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运泰. 地震预测要知难而进[J]. 求是, 2008(15): 58-60. [2] 唐荣昌, 文德华, 黄祖智, 等. 松潘—龙门山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J]. 中国地震, 1991, 7(3): 64-71. [3] 陈社发, 邓起东, 赵小麟, 等.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一)[J]. 地震地质, 1994, 16(4): 404-412. [4] 陈社发, 邓起东, 赵小麟, 等.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二)[J]. 地震地质, 1994, 16(4): 413-421. [5] 邓起东, 陈社发, 赵小麟, 等. 龙门山及其邻近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J]. 地震地质, 1994, 16(4): 389-402. [6] 唐文清, 刘宇平, 陈智梁, 等. 基于GPS技术的活动断裂监测以鲜水河、 龙门山断裂为例[J]. 山地学报, 25(1): 103-107. [7] 马起保, 苏刚, 侯治华, 等. 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计龙门山断裂带中断晚第四纪滑动速率[J]. 地震地质, 2005, 27(2): 234-242. [8] 张培震, 徐钖伟, 闻学泽, 等.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 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1(4): 166-172. [9] 方樟顺主编. 中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十四年[M]. 国家地震局, 中国经济法研究会.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 [10] 白兰香, 闻学泽. 龙门山断裂带茂汶汶川段的长期强震潜势[J]. 四川地震, 1994(3): 51-58. [11] 梅世蓉. 从华北地震活动的规则性看危险区划分的一个途径[J]. 地震战线, 1970, 学术讨论专集(1): 1-11. [12] 陈章立. 地震预报实践与思考[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7. [13] 梅世蓉, 中国的地震活动性[J]. 地球物理学报, 1960, 9(1): 15-19. [14] 安欧, 高国宝. 龙门山断裂带测区古构造残余应力随深度分布及带中残余能量[J]. 地震地质, 1996, 18(1): 25-29. [15] 陈章立. 浅论地震预报地震学方法基础[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4. [16] 陈国光, 计风桔, 周荣军, 等.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J]. 地震地质, 2007, 29(3): 657-673. [17] Mogi K. Study of elastic shocks caused by the fracture of heterogenous materials and their relation to earthquake phenomena[J]. Bull Earthq Res, Inst Univ, Tokyo, 1962(40): 125-173. [18] 陈运泰, 吴忠良, 王培德, 等. 数字地震学[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0. [19] 陈运泰. 地震预测进展、 困难与前景[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7, 28(2):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