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潘保田, 邬光剑, 王义祥, 等. 祁连山东段沙沟河阶地的年代与成因[J]. 科学通报, 2000, 45: 2669-2675. [2] Geoge A D, Marshallsea S J, Wyrwoll K H, et al. Miocene cooling in the northern Qilian Shan,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revealed by apatite fission-track and vitrinite-reflectance analysis[J]. Geology, 2001, 29: 939-942. [3] 方小敏, 赵志军, 李吉均, 等. 祁连山北缘老君庙北斜晚新生代磁性地层[J].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4, 34: 97-106. [4] Tapponnier P, Xu Z Q, Roger F, et al. Oblique stepwise rise and growth of the Tibet Plateau [J]. Science, 2001, 294: 1671-1677. [5] 郑文俊. 河西走廊及其邻区活动构造图像及构造变形模式[D].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9. [6] 黄华芳, 郑国东, 方国庆, 等. 酒西盆地南缘推覆构造及其含油气领域[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3, 14(3): 187-190. [7] 陈汉林, 杨树峰, 肖安成, 等. 酒泉盆地南缘新生代冲断带的变形特征和变形时间[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27(4): 488-494. [8] 杨树峰, 陈汉林, 程晓敢, 等. 祁连山北缘冲断带的特征与空间变化规律[J]. 地学前缘, 2007, 14(5): 211-221. [9] 何文贵, 雷中生, 袁道阳, 等. 1785年玉门惠回堡地震的震灾特点与发震构造[J]. 西北地震学报, 2010, 32(1): 47-53. [10] 何文贵, 赵广堃, 马尔曼, 等. 2002年甘肃玉门5.9级地震的地质背景研究[J]. 地震研究, 2004, 27(4): 363-368. [11] 闵伟, 张培震, 何文贵, 等.酒西盆地断层活动特征及古地震研究[J].地震地质, 2002, 24(1): 35-44. [12] Hetzel R, Niedermann S, Tao M, et al. Low slip rates and long-term preservation of geomorphic features in Central Asia [J]. Nature, 2002, 417, 428-432. [13] 陈柏林, 刘建民, 刘建生, 等. 阴洼山断裂全新世活动特征与年代学研究[J]. 地震地质, 2005, 27 (2): 243-251. [14] 陈柏林, 王春宇, 刘建民, 等. 新民堡断裂新构造活动特征[J]. 地球学报, 2006, 27(6): 515-524. [15] 何文贵, 袁道阳, 王爱国, 等. 嘉峪关断层中段的新活动特征[J]. 中国地震, 2010, 26 (3): 296-303. [16] 刘兴旺, 袁道阳, 雷中生, 等. 甘肃酒西盆地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J]. 地震地质, 2016, 38(3): 605-616. [17] 向宏发, 虢顺民. 河西走廊玉门—嘉峪关地区活动断裂的初步研究[A].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编.现代地壳运动研究(5)[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0, 139-145. [18]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断裂系[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 [19] 虢顺民, 向宏发, 黄昭, 等. 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断裂带与地震[A]. 国家地震局国际合作司编. 中法合作活断层对比研究[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 94-102. [20] 陈文彬, 刘百篪, 徐锡伟, 等. 祁连山西段玉门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相关问题的讨论[J]. 西北地震学报, 1999, 21(4): 389-394. [21] 陈柏林, 刘建生, 张永双, 等. 玉门断裂全新世活动特征及其与玉门地震的关系[J]. 地质论评, 2005, 51(2): 138 -142. [22] 陈杰, 卢演俦, 丁国瑜. 祁连山西段酒西盆地区阶地构造变形的研究[J]. 西北地震学报, 1998, 20(1): 28-36. [23] 刘兴旺, 袁道阳, 邵延秀, 等. 祁连山北缘玉门—北大河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J]. 地震工程学报, 2016, 38(6): 948-954. [24] 李有利, 谭利华, 段烽军, 等. 甘肃酒泉盆地河流地貌与新构造运动[J].干旱区地理, 2000, 23(4): 304-309. [25] Aitken, M.J., An Introduction to Optical Dating[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98, 39-50. [26] 王旭龙, 李晓妮, 卢演俦. 红外固体二极管点阵在释光测年中的光照应用[J]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4, 24(1): 133-137. [27] 王旭龙, 卢演俦, 李晓妮. 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 简单多片再生法[J]. 地震地质, 2005, 27(4): 615-623. [28] 毛凤英, 张培震. 古地震研究的逐次限定法与新疆北部主要断裂带的古地震研究[A].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编. 活动断裂研究(4)[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5, 153-164. [29] 邓起东, 于贵华, 叶文华. 地震地表破裂参数与震级关系研究[A].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编. 活动断裂研究(2)[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2, 247-264. [30] 徐锡伟, 闻学泽, 韩竹军, 等. 四川芦山7.0级强震: 一次典型的盲逆断层型地震[J]. 科学通报, 2013, 58(20): 1887-18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