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文彬. 2003河西走廊及邻近地区最新构造变形基本特征及构造成因分析[D]. 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 李强, 江在森, 武艳强, 等.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现今构造变形特征[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3, 33(2): 18-22. [3] 杨丽萍, 苏旭. 德令哈市地震小区划[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7. [4] 喜马拉雅地震科学台阵. 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波形数据—喜马拉雅计划.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1. [5] 许力生, 杜海林, 严川, 等. 一种确定震源中心的方法: 逆时成像技术(一)原理与数值实验[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4): 1190-1206. [6] 许力生, 严川, 张旭, 等. 一种确定震源中心的方法: 逆时成像技术(二)基于人工地震的检验[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12): 4009-4027. [7] 许力生, 严川, 张旭, 等. 芦山MS7.0地震究竟发生在哪里?[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9): 2982-2993. [8] 许力生, 严川, 张旭, 等. 2014年盈江双震的破裂历史[J]. 地球物理学报[J], 2014, 57(10): 3270-3284. [9] 黄浩, 付虹, 沙成宁, 等. 2016年青海门源MS6.4地震重定位[J]. 地震学报, 2017, 39(2): 176-187. [10] 魏强, 许力生, 李春来, 等. 2014年鲁甸MS6.5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的再研究[J]. 地震地质, 2017, 39(2): 374-389 [11] 严川, 许力生. 一种地方与区域地震震源机制反演技术: 广义极性振幅技术(一)原理与数值实验[J]. 地球物理学报, 2014, 57(8): 2555-2572. [12] 严川, 许力生, 张旭, 等. 一种地方与区域地震震源机制反演技术: 广义极性振幅技术(二)对实际震例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2015, 58(10): 3601-3614. [13] 胥颐, 刘福田, 刘建华, 等. 中国大陆西北造山带及其毗邻盆地的地震层析成像[J]. 中国科学(D辑), 2000, 30(2): 113-122. [14] 董治平, 张元生. 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三维速度结构研究[J]. 地球学报, 2007, 28(3): 270-276. [15] 王椿镛, 林中洋, 陈学波. 青海门源—福建宁德地学断面综合地球物理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38(5): 590-598. [16] 张先康, 嘉世旭, 赵金仁, 等. 西秦岭—东昆仑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结果[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1(2): 439-450. [17] 吴建平, 明跃红, 叶太兰, 等. 体波波形反演对青藏高原上地幔速度结构的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41(S1): 15-25. [18] 张元生, 周民都, 荣代潞, 等. 祁连山中东段地区三维速度结构研究[J]. 地震学报, 2004, 26(3): 247-255. [19] Kasahara K. Computer program for a fault-plane solution[J]. Bull Seism Soc Amer, 1963, 53(1)1: 13. [20] Lindh A, Fuis G, Mantis C. Seismic amplitude measurements suggest foreshocks have different focal mechanisms than aftershocks[J]. Science, 1978, 201(4350): 56-59. [21] Warren D H. Fault-plane solutions for microearthquakes preceding the Thanksgiving Day, 1974, Earthquake at Hollister, California[J]. Geophys Res Lett, 1979, 6(8): 633-636. [22] 许忠淮, 阎明, 赵仲和. 由多个小地震推断的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方向[J]. 地震学报, 1983, (3): 268-279. [23] Kennett B L N.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in Stratified Media[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4] Wang R J. A simple orthonormalizationmethod for stable efficient computation of Green’s functions[J]. Bull Seism Soc Amer, 1999, 89(3): 733-741. [25] 胡幸平, 俞春泉, 陶开, 等. 利用P波初动资料求解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震源机制解[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1(6): 1711-1718. [26] 白春艳. 北祁连中段冷龙岭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7. [27] 夏阳. 祁连山托来河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断裂构造及其演化[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