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梅世蓉. 中国的地震活动性[J]. 地球物理学报, 1960, 9(1): 1-19. [2] 陆远忠, 陈章立, 王碧泉, 等. 地震预报的地震学方法[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5: 75-85. [3] 李钦祖, 于利民, 王吉易, 等. 成组活动是中国大陆强地震的一个基本特点[J]. 地震学报, 1994, 16(1): 11-17. [4] 蔡静观, 李永莉, 刘丽芳, 等. 云南地区地震活动的有序迁移图像[J]. 地震地质, 2002, 24(3): 335-345. [5] 马禾青, 赵卫明, 任雪梅, 等. 中国大陆地震成组活动特征统计分析[J]. 地震, 2003, 23(1): 57-62. [6] 顾方琦, 张春芝, 张枝榴, 等. 1970年以来华东地区地震活动主体区的迁移[J]. 地震地质, 2001, 23(3): 475-480. [7] 宇津德治. 地震事典[M]. 李裕澈, 等. 译.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0: 236-238. [8] 丁国瑜. 中国内陆活动断裂基本特征的探讨[J]. 中国活动断裂,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2: 1-9. [9] 曹志华, 傅征祥. 中国大陆中长期地震活动的群集特征[J]. 地震, 1999, 19(4): 338-344. [10] 陈字卫, 凌学书, 余华扬, 华东地区强震活动的特点及其应用[J]. 中国地震, 1999, 15(2): 167-177. [11] 马宗晋, 傅征祥, 张郢珍, 等. 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2: 191-216. [12] 张国民. 中国大陆强震成组活动的韵律性特征[J]. 地震地质, 1987, 9(2): 27-37. [13] 张国民, 马宗晋, 蒋铭. 华北强震规律的研究[J]. 中国地震, 1988, 4(3): 66-70. [14] 方仲景, 丁梦林, 向宏发, 等. 郯庐断裂带的基本特征[J]. 科学通报, 1986, (1): 52-55. [15] 吴大铭, 张裕明, 方仲景, 等. 论中国郯庐断裂带的活动[J]. 地震地质, 1981, 3(4): 15-24. [16] 吴少武, 张绍治, 刘仲芳.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活动特征[J]. 中国地震, 1988, 4(3): 158-161. [17] 傅征祥, 吕晓健, 郝平, 等. 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的强震成组活动迁移图像分析[J]. 地震, 2010, 30(4): 13-21. [18] 马宏生, 张国民, 刘杰, 等.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关系研究[J]. 地学前缘, 2003, 10(特刊): 74-80. [19] 顾方琦, 沈小七, 张春芝. 华东地区中等地震活动条带整体性迁移特征的研究[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7, 28(2): 32-35. [20] 陈文彬, 徐锡伟, 刘百篪. 地震的丛集性与断裂间的相互作用: 兼论祁连山东段的地震危险性[J]. 西北地震学报, 2000, 22(2): 126-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