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冯德益, 谭爱娜, 王克芬. 近地震波速异常与地震预报[J]. 地球物理学报, 1974, 17(2): 84-98. [2] 冯德益. 地震波速异常[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1, 1-14. [3] Guoqing L, Shearer P M.Estimating Local VP/VS Ratios within Similar Earthquake Clusters[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7, 97: 379-388. [4] 王志铄, 李源. 汶川地震余震区波速比与强余震的关系[J]. 山西地震, 2012, 1: 5-7. [5] 蔡静观. 波速比计算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J]. 地震研究, 2000, 23(1): 51-56. [6] 翁钊强. 单台多震和达法研究山西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J]. 中国地震, 2015, 31(1): 89-100. [7] 李永莉, 赵小艳, 付虹. 小湾水库蓄水前后的水库地震波速比变化初探[J]. 地震研究, 2012, 35(4): 464-470. [8] 李敏莉, 刘东旺, 刘泽民, 等. 安徽及邻区平均波速比的测定及研究[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5, 1: 22-27. [9] 王林瑛, 李艳娥, 李芳, 等. 汶川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和视速度变化特征的研究[J]. 地震学报, 2011, 33(1): 1-14. [10] 嘉世旭, 刘昌锉. 邢台震源区波速比异常与地震的关系[J]. 地震学报, 1996, 39(supp): 205-215. [11] Hauksson E, Haase J. Three-dimensional VP and VP/VS velocity models of the Los Angels Basin and central Trans-verse Ranges, California[J]. Jour Geophys Res, 1994, 102: 5423--5453. [12] 王林瑛, 李艳娥, 李芳, 等. 汶川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和视速度变化特征的研究[J]. 地震学报, 2011, 33(1): 1-14. [13] Whitcomb J H, Garmany J D, Anderson D L. 1973. Earthquake prediction:Variation of seismic velocities before the San-Fernando earthquake[J]. Science, 1973,180(4086): 632-635. [14] Roel Snieder, Alexandre Gret, Huub Douma, et al. Coda Wave Interferometry for Estimating Nonlinear Behavior in Seismic Velocity[J]. Science, 2002, 29: 2253-2255. [15] 刘志坤, 黄金莉. 利用背景噪声互相关研究汶川地震震源区地震波速度变化[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4): 853-863. [16] 李霞, 周彦文, 赵瑞, 等. 沂沭断裂带及附近地区分段平均波速比研究[J]. 地震研究, 2013, 36(2): 148-154. [17] 陈丽娟, 陈学忠, 李艳娥, 等. 利用纵、 横波的拐角频率比值和位移谱零频极限比值计算波速比[J]. 地震, 2014, 35(2): 11-25. [18] Meier U, Shapiro N M, Brenguier F. Detecting seasonal variations in seismic velocities within LosAngeles basin from correlations of ambient seismic noise[J]. Geophys J Int, 2010, 181: 985-996. [19] 张学民, 刁桂苓, 束沛镒, 等. 华北地区地下介质波速比值(VP/VS)研究[J]. 地震地质, 2004, 26(2): 305-317. [20] 刘琼林, 王椿墉, 姚志祥, 等.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地壳厚度与波速比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9): 2213-2224. [21] 邓涛, 杨林德. 各向异性岩石纵、 横波的波速比特性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25(10): 2023-2029. [22] 王峰, 丘广新, 程效军. 改进的鲁棒迭代最小二乘平面拟合算法[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9(9): 1350-1354. [23] 吴昊, 陈树新, 等. 一种鲁棒的递推总体最小二乘无源定位算法[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6(3): 886-893. [24] 秦保燕, 张元生. 波速比异常空间演化与主震位置预测[J]. 西北地震学报, 2000, 22(1): 5-9. [25] 杨文采, 瞿辰, 于常青. 华北东部地区地壳泊松比异常及其成因[J].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大学), 2011, 18(3): 13-21. [26] 梁向军, 刘林飞, 李丽, 等. 山西地区的波速比(VP/VS)特征研究[J]. 华北地震科学, 2014, 32(2): 20-24. [27] 李冬圣, 蔡玲玲, 常亮, 等. 河北赞皇震群波速比变化特征研究[J]. 2015, 33(4): 20-23. [28] 徐鑫, 刘东旺, 刘泽民. 安徽及邻区中强震前波速比变化研究[J].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1): 16-19. [29] 陈俊华, 甘家思, 魏贵春, 等. 水库断层岩溶带地震波波速比研究[J]. 人民长江, 2011, 42(3): 23-26. [30] 张小涛, 韩丽萍, 张新东, 等. 邢台地区波速比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研究[J]. 西北地震学报, 2012, 34(1): 85-87. [31] 姚家骏, 王培玲, 刘文邦. 玉树7.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特征分析[J]. 高原地震, 2012, 24(3): 6-10. [32] 胥颐, 杨晓涛, 刘建华. 云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的层析成像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6): 1904-1914. [33] 邵磊, 王健, 林国庆. 特定震源台站校正定位方法及在安徽霍山地区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6): 1440-1450. [34] 崔子健, 李志雄, 陈章立, 等. 小震群序列类型判定方法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研究的趋势[J]. 国际地震动态, 2011, 6(390): 3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