震志)[M].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 309-310. [8] 王盛泽, 高国英. 新疆及邻近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J]. 地震学报, 1992, 14(增刊): 612-620. [9] 高国英, 温和平, 聂晓红. 1991—2002年新疆中强震震源机制解分析[J]. 地震, 2005, 25(1): 81-87. [10] 高国英, 温和平. 帕米尔东北侧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J]. 中国地震, 2000, 16(2): 176-184. [11] 张国民, 李献智, 耿鲁明. 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J]. 地震, 1994, 14(3):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