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钱家栋. 地震电磁学理论基础与观测技术(试用本) [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0, 284-286. [2] 中国地震局. 地震标准汇编2009(第三册)[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9, 811-828. [3] 杜学彬, 李宁, 叶青, 等. 强地震附近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J].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50(6): 1802-1810-121. [4] DU Xue-Bin. Two types of changes in apparent resistivity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J]. Science in China (D) (in Chinese), 2010, 40(10): 1321-1330. [5] 包德修, 仁道, 马伟林, 等. 地震电磁信号的偶电体模型[J]. 中国地震, 1991, 7(4): 83-86. [6] 钱家栋, 陈有发, 金安忠. 地电阻率发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5: 48-132, 226-266. [7] 解滔, 杜学彬, 陈军营, 等.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中地表电流干扰影响计算[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 27(1): 112-121. [8] 聂永安, 巴振宁, 聂瑶. 深埋电极的地电阻率观测研究[J]. 地震学报, 2010, 32(1): 33-40. [9] 解滔, 杜学彬, 郑国磊, 等. 水平两层均匀介质中井下电阻率观测信噪比的理论计算[J]. 地震工程学报, 2012, 34(1): 18-22. [10] 王俊国, 翟珍. 我国井下地震观测和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J]. 地震, 1991, 11(4). [11] 乔子云, 白云刚, 关华平, 等. 河北柏舍台深井与浅层地电阻率观测对比分析[J]. 国际地震动态, 2012, (6): 293. [12] 康云生, 安海静, 马可兴, 等. 天水地电阻率地表与井下多种观测方式的试验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 2013, 35(1): 190-195. [13] 王志, 彭远黔, 张学民, 等. 大柏舍地电台映震能力初析[J]. 东北地震研究, 1997, 13(3): 25-30. [14] 张学民. 数字地电仪观测到的地电阻率年变化[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3, 24(2): 69-74. [15] 李晓鹏, 席继楼, 关华平, 等. 地电阻率井下观测装置抗干扰能力实验研究[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1, 32(5): 66-71. [16] 杨兴悦, 杨立明, 康云生, 等. 天水地震台井下地电观测系统介绍及其分析[J]. 地震研究, 2012, 35(1): 92-97. [17] 康云生, 安海静, 马可兴, 等. 天水地电阻率地表与井下多种观测方式的试验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 2013, 35(1): 190-195. [18] 陈志群, 柴剑勇, 李敬等. 和平台深孔电极地电阻率测值趋势下降原因分析[J]. 华南地震, 2014, 34(1): 117-121. [19] 郝臻, 杜学彬, 王静波. 地电学地震预测方法软件系统(GSEP) [J]. 西北地震学报, 2000, 22: 154-159. [20] 中国地震局. 电磁观测 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技术规范[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1, 20-21. [21] Du Xue-Bin, Ruan Ai-Guo, Fan Shi-Hong, et al. Anisotropy of the apparent resistivity variation rate near the epicentral region for strong earthquakes[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in Chinaese), 2011, 14(3): 303-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