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敏, 李强, 王凡, 等. 全球定位系统测定的2011年日本宫城MW9.0级地震远场[J]. 科学通报, 2011, 56(20): 1593-1596. [2] 杨少敏, 聂兆生, 贾志革, 等. GPS解算的日本MW9.0地震的远场同震地表位移[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1, 36(11): 1336-1339. [3] 蔡华, 孙汉荣, 赵齐乐, 等. GPS测定的2011年日本9.0级地震的中国大陆地区同震位移场[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2, 37(8): 953-955. [4] 赵国强, 李鹏. 中国大陆GPS连续观测站测得的日本9.0级地震同震位移与震前变化[J]. 地震, 2012, 32(2): 129-134. [5] 顾国华, 王武星, 占伟, 等. 东日本MW9.0大地震前、 同震及震后地壳水平运动[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5, 40(12): 1669-1676. [6] 殷海涛, 甘卫军, 黄蓓, 等. 日本9.0级巨震对山东地区地壳活动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5): 1497-1505. [7] 陈为涛, 甘卫军, 肖根如, 等. 3.11日本大地震对中国东北地区地壳形变势态的影响[J]. 地震地质, 2012, 34(3): 425-439. [8] 谭成轩, 胡秋韵, 张鹏, 等. 日本M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探讨[J]. 地学前缘, 2015, 22(1): 345-359. [9] 杨博, 朱爽, 周海涛, 等. 2013年松原MS5.8地震的地壳水平形变背景[J]. 地震, 2015, 35(2): 72-79. [10] 尹京苑, 刘岚, 王华林, 等. 日本3.11大地震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位移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地震地质, 2015, 37(3): 928-938. [11] 王丽凤, 刘杰, 赵金贵, 等. 2011年日本9.0级地震的同震位错以及震后应力松弛过程对中国大陆的影响[J]. 地震, 2013, 33(4): 238-247. [12] 杨国华, 江在森, 武艳强, 等. 中国大陆整体无净旋转基准及其应用[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5, 29(4): 6-10. [13] 杨博, 张风霜, 占伟, 等. 水平运动场滤波的尝试及其应变计算[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 30(5): 106-112. [14] 杨国华, 汪翠枝, 杨博, 等。 ITRF框动对GPS连续观测影响的研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9, 29(4): 5-9. [15] 谢富仁, 陈群策, 崔效峰, 等.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研究[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3. [16] 王敏, 张培震, 沈正康, 等.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定的印尼苏门答腊巨震的远场同震地表位移[J]. 科学通报, 2006, 51(3): 365-368. [17] 杨国华, 江在森, 王敏, 等. 印尼地震对我国川滇地区地壳水平活动的影响[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6, 26(1): 9-14. [18] 杨国华, 江在森, 刘广余, 等. 华北地区的水平运动场与昆仑山8.1级地震的可能关系[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7, 27(2): 10-15. [19] 杨国华, 张晓东, 张风霜, 等. 昆仑山8.1级地震震后中国西部地壳水平位移场的变化特征[J]. 地震研究, 2008, 31(1): 77-82. [20] 任金卫, 王敏. GPS观测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地壳变形[J]. 第四纪研究, 2005, 25(1): 34-44. [21] 丰成君, 张鹏, 孙炜锋, 等. 日本MW9.0级地震对中国华北—东北大陆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影响及地震危险性初步探讨[J]. 地学前缘, 2013, 20(6): 123-140. [22] Shinzaburo O, Takuya N, Hisshi S, et al. Coseismic and postseismic slip of the 2011 magnitude-9 Tohoku-Oki earthquake[J]. Nature, 2011, 475: 373-376. [23] 邵志刚. 强地震形变过程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及其动力学环境研究[D].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 [24] 解东亮. 地应力测量方法综述[J]. 科技资讯, 2013, (6): 150-153. [25] 孟楠楠. 地应力测量方法及研究[D]. 包头: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5. [26] 景锋, 梁合成, 边智华, 等. 地应力测量方法研究综述[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8, 29(2): 71-75. [27] 张重远, 吴满路, 陈群策, 等. 地应力测量方法综述[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2012, 31(3): 305-310. [28] 朱艾斓, 解朝娣, 徐锡伟, 等.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区近期地震活动性与汶川地震应力触发作用的关系[J]. 地续前缘, 2010, 17(5): 206-214. [29] 马瑾. 地震机制与瞬间因素对地震的触发作用兼论地震发生的不确定性[J]. 自然杂志, 2010, (5): 311-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