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OL]. http:∥news.ceic.ac.cn/CC20150703090747.html.
[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OL]. http:∥www.eq-igl.ac.cn/upload/images/2015/7/311369477.jpg.
[3] 中国地震信息网[OL]. http:∥www.csi.ac.cn/publish/main/1/734/101168/101169/20160420155417658697648/index.html.
[4] 哈佛大学[OL]. http:∥www.globalcmt.org/.
[5] 李建华, 张家声, 单新建. 西昆仑—西南天山地区活动性研究[J]. 地质学报, 2002, 76(3): 347-355.
[6] 尹光华, 段天山, 刘平仁, 等. 新疆数字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及其构造意义[J]. 内陆地震, 2010, 24(2): 97-106.
[7] 胡方秋. 新疆地震构造带及其特征[J]. 内陆地震, 1988, 3(2): 268-276.
[8] 汪素云. 1980年2月14日新疆叶城地震一次破坏性的中源地震[J]. 地震学报, 1992, 14(2): 137-143.
[9] 程佳, 刘杰, 盛书中, 等. 2014年新疆于田MS7.3强震构造背景及其与2008年MS7.3级地震之间的关系讨论[J]. 中国地震, 2014, 30(2): 143-150.
[10] Yang W, Cheng J, Liu J, Zhang X M. The Kangding earthquake swarm of November, 2014[J]. Earthquake Science, 2015, 28(3): 197-207.
[11] 王有学, 姜枚, 熊盛青, 等. 西昆仑岩石圈的拆沉作用及其深部构造意义地震层析成像及航磁异常证据[J]. 中国地质, 2006, 33(2): 299-308.
[12] Waldhauser F, Ellsworth W L. A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method and application to the Northern Hayward Fault, California[J]. BSSA, 2000, 90: 1353-1368.
[13] 黄媛, 杨建思, 张天中. 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地震序列的双差法重新定位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49(1): 162-169.
[14] 房立华, 吴建平, 王未来, 等. 2014年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序列重定位[J]. 地球物理学报, 58(3) :802-808.
[15] 刘文学, 刘贵忠, 周刚, 等. 新疆和周边地区地壳厚度和VP/VS比值变化的接收函数约束[J].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8): 2034-2041.
[16] 李秋生, 卢德源, 高锐, 等. 横跨西昆仑—塔里木接触带的爆炸地震探测[J]. 中国科学(D辑), 2000, 30(增刊): 16-21.
[17] 刘启元, 陈九辉, 李顺成, 等. 新疆伽师强震群区三维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及其地震成因探讨[J]. 地球物理学报, 2000, 43(3): 356-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