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振拓,李志强,丁文秀,等.面向防震减灾的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以2007年宁洱地震灾区为例[J].震灾防御技术,2012,7(3):273-284. [2]Clark C.Urban Population Densities.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Series A(General),1951,114(4):490-496. [3]吴文钰,高向东.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模型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8):968-974. [4]吕安民,李成明,林宗坚等.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分布化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27(3):301-305. [5]范一大,史培军,辜智慧,等.行政单元数据向网格单元转化的技术方法[J].地理科学. 2004,24(1):105-108. [6]廖顺宝,孙九林.基于GIS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J].地理学报,2003,58(1):25-33. [7]曹彦波,李永强,李敏,等.基于多源数据的云南人口空间分布模拟研究[J].中国地震,2014,30(1):118-131. [8]曹伟强,陶和平,谭理,等.基于多远空间数据的山区人口分布模拟[J].国土资源遥感,2012,93:61-67. [9]江东,杨小唤,王乃斌,等.基于RS、GIS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734-738. [10]唐华秀,马劲松,战金艳,等.江苏省人口数据空间离散化研及其精度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4):506-510. [11]陈晴,侯西勇,吴莉.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的人口空间化模拟对比分析—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4,29(5):95-100. [12]卓莉,陈晋,史培军,等.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人口密度模拟[J].地理学报. 2005,60(2):266-276. [13]戚伟,李颖,刘盛和,等.城市昼夜人口空间分布的估算及其特征—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3,68(10):1 344-1 356. [14]李淑娟,王黎明,董楠.城市建筑物人口时空分布模型与实验分析—以北京东华门街道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15(1):19-28. [15]张子民,周英,李琦,等.城市局域动态人口估算方法与模拟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12(4):503-509. [16]杨海,田永中,王冰.基于RS和GIS的高分辨率白天城市人口分布模拟—以重庆北碚城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 129-1 132. [17]韩贞辉,李志强,陈振拓,等.人口、房屋数据空间化及其在震害快速评估中的应用[J].地震地质,2013,35(4):894-906. [18]丁文秀,李志强,卓力格图,等.四川省房屋数据空间化及在芦山7.0级地震灾情快速评估中的应用[J].灾害学,2015,30(2):128-132. [19]杨海霞,王晓青,窦爱霞,等.基于RS和GIS的建筑物空间分布格网化方法研究[J].地震,2015,35(3):136-146. [20]尹之潜. 地震灾害及损失预测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21]姜夫爵,陈敏,王正科.天津地区的断裂构造特征[J].西北地质,2010,43(2):143-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