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地震》,
导航切换
地震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作者中心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期刊在线
简明目录
带摘要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点击排行
期刊订阅
道德声明
联系我们
English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井水温度微动态及其形成机制
车用太, 刘成龙, 鱼金子
地震 2008, 28 (
4
): 20-28.
摘要
(
86
)
PDF(pc)
(429KB)(
748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我国地震地下水温度观测概况及已获得的微动态现象, 即水温固体潮、 水温同震效应、 水温前兆异常等, 并对其形成机理做了理论分析。 提出水温微动态形成机理研究应从二个地温梯度、 二个对流、 一个传导、 一个扩散等热系统与热过程去考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
电磁卫星地震应用进展及未来发展思考
张学民, 钱家栋, 申旭辉, 刘静, 王亚璐, 黄建平, 赵庶凡, 欧阳新艳
地震 2020, 40 (
2
): 18-37.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0.02.002
摘要
(
500
)
PDF(pc)
(6069KB)(
705
)
可视化
收藏
法国DEMETER(Det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Transmitted from Earthquake Regions)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专门针对地震电离层扰动监测的电磁卫星, 于2004年发射, 2010年底结束运行, 共在轨飞行6.5年, 获得3万多条整轨数据, 为地震监测及电离层物理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全球科学家利用这颗卫星的数据开展了大量的地震应用研究, 发表文章上百篇, 将电磁卫星的地震应用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中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China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于2018年2月2日成功发射, 目前已完成在轨测试并交付使用, 科学数据也已正式对外发布。 如何充分发挥CSES卫星的应用效能, 将空间电磁监测向业务化运行转化, 总结和思考DEMETER卫星的技术进步、 研究成果及曾经出现过的问题, 十分重要。 因此, 本文着重介绍DEMETER卫星在地震监测应用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进展, 并结合CSES卫星的设计和运转实践, 对未来空间地震电磁探测及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些初步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
高压输电系统引起的空间电磁扰动
张学民, 钱家栋, 吴迎燕, 赵庶凡, 娄文宇
地震 2019, 39 (
1
): 90-100.
摘要
(
321
)
PDF(pc)
(4216KB)(
683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大力推进, 高压输电系统逐渐成为电磁环境监测的主要人为干扰源之一。 本文总结了以法国DEMETER卫星电磁场数据为主开展的高压电力线辐射研究的最新成果, 对电力线产生的各类空间电磁扰动现象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 其中包括电力线谐振辐射(PLHR)、 磁层线辐射(MLR)、 ELF/VLF辐射、 高能粒子沉降等, 并对与其耦合机制相关的电磁波传播及波粒相互作用模型进行了总结讨论, 旨在对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1)数据处理方法、 干扰识别和地震弱信号提取分析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4.
跨断层形变测量异常特征分析
李杰, 唐廷梅, 荆强, 楼关寿, 刘文义
地震 2010, 30 (
2
): 100-111.
摘要
(
83
)
PDF(pc)
(1260KB)(
640
)
可视化
收藏
在统计近40年我国强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的基础上, 对异常持续时间、 异常空间分布、 异常幅度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特征和监测不同震级地震跨断层场地的最大间距及观测周期。 结果表明: 异常主要以中短期和中期异常为主, 尤其在震前1年内异常最多; 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呈正比例的关系; 异常在空间分布上有随震级增大而扩大的现象; 异常幅度有随异常持续时间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震中距在160~350 km范围内异常幅度较大; 异常形态主要分为趋势型和突变型两种。 监测不同震级的地震跨断层形变场地间距可以不同, 监测7级地震形变场地间距应小于450 km; 6级应小于300 km; 5级应小于200 km; 4级应小于100 km。 跨断层形变观测周期应不大于3个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5.
断层带土壤气中H
2
观测探索地震短临预报的新途径
车用太, 刘耀炜, 何钄
地震 2015, 35 (
4
): 1-10.
摘要
(
171
)
PDF(pc)
(2361KB)(
624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氢的化学与地球化学特性及氢气与地震的关系, 论证了利用断层带氢气观测突破地震短临预报难关的可能性。 氢(H)是粒径最小, 质量最轻, 迁移速度最快, 穿透力最强的元素。 氢气(H
2
)在大气中的含量很低(0.5 ppm), 在地壳中的含量较高(n~n×10
2
ppm), 集中分布在5~8 km深度, 主要释放于断层带上。 H
2
动态与断裂活动、 地震活动的关系明显, 特别是地震前n~n×10天常常表现出信噪比很高的异常, 因此学者们一直在探索将断层带H
2
观测用于地震预报, 但由于观测技术的限制进展缓慢。 随着ATG-6118H型数字化测氢仪的研制成功, 在地震台站连续观测H
2
有了可能。 鉴于上述情况, 文中提出了在较大的地震断层带上成网观测断层带土壤气H
2
的思想, 并对网的布设原则与规模、 观测点的选择与观测孔建设等技术要求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6.
伴随成像及其在地球深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肖卓, 高原
地震 2020, 40 (
3
): 52-64.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0.03.005
摘要
(
603
)
PDF(pc)
(2947KB)(
621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高精度的三维波场模拟和伴随方法, 伴随成像成功实现了天然地震全波形成像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下的应用。伴随成像技术基于谱元法, 使用全三维、 多参数的初始模型对地震波场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正演波场和伴随波场的相互作用快速求取目标函数的梯度, 结合高性能计算技术, 实现大尺度全波场成像。相比于传统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伴随成像对地球内部结构异常体的描述更加精细和全面, 更适用于构造活跃地区的深部动力学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伴随成像方法的基本原理, 随后阐述其具体实现流程, 并回顾该方法在地球深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最后对其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7.
河北地区活断层潜在地震最大震级及危险性研究
孙丽娜,齐玉妍,金学申
地震 2017, 37 (
2
): 147-156.
摘要
(
295
)
PDF(pc)
(3044KB)(
621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是华北地区乃至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构造背景复杂, 断层发育。 随着全省11个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的推进, 若干科研课题的研究, 地质构造资料逐步积累, 晚更新世以来的断层资料得到进一步更新。 如何评估这些活动断层上的最大潜在地震震级及危险性是地震中长期预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本文采用闻学泽等提出的潜在地震最大震级评估模型, 对河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层进行断层小区划分, 建立了断层小区内最大地震震级
M
max
与震级频度关系
a
t
/b
值之间的经验关系, 并利用公式外推获得断层小区内的推测潜在震级上限值。 另外, 本文用强震等待时间的指数分布关系式计算了部分断层小区未来的中强地震发震概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8.
机器学习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进展
袁爱璟, 王伟君, 彭菲, 闫坤, 寇华东
地震 2021, 41 (
1
): 51-66.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1.005
摘要
(
768
)
PDF(pc)
(3494KB)(
606
)
可视化
收藏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 特别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 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 在数据挖掘、 计算机视觉、 自然语言处理、 数据特征提取和预测等方面的应用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 地震预测是复杂、 涉及面广、 不成熟而且充满争议的科学问题; 其发展受到尚不清楚的地震机理和孕震结构、 不完备的观测数据与真伪不清的地震现象等方面的限制。 但是, 机器学习有可能改善复杂地震数据的挖掘和发现, 推动地震预测科学的发展。 本文回顾了机器学习在地震预测的应用, 包括强震、 强余震和岩石破裂失稳等方面的预测, 并展望了机器学习在地震预测方面的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9.
差分GPS方法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探讨
张军龙, 田勤俭, 李智敏, 任治坤, 郝凯
地震 2007, 27 (
3
): 74-82.
摘要
(
80
)
PDF(pc)
(1442KB)(
598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差分GPS方法, 测量西宁盆地内部各级阶地参数, 对比野外阶地特征, 探讨区域新构造时期活动特征, 以及西宁城市周缘活断层的分布及活动特征。 通过这一区域的实践, 认为DGPS方法能够快速、 精确的获得区域内阶地面的坐标和高程, 是确定弱活动或隐伏断裂的可行方法。 南川河断裂错断T
3
、 T
4
、 T
5
阶地, 断裂的活动时间为T
3
阶地形成后, T
2
级阶地形成前的0.10 Ma B.P.至0.05 Ma B.P.。 垂直断距15~20 m, 最小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30 mm/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0.
2019年四川长宁6.0级地震序列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地震构造环境研究
宫悦, 王宇玺, 梁明剑, 龙锋, 赵敏
地震 2020, 40 (
4
): 90-102.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0.04.007
摘要
(
236
)
PDF(pc)
(4852KB)(
594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序列类型能够直观地反映构造应力场环境、 地震构造及孕震环境介质的差异性。 主—余型地震多发生在相对均匀的介质环境, 而前—主—余型地震及震群型地震往往发生在复杂的构造环境。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的6.0级地震余震活动总体呈NW向分布, 其南东段的余震呈相对单一的NW向条带状, 而北西段的余震活动呈现丛集的特征。 两段的地震序列类型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南东段地震序列为主—余型, 序列衰减速度较快; 北西段地震序列为震群型, 序列初期衰减非常缓慢, 余震丰富。 此次6.0级地震序列发生在长宁—双河大背斜上, 该复式背斜主要由多个次级褶皱构造和不同走向的伴生断层组成, 结构复杂。 长宁6.0级地震序列的分段性特征表明, 该地震序列不是发生在单一的断裂构造上, 为多个构造级联破裂所导致的复合型地震序列。 此外, 序列北西段余震的深度逐渐变深, 可能预示着该区域受华蓥山断裂带活动的影响, 地震序列对华蓥山断裂带未来地震活动的影响应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1.
赵各庄井水位水温演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韩孔艳, 邢成起, 崔博闻, 孔来顺, 孙小入
地震 2019, 39 (
3
): 178-186.
摘要
(
290
)
PDF(pc)
(2499KB)(
581
)
可视化
收藏
平谷赵各庄井深200 m, 观测含水层为182 m以下的全井段, 是浅层冷水和深层热水的混合水。 受开采及降雨影响, 水位、 水温长趋势及年动态具有同步协调性变化, 地下水开采使井筒内冷水比例变小, 水位下降, 水温上升; 降雨渗入补给使流入观测井筒内冷水占比例变大, 水位上升, 水温下降, 但雨季结束, 井筒内冷水流入量变少, 井水温逐渐回升。 气压和固体潮使井筒与含水层间有水流运动, 水位出现周期性波动, 从而改变井筒内冷热水比例, 引起水温周期性变化的次生效应, 两者有短期同步协调变化。 不同种干扰因素造成了不同周期的变化影响, 在排除干扰, 提取地震异常信息时, 应选用不同方法及取样周期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2.
2001年昆仑山8.1级大震及其趋势研究
门可佩
地震 2002, 22 (
3
): 39-44.
摘要
(
112
)
PDF(pc)
(68KB)(
581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1996~ 2001年我国西部强震活动在时空上的有序特征及其与台湾强震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分析讨论了2001年昆仑山8. 1级大震的重要意义,同时根据有序性分析对青藏块体北部地区未来7级强震趋势进行了预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3.
Prophet时序预测模型在电离层TEC异常探测中的应用
翟笃林, 张学民, 熊攀, 宋锐
地震 2019, 39 (
2
): 46-62.
摘要
(
380
)
PDF(pc)
(3354KB)(
580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一种基于Facebook 开源的Prophet预测模型进行电离层TEC异常识别的新方法。 首先, 对比分析了该方法与传统时间序列预测方法(ARIMA模型等)预测电离层TEC建模背景值的精度, 以及与经典电离层TEC异常识别方法(滑动四分位法)提取前面对应一致的电离层TEC背景值的精度。 结果表明, Prophet预测模型预测建模背景值的精度要明显优于其他方法, 且预测的建模精度比ARIMA模型等方法高2.55倍左右, 比滑动四分位法高10.74倍左右。 同时, 在最佳预测建模区间时, 其精度值大小比较依次为
RMSE
IQR
=10.5841>RMSE
ARIMA
=3.2780>RMSE
Prophet
=0.8469
, 说明传统探测法预测建模背景值时具有较大的不足。 随后, 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为例, 利用该方法分析了电离层TEC异常扰动情况, 并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 在震前第10 d和第2 d电离层TEC发生较为明显的负异常, 第7 d电离层TEC发生较为明显的正异常。 对比实验表明, Prophet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明显优于滑动四分位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4.
地磁垂直分量Z日变幅逐日比及其与磁暴和地震的关系
袁桂平, 李鸿宇, 张贵霞, 潘颖
地震 2018, 38 (
1
): 139-146.
摘要
(
388
)
PDF(pc)
(2647KB)(
574
)
可视化
收藏
地磁垂直分量Z日变幅逐日比是基于变化磁场在地球电导率的作用下会产生一个与变化磁场相反的感应磁场, 该感应磁场不仅包含了外空磁场的信息, 还包含了地下电导率的信息。 因此, 相对于地磁场其他成分来说Z分量更多地反应了地下活动的变化, 逐日比是利用前后两日地磁Z分量日变幅相比来提取该异常现象, 但磁暴可能会对逐日比异常判定产生影响。 我们取1984年至今江苏区域范围达到逐日比异常判定指标的29个事件结合磁暴以及该异常事件之后和地震的对应关系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发现, 无磁暴时逐日比异常和预测范围内地震对应关系达到0.77, 有磁暴时逐日比异常和地震对应关系为0.25。 综合分析认为逐日比异常事件发生后, 若该日无磁暴或者Dst指数小于异常第二日, 那么该异常为地震前兆的可能性大概为0.8, 反之则该异常有可能是磁暴的影响而不是来自于地下活动的影响, 需结合其他前兆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该研究增强了逐日比异常判定地震地磁前兆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5.
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及其应用
王炜, 吴耿锋, 张博锋, 王媛
地震 2005, 25 (
2
): 19-25.
摘要
(
275
)
PDF(pc)
(89KB)(
571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原理、 学习算法及其在地震预报专家系统ESEP 3.0中的应用。 实际应用结果表明, 该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地克服BP神经网络学习过程的收敛过分依赖于初值和可能出现局部收敛的缺陷, 具有较快的运算速度、 较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较好的预报效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6.
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活跃期特征分析
高立新,戴勇
地震 2017, 37 (
2
): 115-125.
摘要
(
228
)
PDF(pc)
(4210KB)(
567
)
可视化
收藏
从中国东北地区不同活跃期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的能量释放、 持续时间, 活跃期关门地震时间韵律, 第5活跃期中强地震有序分布图像等角度, 对比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第5活跃期的基本特征。 结果表明: 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第5活跃期能量释放远低于其他几个活跃期, 深震和浅震的能量释放比值大, 持续时间长, 关门地震重演了前4个活跃期的时间韵律, 表现为时间、 空间丛集以及震群性质, 出现空区和条带状有序活动图像, 2013年的7次5.0级以上可能是第5活跃期的结束地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7.
噪声层析成像在壳幔结构研究中的现状与展望
王琼, 高原
地震 2012, 32 (
1
): 70-81.
摘要
(
99
)
PDF(pc)
(1772KB)(
562
)
可视化
收藏
噪声层析成像是一门最近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用环境噪声为数据研究地球结构, 摆脱了对震源信号的依赖。 由于噪声资料含有丰富的短周期信息, 噪声层析成像技术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对地壳浅层结构的分辨能力, 并可有效用于城市地下结构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噪声成像的发展现状、 计算方法和研究进展等几个方面的综述, 分析了噪声层析成像的优缺点, 对噪声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噪声资料结合地震面波和体波反演的各向异性研究, 有助于更准确地揭示壳幔结构和深部动力特征。 综合运用噪声分析技术与其它有源信号的分析技术, 将会促进对壳幔地震学参数动态变化和地震前后的物性变化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8.
长宁
M
S
6.0地震前后地电场秒数据变化特征研究
席继楼, 陈敏, 董蕾, 刘超, 关华平
地震 2020, 40 (
4
): 129-143.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0.04.010
摘要
(
206
)
PDF(pc)
(3641KB)(
559
)
可视化
收藏
地电场是地球电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利用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 对重庆市所属仙女山地震台的地电场秒采样观测数据变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结果显示: ① 长宁
M
S
6.0地震前后, 在距离震中390 km的仙女山地震台, 记录到了地电场异常变化; ② 仙女山台地电场异常变化的平均方位角为N77.55°E, 大约由长宁
M
S
6.0地震震中位置指向仙女山地震台方向; ③ 仙女山地震台的典型地电场异常变化为间歇性不定周期变化, 在长宁
M
S
6.0地震发震前8天开始密集出现, 震后第4天以后, 逐步转化为较高频率扰动变化; ④ 仙女山台地电场异常变化成簇出现, 每一簇变化由多组按照非线性规律衰减的阶跃变化信号组合叠加而成。 综合分析认为: 长宁
M
S
6.0地震前后地电场异常变化, 主要与发震构造裂隙突变和岩体微破裂过程中, 地下流体高压运移产生的过滤电动势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9.
东昆仑断裂带东部塔藏断裂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张军龙, 任金卫, 付俊东, 胡朝忠, 熊仁伟, 陈长云, 杨攀新
地震 2012, 32 (
1
): 1-16.
摘要
(
162
)
PDF(pc)
(1322KB)(
550
)
可视化
收藏
东昆仑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中东部的巴颜喀拉地块北缘边界断裂带, 研究其强震破裂行为对于认识断裂带活动性及分析川西北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沿断裂发育的大量断错地貌勘查、 典型微地貌DGPS测量及样品年代测定, 认为东昆仑断裂带向东的强震活动性延伸至若尔盖盆地北侧, 即东昆仑断裂带东部塔藏断裂的罗叉段。 此段在卫星影像上呈清晰的灰黑色、 灰黄色线性条带, 地震形变带主要表现为断层陡坎、 坡中谷、 冲沟和阶地位错、 植物异常呈线性分布、 跌水、 断层泉、 断塞塘以及伴随地表错动而出现的滑坡、 垮塌和倒石堆。 这些破裂现象沿先存断层断续分布, 组成长约50 km的“L”形地震形变带。 断裂活动造成冲沟和阶地左行运动, 位错量主要集中在5.5~6.0 m、 18~23 m、 68~75 m和200~220 m范围。 最近地震发生在(340±30)~(500±30)BP间, 宏观震中位于本多村西北5~7 km, 震级为
M
W
7.3左右, 同震位移最大值为6 m, 水平位错量为5.5~6.0 m, 垂直位错量一般为0.2~0.5 m, 其比例为51~101。 对地震形变带中的各种变形遗迹和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研究表明, 塔藏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确定了塔藏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层, 近期断层在压剪切作用控制下以左行运动为主, 兼有少量逆冲分量, 同东昆仑断裂带其他段的活动性质相似, 认为东昆仑断裂带延伸至若尔盖盆地北侧, 研究结果支持“大陆逃逸”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0.
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应力场特征
田建慧, 罗艳
地震 2019, 39 (
2
): 110-121.
摘要
(
333
)
PDF(pc)
(5461KB)(
545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收集了1976—2018年发生在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15°~55°N, 65°~125°E)的4303个地震震源机制解, 分析了该区震源机制解和P、 T轴空间分布特征, 并使用这些震源机制解, 反演得到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二维构造应力场分布。 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 云南大部、 青藏高原大部以及华北华南大部以走滑型应力性质为主, 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控制着中国西部地区, 大量的逆断型地震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周缘和西域活动地块的天山地区。 青藏高原内部也存在正断型地震, 且应力场方向在26°N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位于青藏高原东构造线以南的滇缅活动块体, 最大主压应力
σ
1
方向在大致100°E发生突变, 由以西的NNE方向偏转到NNW方向。 中国东部的东北块体到华北块体再到华南块体, 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有一个从NE向逐渐转变成EW向再变化到NW向的旋转趋势。 应力场总体结果表明, 中国东部应力场主要受到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对欧亚大陆俯冲的作用, 中国西部主要受印度板块向北碰撞欧亚大陆的影响, 块体内部相互作用、 块体与断裂带相互作用也对应力场变化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1.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中小地震视应力特征研究
张丽晓, 闫俊岗, 李艳娥, 张双凤, 谭青
地震 2018, 38 (
1
): 117-127.
摘要
(
193
)
PDF(pc)
(4463KB)(
540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邯郸测震台网记录的2005—2016年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地震波形资料, 采用近震Brune模型, 结合遗传算法反演计算了302次2.0≤
M
L
<4.3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值, 得到晋冀鲁豫交界地区视应力取值范围为0.01~3.26 MPa, 平均为0.535 MPa, 讨论了震源参数之间的标度关系, 分区分析了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时序变化特征和中强地震前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多地出现显著的视应力高值异常, 地震多发生于视应力高值异常区域及其附近地区, 通过分析具体震例发现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前均出现视应力高值异常,视应力高值异常对中强地震空间位置预测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可以作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地震危险性判断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2.
井水温观测分析中的水-热动力学研究综述
李旭茂, 刘耀炜, 张磊, 施得旸, 李婧
地震 2020, 40 (
1
): 34-51.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0.01.003
摘要
(
328
)
PDF(pc)
(2114KB)(
539
)
可视化
收藏
从井水温动态影响因素、 井水温对动力加载的响应机理、 水-热动力学理论模型三方面阐述了井水温研究进展。 高精度数字化观测技术, 为井水温的科学研究提供可靠、 有效的数据支持。 补给源和水动力作用是影响井水温动态变化的两大因素, 补给源决定了井-含水层系统温度的垂直分布曲线的形态, 水动力作用决定了含水层地下水补给量的多少和地下水流速的快慢, 从而影响井-含水层系统温度变化的大小, 而动力加载作用影响井-含水层系统内部的水流流动速度, 改变水温变化情况。 通过对井水温动态影响因素与水-热动力学形成机理研究的总结, 有助于厘清井水温动态和含水层的关系, 为井水温动态的定量分析和机理解释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3.
2019年6月17日长宁
M
S
6.0地震前后
b
值时空变化分析
曾宪伟, 龙锋, 任家琪, 蔡新华, 李文君
地震 2020, 40 (
3
): 1-14.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0.03.001
摘要
(
465
)
PDF(pc)
(4812KB)(
535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宜宾地区(28.0°N~28.5°N, 104.6°E~105.1°E)记录的地震资料, 利用最大似然法估算
b
值, 得到了宜宾地区
b
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① 2019年长宁
M
S
6.0地震前5个月,
b
值出现加速下降变化, 震后快速回升。这一现象很可能反映了地震孕育中的应力积累集中到地震发生后的应力释放过程。② 长宁地震前震中区及附近地区一直存在低
b
值异常(≤0.85), 震前5个月, 震中附近出现了
b
值下降, 尤其是长宁地震西偏北方向出现了
b
值显著下降, 后续珙县发生的3次
M
S
5地震正位于该异常区及边缘。③
b
值空间低值异常可用于判定未来中强地震发生的危险区域, 而
b
值的下降可用于判定强余震的可能发生地点。④ 分析地震危险性时, 更应关注低
b
值背景下的
b
值下降, 即高应力集中区域的地震危险性增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4.
中国大陆地震低活动异常及其在中期预测中的效能研究
张国民, 尹晓菲, 王芃, 邵志刚
地震 2019, 39 (
2
): 1-10.
摘要
(
330
)
PDF(pc)
(1206KB)(
534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分析研究中发现, 在某些大地震发生前的一、 两年中, 中国大陆往往出现地震活动显著平静的低活动异常。 本文应用最近100 a(1918—2017年)间5级以上地震资料, 分析地震低活动异常与未来一、 两年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 从
M
≥5.0地震的年频度、 年度最大地震震级、 6级以上地震的平静等方面建立了地震低活动异常的判据指标, 并从概率增益指数
β
、 预测效能比
α
、 地震预测
R
值评分等方面对地震低活动异常与未来大震关系作了多参数检验。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 地震低活动异常与未来一、 两年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其与8级左右(
M
≥7.8)巨大地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其关联度较低, 概率增益指数
β
与预测效能比
α
为3左右,
R
值评分为0.2左右。 对于
M
<7.5的地震, 地震低活动异常未显示, 其概率增益
β
,
R
值评分接近于0, 似呈现为近于随机关系。
M
7.5是开始显示地震低活动异常与其有一定相关性的转折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5.
基于遥感和GIS的建筑物震害损失评估方法研究与实现
王龙, 王晓青, 丁香, 窦爱霞
地震 2007, 27 (
4
): 77-84.
摘要
(
176
)
PDF(pc)
(1016KB)(
529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一种使用遥感技术进行震后损失快速评估的方法, 评估流程包括震害提取和损失评估两个部分。 评估方式根据需求可以分为基于震害指数的评估和基于图像分类结果的评估两种模式, 前者通过震害指数与烈度的关系得到地面居民住地的宏观震害情况, 结合地震应急数据进行建筑物损失评估; 后者采用图像处理技术, 选取典型震害样本以图像分类技术得到地面居民住地的分级分类的震害结果, 然后计算参数进行损失评估。 损失评估的计算根据震害提取模式而不同。 这种遥感震害评估方法和计算流程结合了遥感和GIS技术, 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目标, 提高了震害提取的自动化程度, 实现多人工作模式, 通过有效率的人机交互来提高遥感震害评估的速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6.
用尾波干涉法监测介质波速变化研究进展
张金川, 王勤彩, 薛兵, 丁莉莎
地震 2014, 34 (
3
): 62-73.
摘要
(
182
)
PDF(pc)
(576KB)(
528
)
可视化
收藏
多次散射形成的尾波由于在介质内部重复采样、迭加和放大的作用,对介质的微小变化十分敏感。尾波干涉法利用尾波的这一特点检测介质的微小变化。近年来利用尾波干涉法高精度检测介质波速变化已经广泛应用到地震学领域和材料无损检测中。本文从尾波干涉法的原理和方法及研究进展两方面进行介绍,着重介绍了重复地震、噪声和人工源在研究介质速度变化中取得的成果。利用尾波干涉法,可以更精细地了解介质动态演化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7.
地电场观测中的工频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席继楼, 赵家骝, 关歆莹, 谭大诚, 庄楠, 刘超, 李国佑, 王莉森, 李文新
地震 2015, 35 (
4
): 53-63.
摘要
(
183
)
PDF(pc)
(2538KB)(
509
)
可视化
收藏
在地电场观测中, 由电力系统产生的工频干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电磁环境干扰。 文章在简要概述地电场观测方法的基础上, 对影响地电场观测的工频干扰的产生原因、 干扰方式和影响机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对干扰抑制方法及其特殊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并结合实际观测, 对工频干扰的抑制效果进行了初步讨论。 研究认为,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电力环境日益复杂, 工频干扰对地电场观测的影响日趋严重, 进一步开展抗干扰方法和技术研究, 对促进地电场观测、 应用和发展, 具有比较大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8.
汤东活动断裂带土壤H
2
、 Rn地球化学特征
胡宁, 马志敏, 王明亮, 王宇, 娄露玲, 夏修军, 张宝山, 王文净, 郭德科
地震 2019, 39 (
2
): 174-182.
摘要
(
301
)
PDF(pc)
(1552KB)(
509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汤东断裂带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构造地球化学背景, 采用野外监测的方法分析了张河村与邢李庄村两条测线的土壤H
2
、 Rn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张河村H
2
浓度、 Rn活度浓度的分布范围分别为0.24×10
-6
~174.7×10
-6
、 13.3~69.8 kBq·m
-3
, 背景值分别为14.26×10
-6
, 24.8 kBq·m
-3
。 邢李庄测线H
2
浓度、 Rn活度浓度的分布范围11.8×10
-6
~67.06×10
-6
、 43.6~72.6 kBq·m
-3
, 背景值分别为37.13×10
-6
、 72.6 kBq·m
-3
。 张河村测线在90~105 m处, H
2
、 Rn出现强烈高值异常, 而120~150 m处出现高值异常。 异常值位于断裂带附近, H
2
、 Rn气体测值对断裂位置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气体异常主要受汤东活动断裂构造控制, 汤东断裂下方的深大断裂和汤阴地堑中下地壳的低速体对深部气体释放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9.
岷山断块的发震构造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万森林, 张军龙, 刘明军, 贺为民, 李海龙, 郭长宝, 李智敏
地震 2020, 40 (
2
): 49-70.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0.02.004
摘要
(
406
)
PDF(pc)
(4438KB)(
507
)
可视化
收藏
岷山断块位于中国南北强震构造带的中段, 区域地质构造复杂, 活动断裂众多, 强震频发。 4条不同走向的活动断裂NE向龙门山构造带的茂汶断裂、 NWW向东昆仑断裂带的塔藏断裂、 近NS向的岷江断裂和NNW—NS向的虎牙断裂构成岷山断块的南北西东边界。 638—2017年该区域共发生了10次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就是其中之一。 结合区域构造背景, 对岷山断块所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 地震活动特性进行归纳总结, 综合分析该区域地震地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 得出以下认识: ① 地震分布空间分区特征显著, 破坏性强震发震构造多为活动性较强的岷山断块东西边界断裂, 震中位置多位于两组或多组活动断裂构造的交会或穿切部位; ② 地震分布时间特征表现为随着时间发展具有迁移回返和原地复发性等特点; ③ 岷山断块东西边界断裂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时间关联性, 东边界虎牙断裂1973—2017年的地震序列为西边界岷江断裂1933—1960年地震序列约40年后的地震构造响应; ④ 未来岷山断块仍应是继续关注的强震潜在危险区, 岷江断裂中北段的强震潜在危险区是近期值得深入研究的地区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0.
中国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与强震构造区力学特征研究
侍文, 陈石, 韩建成, 李红蕾, 卢红艳
地震 2021, 41 (
1
): 1-12.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1.01.001
摘要
(
505
)
PDF(pc)
(6138KB)(
492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中国大陆强震区岩石圈力学特性对理解该区强震孕育环境及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T
e
)及初始载荷比(
F
)与大陆岩石圈力学特征紧密相关。 本文利用导纳和相关函数联合反演方法以及贝叶斯最优参数估计方法, 基于全球最新的WGM2012重力异常数据、 ETOPO1地形数据和CRUST1.0 模型的Moho面深度数据, 计算中国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
T
e
) 和初始载荷比 (
F
)。 通过对比分析, 探索该地区岩石圈
T
e
、
F
、
T
e
梯度和
F
梯度对强震孕育环境的影响作用。 本文发现, 强震构造区岩石圈一般具有较低的
T
e
值、 较高的
T
e
和
F
梯度值。 结果表明, 岩石圈综合力学强度较低且力学强度和内部载荷变化剧烈的地区, 往往更有利于强震的孕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1.
用于石英水平摆倾斜仪的静电力反馈技术
高尚华, 姜沣, 李际弘, 薛兵, 王洪体
地震 2020, 40 (
1
): 151-158.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0.01.012
摘要
(
203
)
PDF(pc)
(828KB)(
484
)
可视化
收藏
石英水平摆倾斜仪在前兆地震观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仍然存在现场安装前灵敏度未知的问题。 为解决该问题, 引入静电力反馈技术, 理论推导了仪器的传递函数和灵敏度等参数, 提出了在平行金属板结构中同时实现微位移测量和静电力反馈的方法, 并进行了具体设计和调试。 实验结果显示, 样机的灵敏度测试结果与反馈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一致, 表明引入静电力反馈后, 能够实现石英水平摆倾斜仪灵敏度参数的常数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2.
基于分量钻孔应变资料分析测区构造应变变化
张肖, 齐玉妍, 云萌, 李慧, 佘雅文
地震 2019, 39 (
4
): 76-83.
摘要
(
276
)
PDF(pc)
(3080KB)(
482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双衬套”理论模型和应变理论, 以易县台分量钻孔应变观测资料为例解算测区构造应变变化。 由于易县台分量钻孔应变元件灵敏度不一致, 首先进行相对实地标定, 数据信度由0.7557升高到0.9344; 其次, 应用理论固体潮对易县台分量钻孔应变进行绝对标定, 得到耦合系数; 最后, 通过应变换算得到易县台观测点附近的应变参数, 面应变
ε
a
每年以2440 ns的速度变化, 最大剪应变
ε
s
以每年230 ns的速度变化, 应变主方向为138°。 综合结果表明, 易县台测区附近的构造应变呈稳定拉伸的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3.
玉树M
s
7.1地震前电离层异常扰动分析
姚璐, 申旭辉, 张学民
地震 2014, 34 (
3
): 74-85.
摘要
(
123
)
PDF(pc)
(1201KB)(
481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美国JPL实验室提供的全球电离层GPS TEC(GIM)数据和COSMIC掩星探测 电子密度剖面,利用滑动四分位异常检测方法,综合分析了 2010年4月13日青海玉树M
s
7. 1 地震前后15天内电离层异常的时空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震前11天电离层TEC开始出 现扰动异常,4月13日出现了明显的TEC增强现象,且峰值电子密度也存在相似的变化趋 势,综合考虑空间活动水平等因素,认为这些异常很可能与玉树地震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4.
地震计自噪声的研究
刘洋君, 薛兵, 朱小毅, 林湛
地震 2010, 30 (
1
): 138-146.
摘要
(
134
)
PDF(pc)
(939KB)(
481
)
可视化
收藏
仪器的固有噪声水平是地震计的关键技术指标。 如何降低仪器的自噪声是地震计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分析了产生地震计自噪声的两个主要噪声源: 布朗热噪声和电子噪声(1/f噪声), 以及它们对地震计传递函数的影响。 分析了三种地震计所记录的地震台台基噪声, 并且通过试验来检验仪器噪声对地震计观测数据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5.
地震震源机制波形自动反演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祁玉萍, 李闽峰, 李圣强, 王斌, 刘桂平
地震 2013, 33 (
1
): 74-85.
摘要
(
123
)
PDF(pc)
(1394KB)(
480
)
可视化
收藏
震源机制解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从一定程度上描述了震源的性质及其破裂过程, 对其正确、 全面地认识可深化理解地震的孕育、 发生和演化。 而地震波形自动反演系统的建立, 不仅实现了利用地震波形信息进行震源机制解的自动反演, 更重要的是加快了反演的速度, 充分体现了提取震源信息的实效性, 从而有力地帮助震情分析、 余震趋势预测、 震后救援等工作的展开。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震源机制解反演方法, 总结了自动反演系统构建思路以及波形自动反演系统的实现, 为国内构建自动反演系统提供了可鉴的技术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6.
唐山台跨断层基线破年变和趋势转折异常的数值模拟分析
李媛, 刘希康, 刘峡, 杜雪松, 万永魁
地震 2019, 39 (
1
): 39-47.
摘要
(
216
)
PDF(pc)
(3785KB)(
479
)
可视化
收藏
唐山地震台多条短基线测线自2012年以来出现的破年变和趋势转折异常现象得不到合理解释。 经核实, 潜在干扰因素为观测场地附近的大型建筑施工。 为定量分析建筑施工对趋势转折现象和年变消失现象的影响, 本文基于多年跨断层数据, 利用二维线弹性模型有限元方法, 对断层运动进行模拟分析。 结果显示: 场地附近的大型建筑施工会造成断层水平张性运动趋势的转缓, 且在时间上与观测异常现象匹配, 但不会导致由张性转为压性的运动; 同时, 建筑施工会造成跨断层基线年变振幅减小, 但不会引起年变消失。 唐山台基线的短期快速变化和年变消失的异常变化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与区域构造运动和应力场改变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7.
盖州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的研究
杨士超, 张博, 曹凤娟, 王亮, 邵媛媛
地震 2019, 39 (
3
): 158-165.
摘要
(
293
)
PDF(pc)
(2756KB)(
477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辽宁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 计算了2012年盖州青石岭震群和2014年盖州西海域震群的谱振幅相关系数, 结果显示, 盖州青石岭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为0.72~0.90, 2016年之后稳定在0.75, 相关系数略低, 震源机制解一致性较低; 盖州西海域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为0.85~0.99, 2015年之后随着震群活动的减弱谱振幅相关系数稳定在0.85, 相关系数较高, 震源机制解一致性较高。 结合盖州地区视应力水平分析认为, 盖州地区谱振幅相关系数的变化与该地区应力水平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8.
WebGIS 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刘吉夫, 陈永, 陈棋福, 黄静
地震 2003, 23 (
4
): 10-20.
摘要
(
339
)
PDF(pc)
(113KB)(
472
)
可视化
收藏
WebGIS 系统出现至今, 我国在理论和应用等方面做了许多探索, 但限于条件, 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 至今尚无真正意义上的WebGIS 应用实例。为了促进WebGIS 的应用进程, 有必要对这些年研究和探索的成果作一个总结。在大量浏览近几年登载在国内各类媒体上的有关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学位论文以及应用实例的基础上, 概括了WebGIS 的主要特点, 总结了WebGIS 的关键问题和实现技术, 并着重介绍了目前WebGIS 在农业、林业、气象、水利、地震、海洋、国土资源、环境保护、铁路交通、电力、城市建设和规划等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 最后对WebGIS 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作为开放性的应用平台, WebGIS在我国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9.
华北块体地震活动显著增强预测效能评估
贾漯昭, 宋美琴, 谢健健, 邢康, 高家乙
地震 2020, 40 (
2
): 38-48.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0.02.003
摘要
(
304
)
PDF(pc)
(1956KB)(
466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华北块体1970年以来的13次典型6级以上地震, 通过组合地震显著增强异常指标的预测时间、 预测范围等参数, 使用Molchan、 R值等方法进行全时空扫描检测效能评估, 最终验证了地震显著增强异常地震预测指标在华北块体的适用性和最佳预报参数, 为使用该方法的震情跟踪工作提供切实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40.
探地雷达在探测隐伏活动断层中的应用
李建军, 张军龙
地震 2015, 35 (
4
): 83-89.
摘要
(
161
)
PDF(pc)
(1685KB)(
464
)
可视化
收藏
以东昆仑断裂带东部采用探地雷达探测隐伏活动断层为例。 在浅覆盖区, 利用合理的采集参数和数据处理流程; 雷达剖面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出隐伏断层的形态特征和岩土分层; 结合沉积序列, 可以分析和评价断层的活动性。 实验证明, 探地雷达是一种有效探测浅覆盖区隐伏活动断层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