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荣军, 李勇, Alexander L Densmore, 等. 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J]. 矿物岩石, 2006, 26(2): 40-51. [2] 许志琴, 侯立玮, 王宗秀, 等. 中国松潘一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2. [3] 王二七, 孟庆任, 陈智梁, 等.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J]. 地学前缘, 2001, 8(2): 375-384. [4] 罗志立, 龙学明. 龙门山遣山带的崛起和川西陆前盆地的沉降[A]. 罗志立. 龙门山遣山带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C]. 成都: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 204-219. [5] 邓起东, 陈社发, 赵小麟, 等.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J]. 地震地质, 1994, 16 (4): 389-403. [6] 唐荣昌, 文德华, 黄祖智, 等. 松潘一龙门山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J]. 中国地震, 1991, 7(3): 64-71. [7] 赵小麟, 邓起东, 陈社发.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地貌学研究[J]. 地震地质, 1994, 16(4): 422-428. [8] 李勇, 周荣军, Alexander L D, 等. 青藏高原东缘大陆动力学过程与地质响应[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6. [9] 李传友, 宋方敏, 冉勇康.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讨论[J]. 地震地质, 2004, 26(2): 249-258. [10] 杨晓平, 蒋溥, 宋方敏.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错断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证据[J]. 地震地质, 1999, 21(4): 341-345. [11] 马保起, 张世民, 田勤俭, 等.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J]. 第四纪研究, 2008, 28(4): 513-517. [12] 何宏林, 孙昭民, 王世元, 等.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J]. 地震地质, 2008, 30(2): 359-3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