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焦青, 杨选辉, 许丽卿, 等. 汶川8.0级地震前后龙门山断裂活动特征浅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 28(4): 7-11. [2] 王曰风, 刁桂苓, 张秀萍, 等. 2001年云南永胜6.0级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震源应力场分析[J]. 地震研究, 2008, 31(2): 119-122. [3] 许向彤, 许忠淮, 张东宁, 等. 1995求震源机制解P波初动解的格点尝试概率法[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5, 16(4): 34-42. [4] 许忠淮, 汪素云, 高阿甲, 等. 我国部分早期震源机制解答的中心测定[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4, 15(5): 1-9. [5] 许忠淮, 阎明, 赵仲和. 由多个小地震推断的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方向[J]. 地震学报, 1983, 5(3): 268-279. [6] 程万正, 阮祥, 张永久. 川滇次极地块震源机制解类型与一致性参数[J]. 地震学报, 2006, 28(6): 561-573. [7] 胡幸平, 俞春泉, 陶开, 等. 利用P波初动资料求解汶川地震及其余震震源机制解[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1(6): 1711-1718. [8] 焦青, 杨选辉, 许丽卿, 等. 汶川8.0级地震前后龙门山断裂活动特征浅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 28(4): 7-11. [9] 刘超, 张勇, 许力生, 等. 一种矩张量反演新方法及其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序列的应用[J]. 地震学报, 2008, 30(4): 329-339. [10] 龙海英, 聂晓红, 高国英. 新疆天山地区与川滇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对比分析[J]. 地震研究, 2007, 30(3): 229-234. [11] 屠泓为, 都昌庭, 马震, 等. 利用P波初动计算青海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J]. 高原地震, 2008, 20(1): 22-26. [12] 许力生, 蒋长胜, 陈运泰, 等. 2004年首都圈地区中小地震的矩张量反演[J]. 地震学报, 2007, 29(3): 229-239. [13] 许忠淮. 地震参数-数字地震学在地预测中的应用[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3. 16-25. [14] 杨中书, 李超. 利用P波初动及振幅比初步计算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J]. 华南地震, 2006, 26(3): 77-82. [15] 周翠英, 华爱军, 蒋海昆, 等. 以格点尝试法求取得山东地区现代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J]. 东北地震研究, 2003, 19(1): 1-11. [16] 张萍, 谷光裕, 高艳玲. 岫岩-海城MS5.4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J]. 地震, 2001, 21(1): 98-102. [17] 张萍, 蒋秀琴. 岫岩-海城MS5.4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1, 22(2): 76-82. [18] 张萍, 于龙伟, 李涯, 等. 岫岩-海城MS5.4地震前小震震源机制解与记录特征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3, 24(1): 29-38. [19] 周云好, 许力生, 陈运泰. 2000年6月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MS8.0地震的震源机制[J]. 地震学报, 2002, 24(5): 462-469. [20] A R. Banghar. Focal Mechanism Of Indian Earthquakes[J]. BSSA, 1972 , 62(2): 603-608. [21] R S CROSSON, E T ENDO R S Crosson. Focal Mechanisms of Earthquakes Related to the 29 November 1975 Kalapana, Hawaii, Earthquak: the Effect of Structure Models[J]. BSSA, 1981, 71(3): 713-729. [22] Yih-Min Wu, Li Zhao, Chien-Hsin Chang, et al. Focal-Mechanism Determination in Taiwan by Genetic Algorithm[J]. BSSA, 2008, 98(2): 651-661. [23] 黄媛, 吴建平, 张天中, 等. 汶川8.0 级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J]. 中国科学D辑, 2008, 38(5): 1242-1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