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鱼金子, 车用太, 刘五洲. 井水温度微动态形成的水动力学机制研究[J]. 地震, 1997, 17(4): 389-396. [2] 谷元珠, 车用太, 等. 塔院井水温微动态研究[J]. 地震, 2003, 23(1): 102-108. [3] 车用太, 刘成龙, 鱼金子. 井水温度微动态及其形成机制[J]. 地震, 2008, 28(4): 20-28. [4] 石耀霖, 曹建玲, 等. 唐山井水温的同震变化及其物理解释[J]. 地震学报, 2007, 29(3): 265-273. [5] 刘耀炜, 杨选辉, 刘用铭, 等. 地下流体对苏门答腊8.7级地震的响应特征[A]. 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8.7大地震及其对中国大陆地区影响[C].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编.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5, 131-258. [6] 尤传侠. 澜沧-耿马地震前后的地温异常变化[J]. 地震研究, 1990, 13(2): 196-202. [7] 曹新来, 王贺生, 等. 昌黎井含水层系统的水位水温动态关系与地震活动[J].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2): 55-61. [8] 车用太, 刘成龙, 鱼金子, 等. 汶川MS8.0地震的地下流体与宏观异常及地震预测问题的思考[J]. 地震地质, 2008, 30(4): 828-838. [9] 车用太, 等. 首都圈地区井水温度的动态类型及其成因分析[J]. 地震地质, 2003, 25(3): 403-420. [10] 毛德培, 等. 大姚地热动态特征分析[J]. 地震研究, 2002, 25(1): 42-47. [11] 张慧等. 海口ZK26井多层位水温对比观测[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1, 32(1): 85-90. [12] 杨竹转, 邓志辉, 等. 北京塔院井数字化观测水温的同震效应研究[J]. 地震学报, 2007, 29(2): 203-213. [13] 孙小龙, 刘耀炜. 塔院井水位和水温的同震响应特征及其机理探讨[J]. 中国地震, 2008, 24(2): 105-115. [14] 孙小龙, 刘耀炜. 苏门答腊8.5级地震引起的水温响应变化[J]. 华北地震科学, 2008, 26(1): 35-39. [15] 孙小龙, 刘耀炜. 应力加载作用引起地下水微温度场变化的研究综述[J]. 国际地震动态, 2006, 7: 1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