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丁鉴海, 车时, 余素荣, 等. 地磁日变地震预报方法及其震例研究[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9. 61-110. [2] 张学民, 钱家栋, 王亚丽, 等. 地磁低点位移频谱特征及机理探讨[J]. 地震学报, 2008, 30(5): 474-483. [3] 冯志生, 李琪, 李鸿宇, 等. 地磁低点位移线两侧异常变化的反相位现象及其解释[J]. 中国地震, 2009, 25(2): 206-213. [4] 陈化然, 杜爱民, 王亚丽, 等. 地磁低点位移与地磁场等效涡旋电流体系关系的初步研究[J]. 地震学报, 2009, 31(1): 59-67. [5] 陈绍明. 地磁日变低点位移分界线的网络分布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的探讨[J]. 地震, 1987, 7(5): 33-43. [6] 胡久常, 刘伟, 郭明瑞, 等. 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的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双低点”异常[J]. 地震学报, 2009, 31(5): 589-593. [7]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教研室. 地磁学教程[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6. 177-223. [8] 腾吉文. 中国岩石层物理的地震学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37(增刊): 140-159. [9] 王椿镛. 中国岩石层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40(增刊): 82-109. [10] 吴立新, 李金平, 刘善军. 基于基准场的地震红外异常分析技术[J]. 2009, 29(增刊): 26-33. [11] 藏绍先, 周蕙兰, 魏荣强, 等. 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的研究[J]. 地震学报, 2003, 25(5): 492-503. [12] 徐文耀, 祁睽, 王仕明. 地球深部电性变化及相变机制[J]. 西北地震学报, 1980, 2(3): 1-9. [13] 徐文耀. 地球发电机过程的实验室模拟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5, 20(3): 698-704. [14] 藏绍先, 周蕙兰, 魏荣强, 等. 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的研究[J]. 地震学报, 2003, 25(5): 492-503. [15] 张宝盈. 地震电磁成因假说[J]. 高原地震, 2005, 17(2): 1-21. [16] 石东平, 唐祖义, 陈武. 趋肤效应的理论研究与解析计算[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8(5): 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