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耀华. 关于岩溶浸没性内涝灾害初探[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6,7(4):27-34. [2]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地震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75. [3]中国河湖大典编纂委员会编著.中国河湖大典珠江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154-155. [4]李粹中,张寿越,何宇彬,等.广西喀斯特发育的基本规律[A].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全国喀斯特研究会议论文选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25-44. [5]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溶研究组.中国岩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336. [6]彼得·鲍曼主编.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译.新地震观测实践手册第1册[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78-79. [7]秦嘉政,钱晓东,叶建庆.2001年施甸MS5.9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研究[J].地震学报,2005,27(3):250-259. [8]华卫,陈章立,郑斯华,等.三峡水库地区震源参数特征研究[J].地震地质. 2010,32(4):533-542. [9]华卫,陈章立,郑斯华,等.水库诱发地震与构造地震震源参数特征差异性研究———以龙滩水库为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27(3):0924-0935. [10]张丽芬,姚运生,李井冈,等.三峡库区构造和塌陷地震的拐角频率特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3,33(2):27-31. [11]龙政强,孙学军,姚宏,等.有流体参与作用下的震源参数特征———以广西凌云凤山震群、龙滩库区地震为例[J].华北地震科学,2014,32(4):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