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刁桂苓, 张四昌, 赵军, 等. 用现今小地震研究历史强震的震源断层以1830年河北磁县71/2级地震为例[J]. 地震地质, 1999, 21(2): 121-126. [2] Fitch T J . Compressional velocity in source regions of deep earthquake: An application of the master earthquake technique[J]. Earth Planet Sci . Lett., 1975, 26(2): 156-166. [3] Waldhauser F, Ellsworth W. A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o the Northern Hayward fault California[J]. Bull Seism. Soc. Amer., 2000, 90(6) : 1353-1368. [4] 周翠英, 刁桂苓, 耿杰, 等. 1668年郯城大地震震源断层三维特征反演[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6): 2814-282. [5] 刘白云, 袁道阳, 张波, 等. 1879年武都南8级大地震断层面参数和滑动性质的厘定[J]. 地震地质, 2012, 34(3): 415-424. [6] 刘光勋, 孟繁兴, 肖振敏, 等. 山西洪洞县郇堡村古地震遗迹及有关问题讨论[A]. 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活动断裂[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2, 291-294. [7] 武烈. 洪洞和临汾八级地震的闭锁结构及发震构造[J]. 地震研究, 1985, 8(1): 65-72. [8] 孟宪梁, 于慎谔, 奚云. 山西洪洞8级地震形变遗迹研究[J]. 地震地质, 1985, 7(4): 1-4. [9] 徐锡伟, 邓起东. 山西霍山山前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和1303年洪洞8级地震[J]. 地震地质, 1990, 12(1): 21-30. [10] 谢新生, 江娃利, 王焕贞, 等. 山西太谷断裂带全新世活动及其与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关系[J]. 地震学报, 2004, 26(3): 281-293. [11] 江娃利, 邓起东, 徐锡伟, 等. 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J]. 地震学报, 2004, 26(4): 355-362. [12] 胡新亮, 刁桂苓, 高景春, 等. 用现今小震推断洪洞、 临汾两次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J]. 中国地震, 2002, 18(1): 76-85. [13] 刁桂苓, 胡新亮, 张骁, 等. 洪洞临汾大震震源断层的相互作用和地震趋势分析[J].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2): 1-4. [14] 王鸣, 王培德. 19 8 9 年10月18 日大同一阳高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J]. 地震学报, 1992, 14(4): 407-415. [15] 万永革, 沈正康, 刁桂苓, 等. 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确定大震断层面参数及其在唐山地震序列中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1(3): 793-804. [16] 安卫平, 苏宗正, 程新原. 临汾盆地的横向断裂[J]. 山西地震, 1995, 3(4): 68-77. [17] 李自红, 刘保金, 袁洪克. 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地震反射剖面结果[J]. 地球物理学报, 2014, 57(5): 1487-1497. [18] 董春丽, 李乐, 赵晋泉, 等. 临汾地区的小震精定位分析[J]. 地震地质, 2013, 35(4): 873-886. [19] 万永革. 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J]. 世界地震译丛, 2011, (5): 1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