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国民, 邵志刚, 刘桂萍, 等. 汶川8.0级地震构造成因分析[J]. 地震, 2009, 29, (1): 168-177. [2] 张培震, 徐锡伟, 闻学泽, 等.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 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1(4): 166-172. [3] 万天丰. 汶川8级地震的形成机理与中国大陆近期地震概况[J]. 自然杂志, 2008, 3: 2-6. [4] 赵祎喆, 吴忠良, 蒋长胜, 等. 用地震资料估计的龙门山断裂带深部形变及其对于汶川地震成因的意义[J]. 地质学报, 2008, 82(12): 1778-1787. [5] 陈章立, 李志雄. 严重的挫折 重要的启示—汶川8.0级地震引发的对地震预测研究的某些科学思考[J]. 地震, 2009, 29(1): 182-191. [6] 刘杰, 郭铁栓, 杨立明, 等.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趋势分析意见的回顾[J]. 地震, 2009, 29(1): 40-52. [7] 梅世蓉, 薛艳, 宋治平. 汶川8.0级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与启示[J]. 地震, 2009, 29(1): 1-21. [8] 张致伟, 程万正, 阮强, 等. 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和构造应力场特征[J]. 地震学报, 2009, 31(2): 117-127. [9] Huang Q. Seismicity changes prior to the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China[J]. Geophys Res Lett, 2008, 35, L23308, doi:10.1029/ 2008GL036270. [10] 李志雄, 高旭. 地震非均匀度的研究及在强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J]. 地震, 1994, 14(6): 11-18. [11] 王晓青, 陈学忠, 李志雄, 等. 地震前兆群体空间非均匀性指标CV值研究[J]. 中国地震, 1999, 15(3): 200-209. [12] 陈学忠, 郭祥云, 李艳娥.首都圈地区小震活动月频次分布特征[J]. 地震, 2007, 27(4): 36-42. [13] 陈学忠, 王晓青, 李志雄, 等. 强震前短临地震前兆时空分布非均匀性变化特征[J]. 地震学报, 2000, 22(1): 27-34. [14] 苏有锦, 李永莉, 李忠华, 等. 川滇地区区域地震目录完整性最小震级分析[J]. 地震研究, 2003, 26(增刊): 10-16. [15] Stephans M A. Use of the Kolmogorov-Smirnov, Cramérvon Mises and related statistics without extensive tables[J]. J Roy Statist Soc Ser, 1970, B32: 115-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