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立人, 杨国华, 王敏. 用速度场得到的华北地区活动块体及变形[J]. 地震学报, 2003, 25(1): 72-81. [2] 刘经南, 施闯, 许才军, 等. 利用局域复测GPS网研究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1, 26(3): 189-195. [3] 杨国华, 谢觉民, 韩月萍. 华北主要构造单元及边界带现今水平形变与运动机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44(5): 645-653. [4] 杨国华, 韩月萍, 张凤兰. 利用GPS复测结果确定华北不同运动性质单元及活动方式[J]. 地震学报, 2001, 23(1): 1-10. [5] 杨国华, 王敏, 韩月萍. 华北中北部地壳运动与张北地震[J]. 中国地震, 2003, 17(3): 304-311. [6] 杨国华, 韩月萍, 王敏. 近10年华北地壳水平运动的若干特征[J]. 中国地震, 2003, 19(4): 324-333. [7] 杨国华, 张风霜, 武艳强, 等. 利用GPS连续观测资料进行强震危险性预测的探讨[J]. 地震, 2008, 28(1): 33-39. [8] 李延兴, 李智, 张静华, 等. 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水平应变场[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2): 222-231. [9] 江在森, 马宗晋, 张希. 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J].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46(3): 352-358. [10] 张希, 江在森. 用最小二乘配置获得地形变应变场动态图像的几个问题研究[J].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9, 19(3): 32-39. [11] Savage J C, Gan W, Svare J L. Strain accumulation and rotation in the Eastern California Shear Zone[J]. J Geophys Res, 2001, 106(B10): 21995-22007. [12] 石耀霖, 朱守彪. 用GPS位移资料计算应变方法的讨论[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6, 26(1): 1-8. [13] 刘序俨, 黄声明, 梁全强. 旋转椭球面上的应变与转动张量表达[J]. 地震学报, 2007, 29(3): 240-249. [14] 黄立人, 刘天奎. 用速度面拟合法研究华北部分地区的先进地壳垂直运动[J].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89, 9(3): 6-12. [15] 杨国华, 黄立人. 速度面拟合法中多面函数几个特性的初步数值研究[J].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0, 10(4): 70-82. [16] 周光文, 黄莜容. 一种改进的多面多面函数法[J]. 测绘通报, 1996, (6): 6-8. [17] 陶本藻. GPS水准似大地水准面拟合和正常高计算[J]. 测绘通报, 1992, (4): 14-18. [18] King R W, Bock Y. Documentation for the GAMIT Analysis software Version 10.3[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 [19] Herring T A. GLOBK: Global Kalman Filter VLBI and GPS Analysis Program, Version 10.3[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 [20] 杨博, 董运鸿, 韩月萍. 形变强度与地壳变形分析[J]. 地震, 2010, 30(2): 112-120. [21] 杨国华, 江在森, 刘广余, 等. 华北地区的水平运动场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可能关系[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7, 27(2): 10-15. [22] 李延兴, 张静华, 李智, 等. 太平洋板块俯冲对中国大陆的影响[J]. 测绘学报, 2006, 35(2): 99-105. [23] 杨国华, 杨博, 张风霜, 等. 汶川地震对华北地区水平形变场影响及有关含义的讨论[J]. 地震, 2009, 29(1): 78-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