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国民.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的主要科学进展[J]. 地震, 2002, 22(1): 2-8. [2] 王长岭, 张慧. 大震水化参量场兆与源兆判别指标的研究[J]. 地震, 1999, 19(2): 155-160. [3] 刘耀伟, 张元生. 共和7. 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前兆的动态演化特征[J]. 西北地震学报, 1998, 20(1): 59-64. [4] 车用太, 鱼金子. 地下流体的源兆、场兆、远兆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J]. 地震, 1997, 17(3): 283-289. [5] 刘耀炜, 范世宏, 曹玲玲. 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与地震活动性指标[J]. 地震, 1999, 19(1): 19-25. [6] 杜学彬, 刘耀炜, 倪明康. 强震地下水动态中短临异常空间特征研究[J]. 地震学报, 1997, 19(4): 426-433. [7] 杜建国, 宇文欣, 李圣强, 等. 八宝山断裂带逸出氡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映震效能[J]. 地震, 1998, 18(2): 155-162. [8] 林元武, 王基华, 高松升. 断层气CO2 测定新方法与张北-尚义6. 2级地震预报[J]. 地震, 1998, 18(4): 353-357. [9] 刘耀炜, 施锦, 强震地下流体前兆信息特征[J]. 地震学报, 2000, 22(1): 59-64. [10] 刘耀炜, 施锦, 曹玲玲, 等. 水化学参量中短期异常识别方法及效能评价[J]. 地震, 2000, 20(增刊): 97-106. [11] 刘耀炜, 施锦, 潘树新, 曹玲玲. 川滇地区地下流体中短期前兆识别和区域性特征[J]. 地震, 2002, 22(1): 19-25. [12] 车用太, 刘五洲, 鱼金子, 等. 板内强震的中地壳硬夹层孕震与流体促震假设[J]. 地震学报, 1999, 22(1): 93-101. [13] 车用太, 鱼金子, 高维安. 唐山地震前兆场形成与演化的坚固体膨胀-热物质涌落(DR)模式[A].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地震预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7. 10-23. [14] 车用太, 鱼金子, 刘五洲. 华北北部地区3次强震前地下流体异常场及其形成与演化机理[J]. 中国地震, 1999, 15(2): 139-150. [15] 王智培. 根据超压气体裂隙震源模式讨论震级与震源尺度和孕震时间的关系[J]. 西北地震学报, 2001, 23(3): 230-237. [16] 张永仙. 应力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及热物质的运移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作用探讨[D]. 博士论文, 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1999. [17] 刘耀炜, 施锦, 曹玲玲, 等. 岩石圈内的流体通道研究概述[J]. 国际地震动态, 2001, 2: 21-26. [18] 刘五洲, 孙君秀. 地下水在地震前应力场演化过程中的作用[J]. 地震, 2000, 20(4): 12-18. [19] 李炳乾, 尹京苑, 钱家栋, 等. 含水层渗透性能变化对水位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地震, 2000, 20(3): 61-66. [20] 李丽, 石耀霖, 张国民. 孔隙流体作用对地震活动影响的计算模型研究[J]. 地震学报, 1999, 21(1): 75-82. [21] 张慧, 梁子彬. 坚固体孕震模式下地下流体异常时空演化的数值模拟[J]. 地震学报, 2000, 22(2): 176-182. [22] 鱼金子, 徐峰, 刘五洲, 等. 地下水化学异常信息迁移的水动力学模型实验研究[J]. 地震, 2000, 20(1): 91-95. [23] 张朝明, 朱方保, 余华扬, 等. 地下水逸出气学异常信息迁移的水动力学模型实验研究[J]. 地震, 2000, 20(1): 96-102. [24] 王铁成, 毛桐恩, 孙天林, 等. 地下水对地电前兆影响的实验研究[J]. 地震, 1997, 17(2): 157-161. [25] 刘耀炜. 21世纪地震地下流体研究技术展望[A]. 中国地震局. 面向21世纪的地震科学技术青年科学论坛[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0. 100-105. [26] 潘树新, 刘耀炜. 光纤传感器在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观测中的应用及其前景[J]. 国际地震动态, 2001, 12: 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