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编. 汶川8.0级地震科学研究报告[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9. [2] 张学民, 李美, 关华平. 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分析[J]. 地震, 2009, 29(1): 108-115. [3] 张燕, 吴云, 吕品姬. 汶川8.0级地震前定点形变异常特征[J]. 地震学报, 2009, 31(2): 153-159. [4] 陆明勇, 房宗绯, 赵丽葵. 汶川8.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特征讨论[J]. 地震, 2010, 30(1): 61-71. [5] 程万正, 官致君, 苏琴, 等. 汶川MS8.0地震前四川地区前兆异常及其统计分析[J]. 地震学报, 2011, 33(3): 304-318. [6] 付虹, 赵小艳. 汶川MS8.0地震前云南地区显著前兆观测异常分析[J]. 地震学报, 2013, 35(4): 477-484. [7] 陈运泰, 许力生, 张勇, 等.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R]. http:∥www.csi.ac.cn/Sichuan/chenyuntai.pdf. [8] 赵翠萍, 郑勇. 汶川8.0级地震震源参数及破裂特征[J]∥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编. 汶川8.0级地震科学研究报告[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9. [9] 张国民, 马宏生, 王辉, 等.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关系[J]. 中国科学(D辑), 2004, 34(7): 591-599. [10] 冯德益. 地震前兆三阶段发展过程的观测结果与理论(英文)[J]. 地震研究, 1983, 6(2): 211-226. [11] 王新华, 祁贵仲, 赵玉林. 断层失稳前的扩展及电阻率前兆[J]. 中国科学(B辑), 1984, 11: 1026-1038. [12] 宋治平, 尹祥础, 梅世蓉. 包体流变模型体应变场时空演变的理论分析[J]. 地震学报, 2000, 22(5): 491-500. [13] 许昭永, 王彬, 赵晋明, 等. 含硬包体试样破裂特征的实验研究[J]. 地震学报, 1997, 19(1): 79-85. [14] 李宣瑚. 水氡异常的扩散—收缩现象[J].地震, 1981, 5: 340-357. [15] 郑治真. 根据地下水资料的数字滤波探讨唐山大地震的孕育过程[J]. 地球物理学报, 1979, 22(3): 267-280. [16] 梅世蓉, 冯德益, 张国民, 等. 中国地震预报概论[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 [17] 宋治平, 薛艳. 华北中强地震前兆特征研究[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