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建中, 杨少敏. 用GPS资料揭示现今中国大陆构造运动[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5, 25(3): 75-80. [2] 唐文清, 刘宇平, 陆智梁, 等. 龙门山断裂构造带GPS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4, 24(3): 57-59. [3] 李桂荣, 艾力夏提·玉山, 王晓强, 等. 甘肃岷县漳县MS6.0地震前“陆态网络”基准站东西分量时序曲线异常特征研究[J]. 地震工程学报, 2013, 35(3): 524-548. [4] 杨建图, 姜衍祥, 周俊, 等. GPS测量地面沉降的可靠性及精度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6, 26(1): 70-75. [5] 武健强, 杨礼平, 薛文勇. 面向高精度地面沉降监测的GPS技术探讨[J]. 测绘信息与工程, 2009, 34(6): 13-14. [6] 方颖, 江在森, 邵志刚, 等.利用GPS连续资料分析川滇地区的地壳变形特征[J].地震研究, 2014, 37(2):204-209. [7] 邓青海, 袁仁茂, 马凤山, 等. 地面沉降的GPS监测及其基于GIS的时空规律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3(2): 278-281. [8] 张风霜, 武艳强, 孙东颖. 中国大陆GPS连续观测站基线时间序列分析[J]. 地震, 2011, 31(4): 86-97. [9] 张鹏, 蒋志浩, 秘金钟, 等. 我国GPS跟踪站数据处理与时间序列特征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7, 32(3): 251-254. [10] 朱文耀, 符养, 李彦. GPS高程导出的全球高程震荡运动及季节变化[J]. 中国科学(D辑), 2003, 33(5): 470-481. [11] 黄声享, 刘经南. GPS监测系统基准形变分析与动态随机模拟[J]. 2000, 25(6): 487-489. [12] Dong D, Fang P, Bock Y, et al. Anatomy of apparent seasonal variations from GPS-derived site position time series. J. Geophys. Res., 2002, 107(B4): 2075, doi:10.1029/2001JB000573. [13] Yan H, Chen W, Zhu Y, et al. Contributions of thermal expansion of monuments and nearby bedrock to observed GPS height changes. Geophys. Res. Lett., 2009, 36, L13301, doi:10.1029/2009GL038152. [14] 闫昊明, 陈武, 朱耀仲, 等. 温度变化对我国GPS台站垂直位移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4): 525-832. [15] 孙付平, 田亮, 门葆红, 等. GPS测站周年运动与温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 测绘学报, 2012, 41(5): 723-728. [16] 张诗玉, 钟敏, 唐诗华. 我国GPS基准站地壳垂直形变的大气负荷效应[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6, 31(12): 1090-1093. [17] Richard. A. Johnson, Dean. W著, 陆璇, 叶俊译. 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 第6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18] 车用太, 鱼金子, 刘成龙, 徐桂明, 郑益铭. 判别地下水异常的干扰性与前兆性的原则及其应用实例[J]. 地震学报, 2011, 33(6): 800-808. [19]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地形变测量[M]. 地震出版社, 2008, 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