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宗晋. 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2. 172-188. [2] 邱泽华. 地面应变场变化图像的规则[J]. 国际地震动态, 2006, (6): 7-11. [3] 张超. 钻孔法地应力测量中元件率定的若干力学问题[A].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编. 地应力测量的原理和应用[C].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1. 204-223. [4] 蒋企. 测量灵敏度的井下率定[A].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编. 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重力、 地倾斜、 地应力分册)[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9. 262-265. [5] 韩德润. 四分向探头测量结果的互检实验[A].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编. 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重力、 地倾斜、 地应力分册)[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9. 262-265. [6] 石耀霖, 范桃园. 地应力观测井中元件标定及应力场计算方法[J]. 地震, 2000, 20(2): 101-106. [7] 邱泽华, 石耀霖, 欧阳祖熙. 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绝对标定[J]. 地震, 2005, 25(3): 27-34. [8] 邱泽华, 石耀霖, 欧阳祖熙. 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相对标定[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5, 25(1): 118-122. [9] 苏恺之. 地应变观测资料的物理解释(三)应变固体潮、 地震波和地震前兆异常、 钻孔地应变观测新进展[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3. 132-153. [10] 易志刚. 体应变资料处理与异常分析、 钻孔地应变观测新进展[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3, 63-79. [11] 张卫华, 李胜乐, 陈昊. 九江5.7级地震定点潮汐形变的异常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6, 26(2): 34-38. [12] 蒋俊, 李胜乐, 张雁滨. EIS2000地震前兆信息处理软件系统[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30-136. [13] 高嘉英, 马立平. 统计学[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999. 12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