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冯恩国, 王华, 车用太, 等. 中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现状调查与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 33(5/6): 202-207. [2] 简春林. 中国大陆地震地下流体异常特征研究[J]. 地震, 2004, 24(1): 42-49. [3] 岳明生. 地震预测研究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 国际地震动态, 2005(8): 9-23. [4] 车用太, 鱼金子, 等. 地震地下流体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6. [5]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一九九八年张北地震[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9, 99-131. [6] 刘耀炜, 任宏微, 张磊, 等. 鲁甸6.5级地震地下流体典型异常与前兆机理分析[J]. 地震地质, 2015, 37(1): 307-318. [7] 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震例总结规范(DB/T242007)[S]. 中国地震局发布, 2007. [8] 车用太, 鱼金子.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台网调整与优化方案探讨[J]. 地震学报, 2015, 37(2): 358-368. [9] 张国民, 付征祥, 桂燮泰, 等. 地震预报引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10] 张培震, 邓起东, 张国民, 等.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中国科学(D辑), 2005, 33(增刊): 12-22. [11] 邓起东, 冉勇康, 杨晓平, 等. 中国活动构造图(1∶400万)[Z].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7. [12] 全国地震标准化委员会.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下流体台站(DB/T20.4—2006)[S]. 中国地震局颁布, 2006. [13] 全国地震标准化委员会. 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GB/T1953.4—2004)[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发布, 2004. [14] 车用太, 鱼金子, 朱成英. 关于地震地下水观测井建设的若干问题[J]. 内陆地震, 2014, 28(3): 195-201. [15] 刘耀炜.动力加载作用与地下水物理动态过程[D]. 中国地质大学, 2009. [16] 杨竹转, 邓志辉, 杨贤和, 等. 井孔水温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探讨[J]. 地震, 2010, 30(2): 71-79. [17] 车用太, 鱼金子.井水温度观测中有待解决的若干基本问题[J]. 中国地震, 2013, 29(3): 306-315. [18] 王基华, 张培仁, 孙凤民. 地震前后地下氢气异常变化的又一例[J]. 地震, 1982(4): 17+34. [19] 车用太, 刘耀炜, 何镧. 断层带氢气观测[J]. 地震, 2015, 35(4): 1-11. [20] 吴锦秀, 赵成樑. 应变—渗流基本规律与地震前兆[J]. 地震, 1988, (2): 9-14. [21] 车用太, 鱼金子. 试论地下水流量观测的重要性[J].地震, 1992,(1): 57-62. [22] 笠原庆一著(赵仲和等译). 地震力学[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4. [23] 郭增建, 秦保燕. 地震成因和地震预报[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