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ughes H. The pressure effect on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peridot[J]. J Geophys Res, 1955, 60(2): 187-191. [2] 帕尔霍缅科. 地震地电学译文集[M]. 陈有发等译.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9. 48-65. [3] Yamazaki Y.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strained rock[A]. The first paper,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n sedimentary rock, B E R I. 1965, 43(4): 783-802. [4] 钱家栋, 陈有发, 金安忠. 地电阻率法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5. 116-132. [5] Барсуков О М. 地震地电学译文集[M]. 陈有发译.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9. 312-318. [6] 杜学彬, 马占虎, 叶青, 等. 与强地震有关的视电阻率变化[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21(1): 93-100. [7] 赵玉林, 钱复业, 张德新, 等. 地电台的最佳台址条件—岩石电阻率对应变的高放大系数及低的干扰幅度[A].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 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 地磁、 地电分册[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8. 170-179. [8] 路阳泉, 梁子斌, 刘建毅. 岩石电阻率应变灵敏度与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A]. 石特临等. 地震地电学发展与展望—纪念兰州地震研究所开创地电预报地震工作30年[C].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8. 156-160. [9] 马宗晋. 华北地壳的多(应力集中)点场地震[J]. 地震地质, 1980, 2(1): 29-47. [10] 杜学彬, 赵和云, 陈宝智. 地电阻率临震突变与活断层、 发震应力场[J]. 地震学报, 1993, 15(3): 303-312. [11] 马瑾, 马胜利, 刘力强. 地震前异常的阶段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 地震地质, 1995, 17(4): 363-370. [12] 梅世蓉, 冯德益, 张国民, 等. 中国地震预报概论[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 302-307. [13] 杜学彬, 薛顺章, 郝臻, 等. 地电阻率中短期异常与地震关系[J]. 地震学报, 2000, 22(4): 368-376. [14] 赵和云, 张文孝, 杨明芝. 水平层状介质中不同深度对地表ρs变化的响应特征[J]. 地震, 1985, 5(6): 33-40. [15] 杨明芝, 张文孝, 赵和云. 关于层状介质视电阻率响应系数的研究[J]. 西北地震学报, 1986, 8(2): 27-38. [16] Jun Lu, Shunzhang Xue, Fuye Qian, et al. Unexpected changes in resistivity monitering for earthquakes of the Longmen Shan in Sichuan, China, with a fixed Schlimberger sounding array[J].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2004, 145: 87-97. [17] 王邦本, 刘永兰, 李验轩. 深井电阻率与地震预报[J]. 地震研究, 1981, 4(4): 389-403. [18] 陈有发. 岩性对电阻率前兆的影响[J]. 西北地震学报, 1982, 4(4): 89-95. |