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梅世蓉, 冯德益, 张国民, 等. 中国地震预测概论[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 [2] 黄兴伟. 如何看待我国地震预测研究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J]. 国际地震动态, 2009, (6): 24-31. [3] 许绍燮. 地震预测能力评分, 地震预测方法实用化研究文集一地震学专辑[M]. 北京: 学术书刊出版社, 1989: 586-589. [4] 张国民, 刘杰, 石耀霖. 年度地震预测能力的科学评价[J]. 地震学报, 2002, 24(5): 525-532. [5] 马宏生, 刘杰, 吴昊. 基于R值评分的年度地震预测能力评价[J]. 地震, 2004, 24(2): 31-37. [6] 罗平, 范杨, 陈立德, 等. 云南地区近期强震危险区定量指标体系的研究[J]. 地震学报, 1994, 16(2): 168-174. [7] 冯德益, 林命周, 顾瑾平, 等. 模糊集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在地震预测中的综合应用[J]. 地震学报, 1992, 14(3): 257-264. [8] 杨又陵, 徐道尊, 温和平. 新疆天山地区定点形变中短期地震前兆识别预报方法及效能评价研究[J]. 内陆地震, 1999, 13(4): 314-324. [9] 赵翠萍, 王海涛. 新疆天山地区PP回归综合预测模型研究及预测效能评价[J]. 地震, 2000, 20(4): 79-85. [10] 王筱荣. 新疆南天山西段地震波参数前兆识别预报指标及效能评价[J].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2): 150-156. [11] 李克, 刘俊清, 王禹萌. 层次分析方法在划分中长期地震危险区中的应用[J]. 世界地震工程, 2011, 27(2): 196-201. [12] 曹凤娟, 焦明若. 基于层次分析的辽宁地区中强震预测指标体系及效能评估[J]. 中国地震, 2012, 28(4): 415-424. [13] 张彬, 张佳. 基于最优传递矩阵的层次分析法在桥梁震害评估中的应用[J]. 灾害学. 2010, 25(3): 32-36. [14] 丁鉴海, 刘杰, 余素荣. 中国地震预测探索与实践[J]. 地震, 2000, 20(2): 12-17. [15] 杜异军, 马瑾. “λ”字式断层声发射b值及震级-频度关系的物理意义[J]. 地震地质, 1986, 8(2): 1-20. [16] 曹凤娟, 焦明若, 王海燕, 等. 基于层次分析的辽宁地区震情指标预警模型研究[J]. 华南地震, 2010, 30(2): 88-96. [17] 刘树枫, 袁海林. 环境预警系统的层次分析模型[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9: 132-135. [18] 李克, 曹丽. 层次分析方法在水库诱发地震预测中的应用[J]. 东北地震研究, 1995, 11(2): 39-45. [19] 陈丽丽, 李红, 李娜.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机械通气系统效能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16): 60-62. [20] 马宗晋. 华北地壳的多(应力集中)点场与地震[J]. 地震地质, 1980, 2(1): 39-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