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冯德益. 地震波速异常[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1. [2] 赵晋明, 胡毅力, 杨润海, 等. 岩石临破坏前波速奇异变化的再研究[J]. 地震研究, 2001, 24(2): 136-139. [3] 黎明晓, 张晓东. 应用多台法测定华北地区地壳的平均波速比[J]. 地震, 2004, 24(1): 163-169. [4] 张学民, 张天中, 李永红, 等. 山东地区多台波速比研究[J]. 地震地质, 2007, 29(1): 95-104. [5] 刘文邦, 万玉杰, 李玮杰. 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研究[J]. 地震研究, 2016, 39(S1): 49-54. [6] 王林瑛, 李艳娥, 李芳, 等. 汶川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和视速度变化特征的研究[J]. 地震学报, 2011, 33(1): 1-14. [7] 钱晓东, 苏有锦. 2008年攀枝花6.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研究[J]. 地震研究, 2013, 36(1): 15-23. [8] 王林瑛, 李艳娥, 郑需要, 等. 芦山MS7.0强震前单台波速比变化特征研究[J]. 地震学报, 2014, 36(1): 42-58. [9] 翁钊强, 梁向军, 吴昊昱, 等. 单台多震和达法研究山西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J]. 中国地震, 2015, 31(1): 89-100. [10] 王亚茹, 王想, 宫猛, 等. 河北及邻区平均波速比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地震, 2016, 32(4): 747-755. [11] 嵇少丞, 王茜, 杨文采. 华北克拉通泊松比与地壳厚度的关系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地质学报, 2009, 83(3): 324-330. [12] 张小涛, 韩丽萍, 张新东, 等. 河北邯郸-邢台地区波速比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研究[J]. 西北地震学报, 2012, 34(1): 84-87. [13] 邓嘉美, 陈佳, 高琼, 等. 云南宾川地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研究[J]. 地震, 2016, 36(3): 99-108. [14] 胥颐, 李雪垒, 汪晟. 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60(6): 2256-2264. [15] 傅征祥, 程燕. 北京和张家口地区地壳平均波速比的联合测定[J]. 地震, 1988, 8(4): 28-34. [16] 黄耘, 李清河, 张元生, 等. 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地壳速度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10): 2549-2559. [17] 黄耘, 李清河, 孙业君, 等. 江苏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J]. 西北地震学报, 2006, 28(4): 369-375. [18] Christensen N I, Mooney W D. Seismic velocity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a global view[J]. J Geophys. Res., 1995, 100: 9761-9788. [19] Watanabe T. Effects of water and melt on seismic velocit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characterization of seismic reflectors[J]. Geophys. Res. Lett., 1993, 20: 2933-29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