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 2005, Vol. 25 ›› Issue (2): 26-32.
白玲1, 王勤彩2, 刁桂苓2, 张天中1, 赖晓玲3, 李松林3, 林碧苍4, 武巴特尔1
BAI Ling1, WANG Qin-cai2, DIAO Gui-ling2, ZHANG Tian-zhong1, LAI Xiao-ling3, LI Song-lin3, LIN Bi-cang4, WU Bateer1
摘要: 1970年至1998年1月10日张北地震前, 沿NWW向发生2级以上地震24次, 其分布相对集中, 呈条带状。 对华北台网所记上述地震的到时数据全部重新查图核对, 并补充了内蒙古台网5个台的数据以改善用于定位的台站分布, 并采用主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 除一个地震外, 其余地震更加集中, 形成一小震条带。 1998年2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张北震区架设10台短周期数字化地震仪, 记录了大量微震。 作者采用P波和S波到时差重新进行了震源定位, 得到184次微震的定位结果, 连同1998年1~2月张北震区3级以上地震事件定位结果一起勾画出6.2级地震的震源破裂带。 由张北地震震中向SEE向延伸存在由强震构成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 根据精确定位结果, 结合修订后主震的震源机制、 宏观烈度分布和层析成像资料, 讨论了张北地震和小尺度地震带(震源破裂带)、 震前的中等尺度小震条带以及大尺度的张家口-渤海强震带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