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薄万举, 杨国华, 郭迁良, 等. 地壳形变与地震预测研究[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1. [2] 谢觉民. 形变台点对大震的前兆的显示能力[A].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 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C]. 北京: 地震出版扯, 1990. 32-41. [3] 薄万举, 郭良迁. 地质构造与大地形变的综合研究[A]. 刘连柱. 减灾论坛[C]. 香港: 欧亚经济出版社, 2000. 13-22. [4] 张红艳, 谢富仁. 首都圈地区跨断层形变观测与地壳应力场[J]. 地震地质, 2007, 29(4): 706-714. [5] 郭迁良, 薄万举, 杜雪松, 等. 华北地区断层形变异常与地震活动[J]. 地震, 2004, 24(3): 42-50. [6] 高忠宁, 蒋成恩, 戴梁焕, 等. 大同一阳高6.1级地震断层位移测量前兆异常特征[J]. 地震, 1990(4): 66-74. [7] 焦青, 刘耀伟, 杨选辉, 等. 文安5.1级地震前兆变化特征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7, 27(6): 96-99. [8] 高忠宁, 龚复华. 由断层活动特征探讨地震活动的前兆信息首都圈三次MS6.0地震的启示[A]. 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1. 128-135. [9] 施顺英, 张燕. 基于跨断层形变异常预测云南地震的试验[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7, 27(5): 83-87. [10] 高文学, 马瑾. 首都圈地震地质环境与地震灾害[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 [11] 王仁, 何国琦, 殷有泉. 华北地区地震迁移规律的数学模拟[J]. 地震学报, 1980, 2(1): 32-42. [12] 王仁, 孙苟英, 蔡永恩. 华北地区近700年地震序列的数学模拟[J]. 中国科学(B辑), 1982, 12(8): 745-753. [13] 刘峡, 傅容珊, 杨国华. 用GPS资料研究华北地区形变场和构造应力场[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6, 26(3): 33-39. [14] 陈连旺, 陆远忠, 张杰, 等. 华北地区三维构造应力场[J]. 地震学报, 1999, 21(2): 140-149. [15] 陈连旺, 陆远忠, 郭若眉, 等. 华北地区断层运动与三维构造应力场的演化[J]. 地震学报, 2001, 23(4): 249-361. [16] 陆远忠, 叶金绎, 蒋淳. 中国地震前兆地震活动图像机理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50(2): 499-508. [17]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华北地区强地震中短期前兆特征与预测方法研究[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5. [18] 陈琪福, 郑大林. 中国震例(1995—1996)[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2. [19] 许绍燮. 地震预报能力评分[A]. 国家地震局可以监测司. 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研究文集(地震学专集)[C]. 北京: 学术书刊出版社, 1989. 586-590. [20] 焦青, 范国胜. 首都圈地区跨断层位移流动观测资料的地震预报效能[A]. 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3. 93-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