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培震, 邓起东, 张国民, 等.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中国科学(D辑), 2003, 33(增刊): 12-20. [2] 张国民, 马宏生, 王辉, 等.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关系[J]. 中国科学(D辑), 2004, 34(7): 591-599. [3] 张国民, 马宏生, 王辉, 等.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与强震活动[J].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48(3): 602-610. [4] 张国民, 尹京苑. 强震孕育中短期物理基础研究[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1. [5] 郭增建, 马宗晋. 中国特大地震研究(一)[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8. [6] 刘桂萍, 傅征祥. 海原大地震对古浪大地震的静应力触发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44(z1): 107-115. [7]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 西藏察隅当雄大地震[M]. 拉萨: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8. [8] 张国民, 田勤俭, 王辉. 可可西里-东昆仑地震带强震活动[J]. 地学前缘, 2003, 10(1): 20-28. [9] Tapponnier P, Molnar P. Activity faulting and tectonics in China[J]. J Geophys Res, 1977, 82: 2905-2930. [10] 邓起东, 陈社发, 赵小麟.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J]. 地震地质, 1994, 16(4): 389-403. [11] 张培震.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J]. 地震地质, 2008, 30(3): 577-583. [12] 徐锡伟, 闻学泽, 叶建青, 等.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J]. 地震地质, 2008, 30(3): 597-629. [13] 刘启元, 陈九辉, 李顺成, 等. 汶川8.0级地震: 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的初步分析[J]. 地震地质, 2008, 30(3): 584-596. [14] 朱艾斓, 徐锡伟, 郑荣章, 等. 汶川8.0级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地震构造初步分析[J]. 地震地质, 2008, 30(3): 759-767. [15] 陈学忠, 李艳娥, 郭祥云.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水平估计[J]. 国际地震动态, 2008, 6: 1-3. [16] 梅世蓉. 1976年唐山地震[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