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梅世蓉. 地震前兆场物理抹杀与前兆时空分布机制研究(三)—强震孕育时地震活动与地壳形变场异常及机制[J]. 地震学报, 1996, 18(2): 170-178. [2] 巩守文. 陕甘宁青地区块体交接带上大地垂直形变演化特征与块体运动[J].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38(3): 329-338. [3] 江在森, 丁平, 王双绪, 等. 中国西部大地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1. [4] 巩守文. 共和6.9级地震垂直形变场位错模式及其演化特征的研究[J]. 地震学报, 1993, 15(3): 289-295. [5] 国家地震局《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编辑组. 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2. [6] 杨国华, 巩曰沫, 杨春花. 大同地震与华北北部地壳异态垂直运动[J]. 中国地震, 1994, 10(1): 13-18. [7] 王双绪, 江在森, 崔笃信, 等. 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孕震信息提取研究[J]. 中国地震, 1997, 13(4): 338-348. [8] 江在森, 张希, 崔笃信, 等. 青藏块体东北缘近期水平运动与变形[J].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44(5): 636-644. [9] 江在森, 张希, 祝意青, 等.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区域构造变形背景[J]. 中国科学(D辑), 2003, 33(增刊): 163-172. [10] 徐纪人, 姚立询, 汪 进. 1986年8月26日门源6.4级地震及其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J]. 西北地震学报, 1986, 8(4): 82-84. [11] 温增平. 1990年10月20日天祝、古浪6.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J].西北地震学报,1991,13(1):81. [12] 曾秋生. 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 兴海间6.9级地震概况[J]. 高原地震, 1990, 2(3): 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