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anamori H , Cipar J J.Focal process of the great Chilean earthquake on May 22, 1960[J].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1974, 9: 128-136. [2] 冯德益, 潘琴龙, 郑斯华, 等. 长周期形变波及其所反应的短期和临震地震前兆[J]. 地震学报, 1984 , 6(1): 41-56. [3] 杨又陵, 赵根模, 高国英, 等.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8.1地震前的缓慢地震事件[J]. 国际地震动态, 2003, (9): 1-4. [4] 赵根模, 杨港生, 陈化然. 寂静的前震与地震预测[J]. 地震, 2001, 21(1): 69-77. [5] 陈德福. 潮汐形变前驱波的时空特征[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6, 26(2): 24-30. [6] 王庆良, 张晓东, 崔笃信, 等. 理解前兆异常变化机理和地震短临前兆[J]. 国际地震动态, 2005(5): 131-144. [7] 张晁军, 石耀霖, 马丽. 慢地震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5, 22(3): 258-269. [8] 许昭永, 杨润海, 胡毅力, 等. 慢地震慢前兆的机制研究[J]. 地震, 2003, 23(2): 12-20. [9] 高金哲, 吕政, 张洪艳, 等. 地震前驱波观测与研究进展[J]. 华南地震, 2005, 25(1): 53-58. [10] 车用太, 鱼金子, 张淑亮, 等. 山西朔州井水位的“前驱波”记录及其讨论[J]. 地震学报, 2002, 24(2): 210-216. [11] 王武星, 马丽, 黄建平. 强地震前后重力观测中异常变化现象的研究[J]. 地震, 2007, 27(2): 53-63. [12] 王梅, 曲同磊, 孔向阳. 数字化体应变仪观测值突跳的分析[J]. 地震, 2002, 22(1): 111-114. [13] 邱泽华, 张宝红. 我国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现状[J]. 国际地震动态, 2002, (6): 94-98. [14] 邱泽华, 石耀霖. 国际钻孔应变观测的发展现状[J]. 地震学报, 2004, 26(增刊): 481-488. [15] 邱泽华, 马谨, 池顺良, 等. 钻孔差应变仪观测的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环形自由震荡[J].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50(3): 797-805. [16] 傅承义, 陈运泰, 祁贵仲. 地球物理学基础[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17] 杨选辉, 沈萍, 刘希强, 等. 地震与核爆识别的小波包分量比方法[J].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48(1): 148-156. [18] 李琪, 林云芳, 曾小苹. 应用小波变换提取张北地震的震磁效应[J].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49(3): 855-863. [19] 宋治平, 武安绪, 王梅, 等. 小波分析方法在形变数字化资料处理中的应用[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3, 23(4): 21-27. [20] 李杰, 刘希强, 李红, 等. 利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形变观测资料的正常背景变化特征[J]. 地震学报, 2005, 27(1): 33-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