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四光. 地质力学概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4. [2] 马宗晋, 傅征祥, 薛峰. 北纬20~50°的大陆地震构造系[J]. 地质学报, 1984, (2): 114-124. [3] 马利华, 韩延本, 尹志强. 全球强震的分布及其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J]. 天文研究与技术, 2007, 4(4): 406-411. [4] 安欧. 全球大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的关系[J].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1): 56-67. [5] 傅征祥. 全球强震活动性的某些统计特征[J]. 地震学报, 1986, 8(2): 137-145. [6] 傅征祥. 岛弧—海沟地区浅源强震分布和地球自转[J]. 地球物理学报, 1984, 27(1): 53-63. [7] 傅征祥, 邵辉成, 丁香. 中国大陆浅源强震分布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J]. 地震, 2004, 24(3): 15-20. [8] 郑大伟, 周永宏. 地球自转变化与全球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J]. 地震学报, 1995, 17(1): 25-30. [9] 陈学忠, 李艳娥, 赵晓燕. 地球自转、 地震成因与地震预报[J]. 国际地震动态, 2010, (1): 18-24. [10] 陈学忠, 陆小华. 全球不同地区强震与地球自转之间的关系分析[J]. 国际地震动态, 2011, (12): 34-40. [11] 陈学忠, 李艳娥, 王恒信, 等. 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M9.0地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现象及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1): 79-90. [12] 李启斌, 肖兴华, 李致森. 中国大陆强地震与地球自转角速度长期变化关系的初步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1973, 16(2): 71-80. [13] 陈翠仙. 20世纪中国8级大地震与日长关系的初析[J]. 云南天文台台刊, 1992, (4): 51-53. [14] 郭恒祖.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西部和邻区的大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的关系[J]. 内陆地震, 1991, 5(3): 15-20. [15] 王恒信, 赵晓燕, 李艳娥, 等. 几次强震及震前震中附近地区中小地震与地球自转的关系[J]. 地震, 2011, 31(2): 33-41. [16] 冯志生, 王俊菲, 田韬, 等. 华北、 江苏及邻区中强地震与地球自转加速度变化的统计关系初步研究[J]. 中国地震, 2013, 29(3): 393-398. [17] 田韬, 冯志生, 祝涛, 等. 菲律宾海板块西缘强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加速度变化关系研究[J]. 中国地震, 2018, 34(2): 待刊. [18] 傅征祥, 刘桂萍, 邵志刚, 等. 板块构造和地震活动性[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9, 190-192. [19] 傅容珊, 李力刚, 郑大伟, 等. 核幔边界动力学地球自转十年尺度波动[J]. 地球科学进展, 1999, 14(6): 541-549. [20] 万永革. 数学信号处理的MATLAB实现[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21] 王晓晴, 傅征祥, 张立人, 等. 中长期时空增益综合预测模型及其初步应用[J]. 地震学报, 2000, 22(1): 45-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