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 2008, Vol. 28 ›› Issue (4): 13-19.
刘良林, 王全凤, 沈章春
收稿日期:
2007-12-31
修回日期:
2008-05-01
出版日期:
2008-10-31
发布日期:
2021-10-29
作者简介:
刘良林(1983-), 男, 江西永新人, 2008年获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工程抗震与结构加固等研究。
基金资助:
LIU Liang-lin, WANG Quan-feng, SHEN Zhang-chun
Received:
2007-12-31
Revised:
2008-05-01
Online:
2008-10-31
Published:
2021-10-29
摘要: 从地震损伤评价出发, 通过分析与推导, 建立了基于位移延性系数的损伤评价模型。 采用四个柱的破坏性试验数据, 运用推导出来的模型进行了柱的损伤程度评价。 考虑到延性系数计算的困难以及其与累积滞回耗能的关系, 通过分析建立起累积滞回耗能与位移延性系数的关系曲线。
中图分类号:
刘良林, 王全凤, 沈章春. 基于损伤的累积滞回耗能与延性系数[J]. 地震, 2008, 28(4): 13-19.
LIU Liang-lin, WANG Quan-feng, SHEN Zhang-chun. Study on Accumulated Dissipated Hysteretic Energy and Ductility Index based on Damage[J]. EARTHQUAKE, 2008, 28(4): 13-19.
[1] 丁建. 钢筋混凝土框架直接基于损伤性能的能力设计理论及方法的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2] 陈荣毅. 建筑结构的损伤与累积破坏[J].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01, (12): 35. [3] 沈祖炎, 董宝, 曹文衔. 结构损伤累积分析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 同济大学学报, 1997, 25(2): 135-140. [4] 黄庆丰, 王全凤, 胡云昌. 主动变刚度结构的动力卸载反应[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3, 23(5): 157-162. [5] 徐俊祥. 混凝土结构的损伤力学分析[D]. 南京: 河海大学, 2004. [6] YoungJi Park, Alfredo H. Ang S. Mechanistic Seismic Damage Model for Reinforced Concrete[J]. Journal of Structral Engineering, 1985, 111(4): 722-739. [7] 邱法维, 杨卫东, 欧进萍. 钢管混凝土柱滞回耗能与累积损伤的实验研究[J].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996, 29(3): 41-45. [8] Ghobarah A, Abou-Elfath H, Biddah A. Response based damage assessment of structures[J]. Earthquake Engng struct Dyn, 1999, 28: 79-104. [9] 李菊芳. 建筑结构基于能量的地震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10] 包世华, 方鄂华.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 [11] 江见鲸, 陆新征, 叶列平. 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2] 蒋东红, 王连广, 刘之洋. 高强钢骨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性能[J].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3(1): 67-70. [13] 周氐, 康清梁, 童保全. 现代钢筋混凝土基本理论[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9. [14] 公茂盛, 翟长海, 谢礼立, 等. 地震动滞回能量谱衰减规律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4, 24(2): 8-14. [15] 蒋科卫. 材料特性对混凝土构件延性的影响[D]. 上海: 同济大学, 2006. [16] 刘良林, 王全凤, 沈章春. HRB400级钢筋混凝土柱的滞回性能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9(2): 280-283. [17] 李有香.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能机理与延性设计[D].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 2006. |
[1] | 关兆萱, 万永革, 周明月, 王润妍, 宋泽尧, 黄少华, 顾培苑. 2024年新疆乌什MS7.1地震发震断层产状及其动力学探讨[J]. 地震, 2024, 44(2): 1-11. |
[2] | 李悦, 马晗宇, 刘振辉, 王熠熙, 邵永新. 天津典型观测井渗透性变化及对玛多7.4级地震响应机理分析[J]. 地震, 2024, 44(2): 33-51. |
[3] | 荆涛, Boonphor Phetphouthongdy, Chansouk Sioudom, 刘洋洋, 李继庚, 康春丽, 马未宇. 基于潮汐附加构造应力的2013年灯塔MS5.1地震射出长波辐射变化分析[J]. 地震, 2024, 44(2): 52-62. |
[4] | 杨彦明, 苏淑娟, 王磊. 2020年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ML4.5地震破裂方向性测定及发震构造分析[J]. 地震, 2024, 44(2): 63-85. |
[5] | 王婷婷, 边银菊, 任梦依, 杨千里, 侯晓琳. 地震事件分类识别软件[J]. 地震, 2024, 44(2): 104-119. |
[6] | 宋程, 张永仙, 夏彩韵, 毕金孟, 张小涛, 吴永加, 徐小远. 基于PI方法的华北2019年以来3次MS≥5.0地震回溯性预测研究[J]. 地震, 2024, 44(2): 120-134. |
[7] | 刘俊清, 张小刚, 张宇, 蔡宏雷, 陈卓, 包秀敏.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S6.2地震多点源地震矩张量反演研究[J]. 地震, 2024, 44(2): 169-177. |
[8] | 黄峰, 熊仁伟, 林敬东, 赵峥, 杨攀新. 嘉黎断裂带中段流域地貌形态指数与新构造活动特征[J]. 地震, 2024, 44(1): 1-18. |
[9] | 舒甜甜, 罗艳, 朱音杰. 2022年四川泸定MS6.8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及强地面运动模拟[J]. 地震, 2024, 44(1): 19-36. |
[10] | 吴旭, 薛兵, 李江, 朱小毅, 张兵, 黄诗. 深井地震综合观测系统授时方法设计与实现[J]. 地震, 2024, 44(1): 37-49. |
[11] | 薄万举, 张立成, 苏国营, 徐东卓, 赵立军. 对强震地形变监测预报方法的思考[J]. 地震, 2024, 44(1): 64-77. |
[12] | 岳晓媛, 李艳娥, 钟世军, 王薇, 王燕, 马梁. 唐山老震区M≥4.0地震前b值变化异常特征研究[J]. 地震, 2024, 44(1): 94-108. |
[13] | 贾昕晔, 白少奇, 贾彦杰, 刘芳, 娜热. 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Lg波衰减及场地响应特征研究[J]. 地震, 2024, 44(1): 109-117. |
[14] | 陈光齐, 武艳强, 夏明垚, 李志远. 2024年1月1日日本能登半岛7.6级地震: 震源特征、 灾害概况与应急响应[J]. 地震, 2024, 44(1): 141-152. |
[15] | 杨攀新, 熊仁伟, 胡朝忠, 高原. 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发震构造浅析[J]. 地震, 2024, 44(1): 153-159.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