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 2014, Vol. 34 ›› Issue (3): 149-159.
杨月巧1,2, 迟宝明1,2, 宴金旭3
收稿日期:
2013-10-03
修回日期:
2013-12-03
出版日期:
2014-07-31
发布日期:
2020-09-08
作者简介:
杨月巧(1972-),女,山西临汾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防灾减灾工程及应急管理等研究。
基金资助:
YANG Yue-qiao1,2, CHI Bao-ming1,2, YAN Jin-xu3
Received:
2013-10-03
Revised:
2013-12-03
Online:
2014-07-31
Published:
2020-09-08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重特大地震灾害的频发,震后重建的灾区再次遭受地震灾害,部分重建项目在震后暴露出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对地震灾后重建进行综合后评价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内容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综合后评价的一级评价指标:工程项目后评价、经济效益后评价、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后评价、社会效果后评价、人文价值后评价和应急能力后评价。并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得出各指标之间的层次关系。本文以芦山县在汶川地震的重建内容对该一级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同时构建出该县重建综合后评价的二级指标。分析结果说明该评价框架体系指标合理,方法可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
杨月巧, 迟宝明, 宴金旭.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综合后评价框架体系及实证分析以芦山县为例[J]. 地震, 2014, 34(3): 149-159.
YANG Yue-qiao, CHI Bao-ming, YAN Jin-xu. Empirical Study of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Evaluation Frame the Case of Lushan County[J]. EARTHQUAKE, 2014, 34(3): 149-159.
[1] Mojtaba Rafieian. Impacts of temporary housing on housing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Bam earthquake[J] .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2013, 22(1): 63-74. [2] Limongelli M P.Optimal location of sensors for reconstruction of seismic responses through spline function interpolation[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2003,32(7): 1055-1074. [3] 杜静. 对汶川震后恢复重建项目后评价工作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21): 156-159. [4] Xu J P, Yi Lu.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national counterpart aid model for post-disaster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s a case[J].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2013(1): 75-93. [5] 陈蓓蓓. 汶川灾后重建与政府合法性的双轨效应[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2: 46-98. [6] 肖磊,李仕明、汶川地震生态重建区的承载力评价及产业选择--兼论德阳重灾区旅游产业发展[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 11(2): 7-11. [7]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神户大学、日本阪神大地震研究[M]神户大学、日本阪神大地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 [8] 徐玖平. 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58-459. [9] 仇保兴. 借鉴日本经验求解四川灾后规划重建的若干难题[J].城市规划学刊, 2008(6): 13-23. [10] 陈静,翟国芳,李莎莎.“311"东日本大地震灾后重建思路、措施与进展[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1): 123-127. [11] 王岱,张文忠.国际多元合作推动灾区重建的回顾和思考[J].世界地理研究,2010, 19(2): 130-137. [12] 徐淑升,吴舜泽,逯元堂,等.国内外灾后重建经验与启示[J]. 环境保护, 2008(13): 39-42. [13] 曾旭正, 灾后重建规划体制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08(4): 29-33. [14]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玉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总结与经验交流[J].小城镇建设, 2010(6): 54-56. [15] 沈清基,马继武.良山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回顾、分析及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2008<4): 17-28. [16] 尹鸿伟.地震重建房质量问题如何终结[EB/OL]. (2013-04-12)[2003-07-22]. http:// www. nfcmag. com/ article/2778. html. . [17] 胡宝荣.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汶川县地震前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四川:成都理工大学,2009,32. [18] 赵延东. 自然灾害中的社会资本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7, (4): 53-56. [19] 连玉明. 汶川案例重建篇[M].北京:中国时代出版社, 2009. [20] 赵雪坤. 灾后重建规划中可持续规划理论与实践[J].中华建设, 2012, (7): 82-83. [21] 唐桂娟,王绍玉.城市自然灾害应急能力综合评价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53-75 [22.] 陈晓清,崔鹏,游勇,等.4.20芦山地震次生灾害与减灾对策[J].地学前缘,2013, 20(3): 29-35 [23] 徐锡伟,陈桂华,于贵华,等.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J]. 地学前缘,2013,20(3): 11-16. [24] 李为乐,黄润秋,许强,等.4.20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测评价[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40(3): 264-274. [25] 芦山县地方志办公室.芦山年鉴(2010)[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
[1] | 关兆萱, 万永革, 周明月, 王润妍, 宋泽尧, 黄少华, 顾培苑. 2024年新疆乌什MS7.1地震发震断层产状及其动力学探讨[J]. 地震, 2024, 44(2): 1-11. |
[2] | 李悦, 马晗宇, 刘振辉, 王熠熙, 邵永新. 天津典型观测井渗透性变化及对玛多7.4级地震响应机理分析[J]. 地震, 2024, 44(2): 33-51. |
[3] | 荆涛, Boonphor Phetphouthongdy, Chansouk Sioudom, 刘洋洋, 李继庚, 康春丽, 马未宇. 基于潮汐附加构造应力的2013年灯塔MS5.1地震射出长波辐射变化分析[J]. 地震, 2024, 44(2): 52-62. |
[4] | 杨彦明, 苏淑娟, 王磊. 2020年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ML4.5地震破裂方向性测定及发震构造分析[J]. 地震, 2024, 44(2): 63-85. |
[5] | 王婷婷, 边银菊, 任梦依, 杨千里, 侯晓琳. 地震事件分类识别软件[J]. 地震, 2024, 44(2): 104-119. |
[6] | 宋程, 张永仙, 夏彩韵, 毕金孟, 张小涛, 吴永加, 徐小远. 基于PI方法的华北2019年以来3次MS≥5.0地震回溯性预测研究[J]. 地震, 2024, 44(2): 120-134. |
[7] | 刘俊清, 张小刚, 张宇, 蔡宏雷, 陈卓, 包秀敏.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S6.2地震多点源地震矩张量反演研究[J]. 地震, 2024, 44(2): 169-177. |
[8] | 黄峰, 熊仁伟, 林敬东, 赵峥, 杨攀新. 嘉黎断裂带中段流域地貌形态指数与新构造活动特征[J]. 地震, 2024, 44(1): 1-18. |
[9] | 舒甜甜, 罗艳, 朱音杰. 2022年四川泸定MS6.8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及强地面运动模拟[J]. 地震, 2024, 44(1): 19-36. |
[10] | 吴旭, 薛兵, 李江, 朱小毅, 张兵, 黄诗. 深井地震综合观测系统授时方法设计与实现[J]. 地震, 2024, 44(1): 37-49. |
[11] | 薄万举, 张立成, 苏国营, 徐东卓, 赵立军. 对强震地形变监测预报方法的思考[J]. 地震, 2024, 44(1): 64-77. |
[12] | 岳晓媛, 李艳娥, 钟世军, 王薇, 王燕, 马梁. 唐山老震区M≥4.0地震前b值变化异常特征研究[J]. 地震, 2024, 44(1): 94-108. |
[13] | 贾昕晔, 白少奇, 贾彦杰, 刘芳, 娜热. 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Lg波衰减及场地响应特征研究[J]. 地震, 2024, 44(1): 109-117. |
[14] | 陈光齐, 武艳强, 夏明垚, 李志远. 2024年1月1日日本能登半岛7.6级地震: 震源特征、 灾害概况与应急响应[J]. 地震, 2024, 44(1): 141-152. |
[15] | 杨攀新, 熊仁伟, 胡朝忠, 高原. 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发震构造浅析[J]. 地震, 2024, 44(1): 153-159.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