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方仲景, 丁梦林, 向宏发, 等. 郯庐断裂带基本特征[J]. 科学通报, 1986, 31(1): 52-55. [2] 李家灵, 晁洪太, 崔昭文, 等. 郯庐活断层的分段及其大震危险性分析[J]. 地震地质, 1994, 16(2): 121-126. [3] 晁洪太, 李家灵, 崔昭文, 等. 郯庐断裂带潍坊—嘉山段全新世活断层的活动方式与发震模式[J]. 地震研究, 1997, 20(4): 218-226. [4] 晁洪太, 李家灵, 崔昭文, 等. 与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断层有关的几个问题讨论[J].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4): 18-25. [5] 王志才, 王冬雷, 许洪泰, 等. 安丘—莒县断裂北段几何结构与最新活动特征[J]. 地震地质, 2015, 37(1): 176-191. [6] 李家灵, 晁洪太, 崔昭文, 等. 1668年郯城8.5级地震断层及其破裂机制[J]. 地震地质, 1994, 16(3): 229-237. [7] 高维明, 郑朗荪, 李家灵, 等. 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的发震构造[J]. 中国地震, 1988, 4(3): 9-15. [8] 李家灵, 晁洪太, 崔昭文, 等. 郯庐断裂带郯城—新沂段活断层研究[M]. 见: 活动断裂研究(1).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1. [9] 邓起东, 卢造勋, 杨主恩.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断层活动性评价问题[J]. 地震地质, 2007, 29(2): 189-200. [10] 李征西, 曾昭发, 李恩泽, 等. 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活动断层效果和方法最佳组合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2005, 35(S1): 109-114. [11] 易兵, 曾昭发, 李恩泽, 等. 电法探测城市活断层的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2005, 35(S1): 115-118. [12] 吴子泉, 刘元生, 刘保金, 等. 地球物理方法在城市地震活动断层精确定位中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5, 20(2): 528-533. [13] 吴子泉, 尹成. 电阻率横向剖面法及其在隐伏断层探测中的应用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50(2): 625-631. [14] 王启军, 胡延林, 都兴锋, 等.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工程勘查中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9, 24(1): 335-339. [15] 向宏发, 方仲景, 张晚霞, 等. 南口-孙河断裂活动性的初步研究[A]. 中国地震年鉴.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1. [16] 向宏发, 方仲景, 张晚霞, 等. 北京平原区隐伏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的初步研究[J]. 地震学报, 1993, 15(3): 385-388. [17] 向宏发, 方仲景. 北京平原区隐伏断裂的探测研究[A]. 中国地震年鉴.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0. [18] 向宏发, 王学潮, 虢顺民, 等. 聊城-兰考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的综合探测研究[J]. 地震地质, 2000, 22(4): 351-359. [19] 徐锡伟, 吴为民, 张先康, 等. 首都圈地区地壳最新构造变动与地震[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18-127. [20] 邓起东, 徐锡伟, 张先康, 等. 2003. 城市活断层探测的方法和技术[J]. 地学前缘, 2002, 10(1): 150-162. [21] 中国地震局. 中国地震活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Z].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5. [22] 柴炽章, 孟广魁, 杜鹏, 等. 隐伏活动断层的多层次综合探测: 以银川隐伏活动断层为例[J]. 地震地质, 2006, 28(4): 536-544. [23] 袁道阳, 王兰民, 何文贵, 等. 兰州市地震活断层探测新进展[J]. 地震地质, 2008, 30(1): 236-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