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丁国瑜,李永善. 我国地震活动与地壳现代破裂网络[J]. 地质学报1979, 53(1): 22-23. [2] 马宗晋,张德成板块构造与地震[A].李春显,郭令智,朱夏. 板块构造基本间题[C]. 北京:地震出版社,1986. [3] 张肇诚郑大林,王贵宣.等. 中国大陆与周边地区地震活动动态的关系及地震趋势的分析[A].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0年度)[C]. 北京:地震出版社,1989. [4] 张肇诚郑大林, 王贵宣,等我国大陆孕震环境的不均匀性与地震前兆的复杂性[J]. 地震,1994, 14(增刊):1-10. [5] 李钦祖, 于利民, 王吉易成组活动是中国大陆强地震的一个基本特点[J]. 地震学报,1994, 16(1), 11-19. [6] 黄圣睦董瑞英. 中国强震活动图像与地震预报[M]. 成都:成都地图出版杜,1996. [7] 洪汉净,刘培询,陶讳. 强震活动主体地区、网络及其随时间的变化[A].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1998年度)[C].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8] 陶讳,洪汉净,刘培询中国大陆及邻区强震活动主体地区形成的数值模拟[J]. 地震学报,2000, 22(3): 271-277. [9] Gutenberg B, Richter C F.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second paper)[J]. Bull Seismol Soc Am, 1956, 46: 105-145. [10] 洪汉净. 我国地震活动的主导构造[J]. 地震,1994, 14(增刊): 102-109. [11] Zoback M L. First-and second-order patterns of stress in the lithosphere: The World Stress Map project Zoback M L. First-and second-order patterns of stress in the lithosphere: The World Stress Map project[J]. J Geophys Res, 1992, 97(B8): 11 703-11 728. [12] Tapponnier P, Molnar P.Slip-line field theory and large-scale contimental tectonics[J]. Nature, 1976, 264: 319-324. [13] Wdowinski S.A new class of transform plate boundary[J]. Phys Chem Earth, 1998, 23, 775-783. [14] 邓起东,张裕明,许桂林,等中国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J]地震地质,197 9, I(I): 11-22. [15] 马瑾. 从断层中心论向块体中心论转变[J]. 地学前缘,1999, 6(4): 363-369. [16] 张文佑,叶洪,钟嘉猷.“断块” 与“ 板块” [J]. 中国科学,1978,(2): 195-211. [17] 《中国岩石圈力学地图集》编委会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念[M]. 北京·地震出版杜,1991. [18] 张培震中国大陆岩石圈最新构造变动与地震灾害[J]. 第四纪研究,1999,(5): 404-413. [19] 陶讳,洪汉净,刘培淘我国及其邻区强震孕育主体地区的变迁及近期强震危险性预测[A].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1999年度)[CJ].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