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锡伟, 吴卫民, 张先康, 等. 首都圈地区地壳最新构造变动与地震[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2] Savage J C, Burford R O. Geodetic determination of relative plate motion in central California[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1973, 78(5): 823-845. [3] Wang H, Liu M, Cao J, et al. Slip rates and seismic moment deficits on major active faults in mainland China[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2011, 116(B02405). doi:10.1029/2010JB007821. [4] 唐方头, 邓志辉, 张培震, 等. 由跨断层形变测量反映的华北地块近期断裂活动特征[J]. 中国地震, 2004, 20(4): 399-404. [5] 焦青, 邱泽华, 范国胜. 北京地区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活动与地震[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5, 25(4): 50-54. [6] 焦青, 范国胜. 河北文安地震前后首都圈跨断层位移的变化特征[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7, 27(6): 17-21. [7] 车兆宏. 首都圈断层活动性研究[J]. 华北地震科学, 1993, 11(2): 23-34. [8] 薄万举, 罗三明, 王彦, 等. 首都圈长水准与跨断层流动观测资料的综合研究[J]. 山西地震, 1994, 78(3): 19-22. [9] 黄建平, 石耀霖, 李文静. 从跨断层短基线观测计算地应变的方法探讨以唐山台地形变数据为例[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5): 1118-1126. [10] 唐方头, 张培震, 邓志辉, 等. 华北地区主要断裂带的现今运动特征[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5, 33(1): 4-6. [11] 张晶, 江在森, 王武星, 等. 边界作用力改变与首都圈形变场变化[J]. 中国地震, 2008, 24(2): 134-141. [12] 刘峡, 马瑾, 傅容珊, 等. 华北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动力学初步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6): 1418-1427. [13] 刘晓霞, 江在森, 武艳强. 利用GPS资料研究燕山-渤海带的运动状态[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 30(1): 21-26. [14] 张超. 跨断层位移测量与局部断层活动[J]. 地震, 1981, 1(5): 24-25. [15] 张红艳, 谢富仁, 焦青, 等. 首都圈地区跨断层形变观测和地壳应力场[J]. 地震地质, 2007, 29(4): 706-715. [16] 黄辅琼, 陈顒, 白长清, 等. 八宝山断层的变形行为与降雨及地下水的关系[J]. 地震学报, 2005, 27(6): 637-646. [17] 王峻, 刘启元, 陈九辉, 等. 首都圈地区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1): 57-66. [18] 徐杰, 宋长青, 楚全芝.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地震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J]. 地震地质, 1998, 20(2): 146-154. [19] 杨国华, 江在森, 张风霜, 等.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对川滇地区地壳水平形变的影响[J]. 中国地震, 2007, 23(1): 56-64. [20] 陈连旺, 陆远忠, 郭若眉, 等. 边界作用力变化引起的华北地区应力场分区加卸载效应[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7, 27(6): 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