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献智, 张国民. 台湾东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及与大陆地震的关系[J]. 地震研究, 1995, 18(1): 16-20. [2] 吕培苓, 刘杰. 台湾及东部海域强震活动性研究及其对大陆强震的预测意义[J]. 地震, 2000, 20(4): 57-62. [3] 门可佩. 1999年台湾7.6级大震与江苏—南黄海地区中强震预测[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2, 17(1): 121-126. [4] 陈立德, 付红. 地震预报基础与实践[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3. [5] 马杏垣.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9. 4-21. [6] 刘洁, 宋惠珍. 低速体与深浅断裂共同孕震过程的数值模拟初步研究[J]. 地震地质, 2002, 24(3): 355-367. [7] 许忠淮. 东海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其成因探讨[J]. 地震学报, 1999, 21(5): 495-501. [8] 周硕愚, 张跃刚, 丁国瑜, 等. 依据GPS数据建立中国大陆板内块体现时活动模型的初步研究[J]. 地震学报, 1998, 20(4): 347-355. [9] 许忠淮. 东亚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图的编制[J]. 地震学报, 2001, 23(5): 492-501. [10] 傅征祥. 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性力学研究[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7. [11] 汪素云, 陈培善. 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J]. 地球物理学报, 1980, 23(1): 35-45. [12] 王琪, 张培震, 马宗晋.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GPS观测数据与速度场[J]. 地学前缘, 2002, 9(2): 415-427. [13] 张裕明. 我国台湾岛的地震构造特征[J]. 地震地质, 1979, 1(4): 79-91. [14] Hill D P, Reasenberg P A, Michael A, et al. Seismicity remotely triggered by the Magnitude 7.3 Landers, California, Earthquake[J]. Science, 1993, 260: 1617-1623. [15] Bak P, Tang C. Earthquakes as a self-organized critical phenomenon[J]. J GeophysRes, 1989, 94(B11): 15635-15637. [16] Ito K, Matsuzaki M. Earthquakes as self-organized critical phenomena[J]. J GeophysRes, 1990, 95(B5): 6853-6860. [17] 朱文耀, 陈宗颐, 王小亚, 等.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背景场[J]. 科学通报, 1999, 44(14): 1537-1539. [19] 周硕愚, 吴云. 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海现时地壳运动与地震动力学综合研究[J].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 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